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經期腹痛不用愁,四物湯來解憂愁

小偏方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各10克。

將上述藥物用水浸泡30分鐘, 然後入砂鍋中煎2次, 2次藥液合併後服用。 每日1劑。

筆者有一位好朋友,

每次來月經的時候都很痛, 有時候甚至要吃止痛藥。 誰都知道吃止痛藥不好, 可是也沒有辦法。 是那種小腹下墜、腰疼的感覺, 而且月經還會提前, 甚至提前7天以上。 有人說這樣不好, 會提前進入更年期, 可把她急壞了。 她來諮詢筆者, 筆者仔細診查之後, 就推薦了上面的偏方。 她去藥店拿了2劑, 吃完後隔了3 ~ 4天又拿了2劑, 斷斷續續地喝了1個月。 第1個月的時候沒有什麼效果, 結果2個月左右再來月經時明顯感覺不那麼痛了, 居然能外出和朋友一起去吃飯了。 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像, 以前這種時候她是整天躺在屋裡, 哪裡都不能去, 朋友說她整個人看著蠟黃蠟黃的, 非常可憐, 現在可好了。

痛經是婦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是指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

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 症狀嚴重者明顯影響生活品質。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是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 占痛經的90%;繼發性痛經是指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 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盆腔炎症性疾病、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息肉和月經流出道梗阻等。 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相比, 往往在月經來潮後開始。

中醫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 疼痛的程度, 結合月經的週期、量、色、質以及兼證、舌苔、脈象而辨別寒熱虛實, 將痛經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氣滯血瘀型:月經前1~ 2日, 或月經期小腹脹痛, 拒按, 月經量少, 經色紫暗夾有血塊, 血塊排出後痛減, 胸脅、乳房脹痛, 舌質紫暗, 舌瘀斑或瘀點, 脈弦澀。 以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治則。

2. 氣血虛弱型:月經後1~ 2日, 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 或小腹 、陰部下墜, 痛而喜按喜揉, 月經量少, 色淡質稀, 神疲乏力, 面色少華, 食少便溏, 舌質淡, 脈沉弱。 以益氣補血、止痛為治則。

3. 肝腎虧損型:月經後1~2日小腹疼痛, 腰骶疼痛酸脹, 經色暗淡而量少, 質稀薄, 頭暈耳鳴, 或潮熱, 脈細弱, 舌苔薄白或薄黃。 以益腎養肝、止痛為治則。

4. 寒濕凝滯型:月經前、月經期小腹冷痛, 按之痛甚, 得熱痛減, 月經量少, 色暗有塊, 畏寒便溏, 舌苔白膩, 脈沉緊。 以溫經化疲、散寒利濕為治則。

上面所說的女士是明顯的氣血虛弱型的痛經, 她們多表現為神疲乏力, 面色無華,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 其主要是氣血不足, 血海空虛, 胞脈失養, 經行之後, 血海更虛, 濡養不足, 故可出現上述症狀, 因此, 要益氣養血止痛。 筆者所用偏方中的熟地滋陰養血填精, 白芍補血斂陰和營,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 川芎活血行氣開鬱。 四物相配, 補中有通, 滋陰不膩,

溫而不燥, 陰陽調和, 使營血恢復, 故治療痛經有效。

用於痛經的其他偏方

1. 山楂30克, 向日葵子15克, 共炒熟搗碎, 煎成濃汁, 加紅糖30克, 在月經前連服2劑。 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2. 取完整帶核鮮山楂1000克, 洗淨後加入適量水, 文火熬煮至山楂爛熟, 加入紅糖250克, 再熬煮10分鐘, 待其成為稀糊狀即可。 經前3~5天開始服用, 每日早晚各食山楂泥30毫升, 直至經後停止服用, 此為1個療程, 連服3個療程即可見效。 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3. 炒艾葉10克, 加適量紅糖, 用開水煎煮數沸後溫服。 適用於寒濕凝滯型痛經。

4. 小茴香12克, 大棗10枚, 乾薑6克, 水煎服, 每日1~2次。 適用於寒濕凝滯型痛經。

5. 用絲瓜筋50克, 作湯服用, 每日2次, 7日為1個療程:適用於一般痛經。

6. 食鹽250克炒熱, 用布包好熨燙小腹, 待不燙時,包紮於小腹部,適用於一般痛經。

醫師提示

關於當歸和川穹的傳說

1. 補血調經話當歸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十分恩愛,但妻子不幸患病,多次求醫無效,丈夫便決定親自去一座人跡罕至的深山采藥,發誓一定要治好妻子的病,臨行前他對愛妻說:“我如三年不歸,那就是我死了,你可以改嫁他人。”不料他果然三年未歸,可憐的妻子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就改嫁了。誰知不久前夫采藥歸來,妻子後悔不已,覺得對不起前夫,便將前夫采來的藥大量服下,意欲自殺,結果反而把病治好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藥草取名為“當歸”。正如唐詩所雲:“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古人取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恩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含有揮發油,維生素B12 、蔗糖、脂肪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等成分,對中樞神經有鎮靜止痛作用,對子宮有調節舒縮作用,還有抗貧血作用,臨床常用於痛經及月經不調。

當歸,又名秦歸、雲歸、西歸、全歸。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為婦科要藥。由於許多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使用當歸,有“十方九歸”之說,並被稱為“藥王”。當歸全身都是藥,但藥性各不相同。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行血,全當歸和血。關於當歸有很多動人的傳說,上面說的只是其中之一。

2. 活血行氣說川芎

相傳,藥王孫思邈到四川青城山上采藥,師徒二人在混元頂青松林休息時,發現一隻雌鶴,帶著幾隻小鶴在山澗小河裡嬉戲,沒多一會兒,它便低下頭來,不斷哀鳴,且兩腿顫抖不已,翅膀和尾巴下垂,原來雌鶴生病了。藥王孫思邈見此情景,知道這鶴患了急病。第二天,他又領著徒弟去那裡想看個究竟,只聽見生病的雌鶴在巢內哀鳴。過了一會兒,看見從混元頂飛來幾隻白鶴,從它們嘴裡掉下幾片葉子,像胡蘿蔔葉似的。藥王叫徒弟撿起來幾片保存好。第三天,他們又見白鶴從混元頂飛來,嘴裡又掉下幾朵小白花,還有一些節狀的拳形團塊,他們也都撿起來保存好。原來白鶴是在給病鶴銜藥草治病。沒有幾天,雌鶴病好了,又領著小鶴在水中嬉戲。藥王就帶領徒弟拿著藥草樣子,到混元頂採集這種藥草,經過品嘗和臨床試驗,才知道它具有活血通經、祛風止痛的作用。藥王孫思邈感慨地吟了一首詩:“川西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奇草仙鶴巧銜遞,來自穹蒼頂上藥。”吟完詩後,藥王又給這種藥草起名叫“川芎”。

川芎,又名撫芎、小葉川芎,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溫。有特殊香味和麻涼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待不燙時,包紮於小腹部,適用於一般痛經。

醫師提示

關於當歸和川穹的傳說

1. 補血調經話當歸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十分恩愛,但妻子不幸患病,多次求醫無效,丈夫便決定親自去一座人跡罕至的深山采藥,發誓一定要治好妻子的病,臨行前他對愛妻說:“我如三年不歸,那就是我死了,你可以改嫁他人。”不料他果然三年未歸,可憐的妻子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就改嫁了。誰知不久前夫采藥歸來,妻子後悔不已,覺得對不起前夫,便將前夫采來的藥大量服下,意欲自殺,結果反而把病治好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藥草取名為“當歸”。正如唐詩所雲:“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古人取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恩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含有揮發油,維生素B12 、蔗糖、脂肪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等成分,對中樞神經有鎮靜止痛作用,對子宮有調節舒縮作用,還有抗貧血作用,臨床常用於痛經及月經不調。

當歸,又名秦歸、雲歸、西歸、全歸。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為婦科要藥。由於許多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使用當歸,有“十方九歸”之說,並被稱為“藥王”。當歸全身都是藥,但藥性各不相同。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行血,全當歸和血。關於當歸有很多動人的傳說,上面說的只是其中之一。

2. 活血行氣說川芎

相傳,藥王孫思邈到四川青城山上采藥,師徒二人在混元頂青松林休息時,發現一隻雌鶴,帶著幾隻小鶴在山澗小河裡嬉戲,沒多一會兒,它便低下頭來,不斷哀鳴,且兩腿顫抖不已,翅膀和尾巴下垂,原來雌鶴生病了。藥王孫思邈見此情景,知道這鶴患了急病。第二天,他又領著徒弟去那裡想看個究竟,只聽見生病的雌鶴在巢內哀鳴。過了一會兒,看見從混元頂飛來幾隻白鶴,從它們嘴裡掉下幾片葉子,像胡蘿蔔葉似的。藥王叫徒弟撿起來幾片保存好。第三天,他們又見白鶴從混元頂飛來,嘴裡又掉下幾朵小白花,還有一些節狀的拳形團塊,他們也都撿起來保存好。原來白鶴是在給病鶴銜藥草治病。沒有幾天,雌鶴病好了,又領著小鶴在水中嬉戲。藥王就帶領徒弟拿著藥草樣子,到混元頂採集這種藥草,經過品嘗和臨床試驗,才知道它具有活血通經、祛風止痛的作用。藥王孫思邈感慨地吟了一首詩:“川西青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奇草仙鶴巧銜遞,來自穹蒼頂上藥。”吟完詩後,藥王又給這種藥草起名叫“川芎”。

川芎,又名撫芎、小葉川芎,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溫。有特殊香味和麻涼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