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海拔5374米!“甘巴拉英雄雷達站”不老的青春

甘巴拉, 不老的青春

■胡曉宇

人民軍隊在90年鐵血征程中鑄就的革命精神, 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強軍興軍的寶貴財富。 其中, 以“甘願吃苦, 默默奉獻, 恪盡職守, 頑強拼搏”為內涵的“甘巴拉精神”就是典型代表。 海拔5374米的千年凍土上, “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巍然屹立。

多少年來, 官兵在甘巴拉戍邊衛國、值守戰位, 也讓“甘巴拉精神”像永不消逝的雷達電波一樣, 在一代代官兵的內心深處傳遞。 甘巴拉陣地面貌的變遷, 是人民軍隊建設發展的縮影;甘巴拉精神薪火相傳的故事, 是人民軍隊精神品格的生動注腳。

今天, 當我們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向著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扎實邁進的時候, 甘巴拉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參照系。 那凝結著忠誠與熱血的陣地, 那高聳雲間的雷達天線, 那一張張動人的青春臉龐, 都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自己正在傳承的紅色基因, 正在肩負的如山重任。

——編 者

2017年11月, 官兵在陣地重溫入黨誓詞。 郭超英 攝

雲彩飄不過你哦,甘巴拉/鳥兒飛不過你哦, 甘巴拉/有一隊人向你走來哦, 甘巴拉/他們的名字叫金珠瑪……

第一次聽這首歌, 是10年前飛雪的初冬的那個晚上, 我沒聽“老西藏”勸阻, 住在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甘巴拉陣地上。 至今清晰記得, 那個空氣稀薄的極地寒夜, 官兵們圍著電爐低聲歌唱, 嘴唇烏紫、眼眸晶亮……

科學家斷言, 地球上高於海拔4500米的地區屬人類無法生存的生命禁區, 而這是海拔5374米的極地之巔啊!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一半, 最大風力11級, 躺著相當於內地負重40公斤行走……

“5374米, 是海拔的高度!也是精神的高度!”那之後, 我又數次登上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甘巴拉英雄雷達站”,

仰望山巔旋轉的雷達天線, 這歌總迴旋耳畔。 這個陣地上的雷達天線被一位元軍旅詩人比喻為“鐵樹”, “甘願吃苦, 默默奉獻, 恪盡職守, 頑強拼搏”的“甘巴拉精神”, 已“鐵樹”般與甘巴拉人的青春生命融為一體, 與他們捍衛祖國領空的神聖使命融為一體……

相隔47年的緊緊擁抱

臨別, 老連長夏仲昌激情難抑, 飽含淚水, 以莊嚴的軍禮告別甘巴拉陣地。 劉應華 攝

“甘巴拉, 我回來了!”

2014年初夏, 當年第一批登上陣地的原甘巴拉雷達連戰士、第二任連長夏仲昌重返陣地。 67歲的老兵老淚縱橫, 給新一代甘巴拉官兵憶起1967年8月12日初上陣地的情景——

一路高唱《毛主席的戰士最聽党的話》, 20歲的夏仲昌和戰友們乘大卡車馳上山巔時, 已是下午四時許。 濃雲環山繚繞, 天青得如因缺氧憋悶的臉, 山上亂石突兀、一片荒蕪……

“儘快架起雷達擔負戰備值班。 ”頂著肆虐狂風, 官兵揮起大錘砸向固定防風繩的三角鋼釺, 卻只在堅硬如鐵的凍土層上留下淺淺的白印。

高原反應強烈, 身強力壯的小夥子砸幾下就頭疼幹嘔, 官兵便輪番上陣, 一錘錘把鋼釺砸進了千年凍土……

亙古無人涉足的極地, 夜裡空氣更加稀薄, 狂風抽在臉上刀割般刺疼, 官兵們打著寒戰躺在露天地鋪上, 頭疼胸悶、難以入眠, 挨到天濛濛亮, 便提著工具沖上陣地, 直到“鐵樹”巍然屹立在甘巴拉之巔。

昔日,一遇大風暴雪天氣,雷達天線便要靠官兵拉著轉動。圖片由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提供

“報告指揮所,甘巴拉雷達連裝備架設完畢,請求擔負戰備任務!”第一任連長縱封岐堅毅的報告聲響徹冰峰雪嶺。那一刻,是1967年8月13日14時整。“鐵樹”旋轉巡視,西藏結束了沒有空防的歷史。

甘巴拉東接岡底斯山,南連喜馬拉雅山,屏障般把西藏分為前藏與後藏,是托起西藏“空中橋樑”最重要的支撐點。從此,甘巴拉人鉚釘般牢牢鉚在氧氣吃不飽的雪山之巔,用青春熱血延伸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鑄就了“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激勵一代代官兵捨生忘死在生命禁區引導警戒軍民航飛行,掌握上報空情47萬餘批,使危險的川藏航線成為安全的“空中走廊”。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戰鬥。”時光推移到1992年大年三十,甘巴拉第16任連長劉世國在陣地帶班。官兵剛吃過團年飯,忽然刮起大風,鐵皮房頂“呼啦”一聲被掀飛。劉世國帶頭沖向陣地,官兵緊跟其後。風勢兇猛,讓人寸步難行,他們只能利用大風強弱的間隙,像穿越火力網一樣,沖上陣地加固雷達……

冷的冰峰,熱的血。一代代甘巴拉人就這樣忠貞地恪盡職守、捍衛領空。1993年8月和1994年6月,雷達站先後被空軍黨委和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模範雷達連”“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英雄旗幟高高飄揚在雪山之巔,精神力量向全軍全國延伸。

老甘巴拉人登上陣地,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再次表達對甘巴拉、對祖國的無限深情。劉應華 攝

2014年6月,雪山陣地迎來歷史性時刻。甘巴拉授稱20周年之際,六代甘巴拉人代表齊聚陣地,以軍禮向國旗致敬。夏仲昌與現任駐藏空軍雷達某旅旅長劉世國,相隔47年,在5374米的海拔高度緊緊擁抱,傳遞著精神力量和責任擔當。

歷經近半個世紀,甘巴拉已成為一座豐碑、一面旗幟,但他們眼眸中沒有雜質,就如山下聖潔的羊卓雍措,就如頭頂晴朗的雪域碧空……

“老前輩反復囑咐我們,時代變了,條件好了,但甘巴拉精神不能丟,使命責任不能忘。”甘巴拉第26任教導員李再華深感肩上沉甸甸的。

讓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節生長

如今,甘巴拉雷達站的戰備生活條件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官兵恪盡職守,把“甘巴拉精神”永遠裝在心裡。郭超英 攝

這是每個甘巴拉人刻骨銘心的故事。

1988年深秋,貴州遵義兵許正兵,上陣地後高原反應強烈被送進醫院。“我是雷達操縱員,不上山,操縱什麼呀?”一出院,他又要求上陣地。

再次上山,高原反應依然強烈,許正兵頭疼嘔吐,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戰友要他跟水車下山,他雙手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說上陣地人人都得過這一關,扛過去就沒事了!”

哪承想,他躺下後再也沒能爬起來,高原肺水腫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一天,是1989年1月13日。他18歲的生命永遠鑄進甘巴拉,他的話成為一代代甘巴拉人挑戰生命極限的心靈力量,成為“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生動注腳。

那以後,每逢清明節,官兵都會去拉薩市烈士陵園看望戰友。2011年春,雷達站休整點搬遷,距離他遠了,大家便從拉薩河畔移種到新營院一棵新柳,取名“正兵樹”。“以這種方式把戰友迎回來,是一種追念,也是讓他和我們一起戍邊,讓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節生長。”雷達站第25任教導員姚有東深情感慨。

“無論搬到哪裡,你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老兵不死,精神永存”……官兵飽含深情寫下“心聲條”拴上樹椏。許正兵犧牲那年才出生的衛生員徐亞軍,將自己的心聲掛在最高的枝頭:“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像你一樣把青春奉獻給甘巴拉。”

甘巴拉炊事班長龍兵的父親龍扶國,也曾是甘巴拉的炊事班長,他與在陣地犧牲的烈士許正兵是同年入伍的戰友。這次回老連隊,他再次來到烈士陵園看望老戰友,嘮嘮嗑拉拉家常。劉應華 攝

2013年酷夏,許正兵的哥哥許正林代表全家上高原給弟弟掃墓,他摟著“正兵樹”熱淚橫流,“弟弟離開我們24年了,看到這樹,感覺他還活著,永遠年輕!”

有人說,在生命禁區旋轉了半個世紀的“鐵樹”,浸染了一代代甘巴拉人的赤膽忠誠和青春年華。雷達技師、二級軍士長王勝全很欣慰,因為這其中嵌入了自己22載青春和堅守。

一年隆冬,他在陣地值班時,雷達轉動軸承卡死,天線無法工作,只能靠輔助雷達保障空情。為儘快排除故障,他和戰友連夜拆卸天線防風罩,再用滑輪把天線轉盤齒輪吊起來修理,加班加點一干就是十幾天,體力透支的王勝全發起高燒。

“趕緊下山治療!”總值班員命令他。可“鐵樹”沒轉,雷達技師怎能離開?他硬是靠藥頂著,直到天線轉起來才下山,體重瘦了20多斤……

常年戍守甘巴拉,心肌肥大缺血等高原病魔鬼般纏身。領導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想把他調整到海拔相對較低的雷達站工作,一向堅強的老兵流著眼淚請求:“讓我留下吧!能讓我呆在這裡,就是對我最大的照顧!”

在甘巴拉站還流傳著一個“甘二代”的故事。主人公是堅守陣地13年的老兵龍扶國的兒子龍兵。當年母親帶他來隊探親時,王勝全還抱過他。2009年底,17歲的龍兵從四川蓬安入伍,不僅上了甘巴拉,還子承父業當了炊事員,當兵第二年就當了班長,被評為優秀士兵。

父子兩代兵,相隔22年,同在海拔5374米的高度當兵,這是生命的薪火相傳,更是精神的薪火相傳。

如今,王勝全和新一代甘巴拉人站在同一個佇列,年齡已有20多年的跨度。他渴望“鐵樹”永遠蔥郁,更渴望“甘巴拉精神”向更遼遠的天地拔節生長……

甘巴拉的種子,在不斷開花結果

甘巴拉雷達站官兵為祖國守歲。劉應華 攝

2013年夏,西北大漠硝煙彌漫,全時域、全要素體系對抗打響。雷達螢幕上航跡密密麻麻。一天,甘巴拉站操縱班長宋臣臣,透過交錯的航跡發現低空空域有兩個詭異光點,立即操縱儀器快速甄別上報。原來,兩架“敵機”正偷偷在我方陣地實施低空突擊突防演練,被高原“千里眼”當場捕獲。

2016年夏,甘巴拉站山下休整點主控端突然一路通信信號微弱,雷達信號傳輸時斷時續,天線走走停停。主控端值班雷達技師伍長明,立即與陣地值班技師劉通聯繫,瞭解陣地上雷達工作狀態,兩人在海拔落差1800余米的山上山下協同排查,準確判斷故障點……

跨越3載的兩個鏡頭,看似尋常,對於近半個世紀堅守雪山陣地的甘巴拉人,伴著住房、制氧、裝備等戰備生活條件翻天覆地的變化,蘊含著重大歷史意義。

“變化的是工作生活條件,不變的是忠誠,永恆的是精神。”宛如半個世紀前老一代甘巴拉人向千年凍土發起衝鋒,新一代甘巴拉人賦予“甘巴拉精神”新內涵,自2007年全軍首部某型控制雷達在陣地試運行,便打響了向新高峰衝刺的新戰役——

“雪域講堂”“黨員先鋒組”“百班戰備無差錯”……一項項拼搏行動聚焦兵器技術難題、作戰效能,新型雷達高原作戰詳實資料在探索中形成,新型戰機高原試飛試訓、全軍高海拔高寒地區聯合實兵演習等數十項重大保障任務,被續寫上高揚的英雄旗幟。他們還向兄弟單位輸送業務尖子60余名,“甘巴拉精神”的種子撒遍世界屋脊、海角天涯。

六代甘巴拉人齊聚陣地,共同為甘巴拉祝福,願甘巴拉這面英雄的旗幟在雪山之巔高高飄揚、永遠飄揚。劉應華 攝

時光飛逝,“鐵樹”蒼蒼。甘巴拉兩次榮立集體二等功,連續30年榮獲“優質雷達情報站”,成為聞名遐邇的教育基地。走進高原駐訓的官兵,都會上陣地汲取精神養分。駐藏空軍部隊新幹部畢業、新任師團職領導幹部履新,都要上去體驗“陣地一日”。“甘巴拉精神”被更多官兵賡續傳承,化作忠誠於党、戍邊衛國的永恆激勵。

今年8月1日,建軍90周年的日子。駐藏空軍某部80余名家屬,忍著高原反應登上陣地,零距離感受“最高的眼睛”。

“這是爸爸工作過的地方!”駐藏空軍某基地中校吳俊飛12歲的兒子吳昆嶺感冒發燒,卻執意登上陣地最高處。

“山高標準更高,缺氧不缺鬥志”,這讓“甘巴拉精神”代代相傳的不竭能量,融入血脈、奔騰不息。遙望陣地,我的耳畔又響起回蕩多年的歌——

雲彩飄不過你哦,甘巴拉/鳥兒飛不過你哦,甘巴拉/有一隊人向你走來哦,甘巴拉/他們的名字叫金珠瑪/從此你飛揚起勇敢的笑聲/從此你長出了高高的雷達/東來西去的銀燕一架接一架/把深深的感激送給你呀,甘巴拉……

作者 | 胡曉宇

來源 | 解放軍報

本期編審:王士彬

昔日,一遇大風暴雪天氣,雷達天線便要靠官兵拉著轉動。圖片由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提供

“報告指揮所,甘巴拉雷達連裝備架設完畢,請求擔負戰備任務!”第一任連長縱封岐堅毅的報告聲響徹冰峰雪嶺。那一刻,是1967年8月13日14時整。“鐵樹”旋轉巡視,西藏結束了沒有空防的歷史。

甘巴拉東接岡底斯山,南連喜馬拉雅山,屏障般把西藏分為前藏與後藏,是托起西藏“空中橋樑”最重要的支撐點。從此,甘巴拉人鉚釘般牢牢鉚在氧氣吃不飽的雪山之巔,用青春熱血延伸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鑄就了“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激勵一代代官兵捨生忘死在生命禁區引導警戒軍民航飛行,掌握上報空情47萬餘批,使危險的川藏航線成為安全的“空中走廊”。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戰鬥。”時光推移到1992年大年三十,甘巴拉第16任連長劉世國在陣地帶班。官兵剛吃過團年飯,忽然刮起大風,鐵皮房頂“呼啦”一聲被掀飛。劉世國帶頭沖向陣地,官兵緊跟其後。風勢兇猛,讓人寸步難行,他們只能利用大風強弱的間隙,像穿越火力網一樣,沖上陣地加固雷達……

冷的冰峰,熱的血。一代代甘巴拉人就這樣忠貞地恪盡職守、捍衛領空。1993年8月和1994年6月,雷達站先後被空軍黨委和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模範雷達連”“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英雄旗幟高高飄揚在雪山之巔,精神力量向全軍全國延伸。

老甘巴拉人登上陣地,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再次表達對甘巴拉、對祖國的無限深情。劉應華 攝

2014年6月,雪山陣地迎來歷史性時刻。甘巴拉授稱20周年之際,六代甘巴拉人代表齊聚陣地,以軍禮向國旗致敬。夏仲昌與現任駐藏空軍雷達某旅旅長劉世國,相隔47年,在5374米的海拔高度緊緊擁抱,傳遞著精神力量和責任擔當。

歷經近半個世紀,甘巴拉已成為一座豐碑、一面旗幟,但他們眼眸中沒有雜質,就如山下聖潔的羊卓雍措,就如頭頂晴朗的雪域碧空……

“老前輩反復囑咐我們,時代變了,條件好了,但甘巴拉精神不能丟,使命責任不能忘。”甘巴拉第26任教導員李再華深感肩上沉甸甸的。

讓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節生長

如今,甘巴拉雷達站的戰備生活條件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官兵恪盡職守,把“甘巴拉精神”永遠裝在心裡。郭超英 攝

這是每個甘巴拉人刻骨銘心的故事。

1988年深秋,貴州遵義兵許正兵,上陣地後高原反應強烈被送進醫院。“我是雷達操縱員,不上山,操縱什麼呀?”一出院,他又要求上陣地。

再次上山,高原反應依然強烈,許正兵頭疼嘔吐,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戰友要他跟水車下山,他雙手抓住床沿不放:“老兵說上陣地人人都得過這一關,扛過去就沒事了!”

哪承想,他躺下後再也沒能爬起來,高原肺水腫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一天,是1989年1月13日。他18歲的生命永遠鑄進甘巴拉,他的話成為一代代甘巴拉人挑戰生命極限的心靈力量,成為“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生動注腳。

那以後,每逢清明節,官兵都會去拉薩市烈士陵園看望戰友。2011年春,雷達站休整點搬遷,距離他遠了,大家便從拉薩河畔移種到新營院一棵新柳,取名“正兵樹”。“以這種方式把戰友迎回來,是一種追念,也是讓他和我們一起戍邊,讓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節生長。”雷達站第25任教導員姚有東深情感慨。

“無論搬到哪裡,你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老兵不死,精神永存”……官兵飽含深情寫下“心聲條”拴上樹椏。許正兵犧牲那年才出生的衛生員徐亞軍,將自己的心聲掛在最高的枝頭:“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要像你一樣把青春奉獻給甘巴拉。”

甘巴拉炊事班長龍兵的父親龍扶國,也曾是甘巴拉的炊事班長,他與在陣地犧牲的烈士許正兵是同年入伍的戰友。這次回老連隊,他再次來到烈士陵園看望老戰友,嘮嘮嗑拉拉家常。劉應華 攝

2013年酷夏,許正兵的哥哥許正林代表全家上高原給弟弟掃墓,他摟著“正兵樹”熱淚橫流,“弟弟離開我們24年了,看到這樹,感覺他還活著,永遠年輕!”

有人說,在生命禁區旋轉了半個世紀的“鐵樹”,浸染了一代代甘巴拉人的赤膽忠誠和青春年華。雷達技師、二級軍士長王勝全很欣慰,因為這其中嵌入了自己22載青春和堅守。

一年隆冬,他在陣地值班時,雷達轉動軸承卡死,天線無法工作,只能靠輔助雷達保障空情。為儘快排除故障,他和戰友連夜拆卸天線防風罩,再用滑輪把天線轉盤齒輪吊起來修理,加班加點一干就是十幾天,體力透支的王勝全發起高燒。

“趕緊下山治療!”總值班員命令他。可“鐵樹”沒轉,雷達技師怎能離開?他硬是靠藥頂著,直到天線轉起來才下山,體重瘦了20多斤……

常年戍守甘巴拉,心肌肥大缺血等高原病魔鬼般纏身。領導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想把他調整到海拔相對較低的雷達站工作,一向堅強的老兵流著眼淚請求:“讓我留下吧!能讓我呆在這裡,就是對我最大的照顧!”

在甘巴拉站還流傳著一個“甘二代”的故事。主人公是堅守陣地13年的老兵龍扶國的兒子龍兵。當年母親帶他來隊探親時,王勝全還抱過他。2009年底,17歲的龍兵從四川蓬安入伍,不僅上了甘巴拉,還子承父業當了炊事員,當兵第二年就當了班長,被評為優秀士兵。

父子兩代兵,相隔22年,同在海拔5374米的高度當兵,這是生命的薪火相傳,更是精神的薪火相傳。

如今,王勝全和新一代甘巴拉人站在同一個佇列,年齡已有20多年的跨度。他渴望“鐵樹”永遠蔥郁,更渴望“甘巴拉精神”向更遼遠的天地拔節生長……

甘巴拉的種子,在不斷開花結果

甘巴拉雷達站官兵為祖國守歲。劉應華 攝

2013年夏,西北大漠硝煙彌漫,全時域、全要素體系對抗打響。雷達螢幕上航跡密密麻麻。一天,甘巴拉站操縱班長宋臣臣,透過交錯的航跡發現低空空域有兩個詭異光點,立即操縱儀器快速甄別上報。原來,兩架“敵機”正偷偷在我方陣地實施低空突擊突防演練,被高原“千里眼”當場捕獲。

2016年夏,甘巴拉站山下休整點主控端突然一路通信信號微弱,雷達信號傳輸時斷時續,天線走走停停。主控端值班雷達技師伍長明,立即與陣地值班技師劉通聯繫,瞭解陣地上雷達工作狀態,兩人在海拔落差1800余米的山上山下協同排查,準確判斷故障點……

跨越3載的兩個鏡頭,看似尋常,對於近半個世紀堅守雪山陣地的甘巴拉人,伴著住房、制氧、裝備等戰備生活條件翻天覆地的變化,蘊含著重大歷史意義。

“變化的是工作生活條件,不變的是忠誠,永恆的是精神。”宛如半個世紀前老一代甘巴拉人向千年凍土發起衝鋒,新一代甘巴拉人賦予“甘巴拉精神”新內涵,自2007年全軍首部某型控制雷達在陣地試運行,便打響了向新高峰衝刺的新戰役——

“雪域講堂”“黨員先鋒組”“百班戰備無差錯”……一項項拼搏行動聚焦兵器技術難題、作戰效能,新型雷達高原作戰詳實資料在探索中形成,新型戰機高原試飛試訓、全軍高海拔高寒地區聯合實兵演習等數十項重大保障任務,被續寫上高揚的英雄旗幟。他們還向兄弟單位輸送業務尖子60余名,“甘巴拉精神”的種子撒遍世界屋脊、海角天涯。

六代甘巴拉人齊聚陣地,共同為甘巴拉祝福,願甘巴拉這面英雄的旗幟在雪山之巔高高飄揚、永遠飄揚。劉應華 攝

時光飛逝,“鐵樹”蒼蒼。甘巴拉兩次榮立集體二等功,連續30年榮獲“優質雷達情報站”,成為聞名遐邇的教育基地。走進高原駐訓的官兵,都會上陣地汲取精神養分。駐藏空軍部隊新幹部畢業、新任師團職領導幹部履新,都要上去體驗“陣地一日”。“甘巴拉精神”被更多官兵賡續傳承,化作忠誠於党、戍邊衛國的永恆激勵。

今年8月1日,建軍90周年的日子。駐藏空軍某部80余名家屬,忍著高原反應登上陣地,零距離感受“最高的眼睛”。

“這是爸爸工作過的地方!”駐藏空軍某基地中校吳俊飛12歲的兒子吳昆嶺感冒發燒,卻執意登上陣地最高處。

“山高標準更高,缺氧不缺鬥志”,這讓“甘巴拉精神”代代相傳的不竭能量,融入血脈、奔騰不息。遙望陣地,我的耳畔又響起回蕩多年的歌——

雲彩飄不過你哦,甘巴拉/鳥兒飛不過你哦,甘巴拉/有一隊人向你走來哦,甘巴拉/他們的名字叫金珠瑪/從此你飛揚起勇敢的笑聲/從此你長出了高高的雷達/東來西去的銀燕一架接一架/把深深的感激送給你呀,甘巴拉……

作者 | 胡曉宇

來源 | 解放軍報

本期編審:王士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