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創城“為民靠民不擾民” 濟南因文明更美好

山東省濟南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為民、靠民、不擾民”, 全力打造崇德向善、和諧宜居、文明有序的現代泉城,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大幅提升, 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順應群眾需求 解決群眾期盼

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說, 濟南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到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上, 始終堅持創城“為民、靠民、不擾民”的理念, 順應群眾需求, 解決群眾期盼, 真正給群眾帶來實惠、帶來福祉。

城市管理水準和治理能力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

今年以來, 濟南市共拆除違法建設6萬餘處、3000多萬平方米, 並全部綠化美化;建綠透綠竣工面積183萬平方米, 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0.5個百分點。

構築民生“兜底”保障, 不讓被拆商戶失去生計。 今年5月被取締的曆城區花園路夜市曾有800多個攤位, 在政府統籌安排下, 商戶們遷移到鄰近的環聯東方商貿城, 並免去兩年攤位費和物業費, 吃上了“定心丸”。 “剛開始還擔心生活沒著落, 現在平均一晚能掙兩三百元。 ”夜市商戶杜勇軍說。

細節入手促城市文明 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 更要從細節著手。 濟南市堅持重點工作與長效建設相促進、集中整治與常態管理相結合,

開展一系列“文明創建整治提升行動”, 集中解決了一大批難事實事, 市民在創城中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一個路口的文明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 針對交通秩序差、車輛亂停放等頑疾, 濟南市疏堵並重、重拳出擊。 濟南交警在全市50個主要路口啟用人臉識別系統, 對行人和騎車人闖紅燈行為抓拍、處罰和曝光;開展文明交通“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 讓文明交通的理念浸潤于車主、行人內心……

經過半年努力, 濟南市路口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不讓行斑馬線違法率分別下降28.6%、36.7%、79.3%, 路段違法停車率下降61.3%。

濟南市還開展建築面積約700萬平方米、282個老舊社區的集中整治, 使老舊社區換新顏。

在市中區樂山社區, 原來占道經營的攤販已不見蹤影, 私搭亂建的棚子都被拆除, 社區廣場也修繕一新, 引來眾多市民聚集休憩。

今年以來, 濟南共整治“空中蛛網”1.6萬多公里, 城市逐漸露出“最美天際線”;整治背街小巷263條, 建成開放山體公園26處, 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1%和11.6平方米, 提升了城市環境品質和群眾生活品質。

全民共建共用 城市因文明更美好

每天早晚高峰, 年過六旬的市民交通志願者袁雨田都會穿上黃馬甲, 風雨無阻地來到濟南經七路與緯十二路口疏導交通。 雖然辛苦, 但他樂此不疲。 “能為城市文明出把力, 這點辛苦算啥!”袁雨田說。

一座城市的文明, 同樣體現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對文明的踐行程度。

濟南市把動員全民參與共建共用作為創城的有效途徑, 先後搭建“12345創城熱線”“市民拍客團”等6大參與平臺, 實行市民投訴“12小時認領、24小時整改”工作制度, 受理辦理群眾建議、投訴248萬件, 辦結滿意率達96.72%。

濟南市還成立了5600余支學雷鋒志願者服務隊, 註冊志願者人數達63萬人。 在各個公共場所、景點景區和服務視窗, “紅馬甲”“紅帽子”“紅袖章”擔當公共文明引導員, 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 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

為全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近年來, 濟南市共組織主題教育實踐、公益惠民演出、文化講堂論壇等各類活動3萬餘場次, 使“泉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意識深入人心。

文明人創建文明城, 文明城滋養文明人。 近年來,

濟南市共有30人當選全國、全省道德模範, 66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湧現出火海救人的泉城平民英雄“蜘蛛俠”等一大批凡人善舉, 展現出泉城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道德風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