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疆基金會王小梅:一趟新疆之行開啟了12年風雨公益路

初冬的北京, 寒風蕭瑟, 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 在北京市西直門附近一家酒店的大門前, 《公益時報》記者見到了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中國並購基金年會上, 美疆基金會榮譽理事長王小梅女士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公益基金個人貢獻獎”。

當天在現場的美疆基金會秘書長史兆苓告訴《公益時報》記者, 接過頒獎嘉賓、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五任會長任志強頒發的獎盃時, 王小梅十分激動。

王小梅在獲獎感言中說:“我今年已經72歲了, 不再擔任理事長了, 這次叫我來領獎, 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有一個想法, 一個企業家捐100萬做公益當然很好, 但我更希望有100萬人每個人捐出一塊錢, 那個意義更加偉大。 大家都來參與公益, 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

從美疆出發, 投身公益12年, 王小梅現在希望整個行業能獲得更多的支援。 這時候她是一個睿智的思想者。

她希望通過《公益時報》向有關部門轉達幾個意見和建議:

首先是基金會投資理財收益納稅比例太高, 這部分納稅收益是否可以給予基金會一定的返還, 這樣做, 很大程度上不僅是對基金會工作的激勵和獎勵, 還可以將這筆錢再投入到公益事業, 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不過, 王小梅始終避免談自己。 每當談及自己的貢獻時, 王小梅總是說“不好意思”。 面對《公益時報》記者, 她很誠懇地說:“美疆基金會走到今天是大家的心血和付出, 是每一個關心幫助我們成長的愛心人士的功勞, 不是我一個人的成績, 所以你說採訪我, 我都不好意思, 我自己沒有什麼好說的。 ”

在王小梅的堅持下, 原本約定對她進行的《公益時報》個人專訪最終變成了一場美疆基金會的幾位“有緣人”講述的“美疆故事會”,

當然, 故事的主角, 還是王小梅。

“阿姨”王小梅

採訪當天, 我們圍坐在一間不算大的會議室裡。 在場的除了主人公王小梅, 還有美疆基金會秘書長史兆苓、副秘書長高紅雷,

以及多年參與美疆助學公益活動的兩位資助人——孫偉亞和毛玉飛。 當記者問起他們與美疆基金會的淵源時, 這兩位只是一個勁的笑著擺手說:“我們倆沒做什麼, 還是多說說王阿姨吧, 她這些年是真不容易。 ”

在美疆基金會, 無論美疆員工還是資助人, 都管王小梅叫“阿姨”。 在秘書長史兆苓看來, 從美疆基金會成立至今的十多年裡, 王小梅始終像一個大家庭裡默默奉獻的長輩, 關愛著身邊的每個人。 她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都願意親近她。

2005年基金會成立之初, 因為經費困難, 為了節省開支, 大家擠在王小梅家裡辦公。 那段時間, 除了想辦法籌資助學, 王小梅還兼任了“生活保姆”, 每天給同事們買菜做飯;幾年後, 他們搬進了可以獨立辦公的地下室,

當時已年過花甲的王小梅又和大夥窩在地下室裡, 一起忍受潮濕陰冷和蟑螂跳蚤的“騷擾”。 不過, 這位倔強的老人從未想過放棄。

美疆基金會成立大會

史兆苓說, 從2005年基金會成立至今的十二年, 每次去新疆助學點探訪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從北京飛烏魯木齊四小時, 從烏魯木齊再飛喀什兩小時,下了飛機還要轉坐長途車,一路輾轉跋涉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段旅途讓年輕人都有些吃不消,何況是王小梅。為了讓王小梅一路能感覺舒適些,秘書處提出給她買公務艙,但每一回都被她斷然拒絕。她要求買最便宜的經濟艙機票,理由只有一個——省下來的錢可以再多幫幾個孩子。因為常年奔波勞累,王小梅落下了腰疾,嚴重時曾經一度下不了床。

王小梅的丈夫、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先生看到妻子為了做公益這麼執著較勁,心疼之餘,也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十多年間多次陪同王小梅深入新疆探訪美疆基金會公益助學點,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夫妻倆在那裡的孩子們眼中,已經成了可愛可親的“王奶奶”和“劉爺爺”,只要一見面,孩子們都會一擁而上,爭相撲進老兩口的懷裡,親熱的話說個沒完。

王小梅女士和劉明康先生與他們資助的女童

12年過去了,王小梅和同事們的辛苦和努力沒有白費——截止目前,美疆基金會已在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北京、福建、江蘇等地陸續開展了親情對口資助班、早餐工程、營養工程、美疆助學金、美疆圖書角、美疆獎學金、美疆助學公益行等近20個助學項目。

美疆基金會“早餐工程“讓孩子們樂開了花

12年來,基金會總支出4,469.21萬元,其中:公益事業累計支出3,752.69萬元;管理費用累計支出166.13萬元,占總支出的3.72%;其他費用(繳納稅金)累計支出531.75萬元;累計資助學生近7萬人次。

一趟新疆之行和12年的公益長跑

王小梅做公益,緣起於退休後的一次旅遊。

2004年8月,王小梅與幾個朋友相約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克爾柯孜州(以下簡稱“克州”)旅遊,本打算遊山玩水看美景的王小梅,一到當地,就被那裡的人們貧困的生活現狀所震撼。

克州屬國家級貧困地區,也是新疆最貧困的一個州,絕大部分是充滿鹽鹼的不毛之地,當年的人均年收入僅680元。除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貧困,還有當地文化教育的落後。

渴求知識的孩子們

“女孩在當地是不受重視的,不讓女孩讀書,說是家裡要保證讓男孩子讀書。不僅那些小女孩不讀書不會講漢語,連她們的父母也不會講漢語。”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小梅依然很揪心。

就在逗留克州的短短幾天裡,王小梅和同去的孫華霞、孫偉亞、林英做了一個鄭重的決定:以個人名義,四個人一起資助當地10名家境困難的維吾爾族女童上學。

王小梅說,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女孩子將來都會當媽媽,做媽媽的如果有文化,後代在接受教育這方面也會好一點,這種傳承意識和文化覺醒很重要。

王小梅想做得更多。她要讓更多的邊疆少數民族女童走進校園,推動當地漢語教學的普及。

2004年,王小梅、孫偉亞、孫華霞、林英與他們資助的10個女童

回到北京後,王小梅四處奔走,不斷地向親朋好友講述克州貧困女童的生活情況,並且把漢語在當地的邊緣化現象進行了重點介紹,她希望大家幫助她建立起一個維語+漢語的雙語寄宿制學校,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健康的學習環境,呵護她們健康成長。

2005年5月,美疆基金會第一個親情對口資助專案應運而生——“美疆春蕾女童班”成立。全班53名學生都是維吾爾族女童,且都來自克州最貧困的農牧民家庭。

首屆”美疆春蕾班“的孩子們

萬事開頭難。初創時期的“美疆春蕾女童班”一無所有——桌椅教具得購置,被褥床單得購全,生活用品得配齊,孩子們的吃飯問題得解決,食堂得建起來,廚師和生活阿姨的薪酬還得支付……

王小梅還記得,因為家庭貧困、生活條件差,第一批“美疆春蕾女童班”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皮膚病、腸胃病,頭上生蝨子是常有的事,年齡小的孩子還尿床。今天洗衣機壞了、明天熱水器壞了這類瑣事,學校都會隔三岔五地給她打電話。除了讀書,孩子們的吃喝拉撒及治病都需要不同的支出,這些看上去都是零打碎敲的錢,加在一起也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小梅愈發覺得如果單憑個人的力量去應對這些事情,精力已經遠遠不夠用,要想真正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學習生活環境,再也不能像最初“今天張三給1000、明天李四湊2000”那種隨機的方式籌錢了,必須成立一家基金會來正式運作這個項目。

發起一家非公募的基金會原始資金必須達到200萬元,王小梅東挪西借地湊夠了這筆開辦資金,高興之余,她向所有給予她幫助的朋友承諾:“等這件事情做完以後,我一定會一分不差地把錢還給你們。”

2005年10月,在美疆基金會正式成立的發佈會上,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處長聽王小梅說借錢辦基金會,打算事辦完了再把錢給大夥還回去,頓時忍俊不禁。

“王大姐你這個說法可不對!基金會成立以後,這200萬可就不是你們哪一個人的了,而是屬於社會資金,不能是你想咋用就咋用的。”

王小梅一聽著了急——這錢我是向大家借的呀,這叫我怎麼交代?好在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表示理解,說既然是做公益,這錢也沒打算再要回來,只要能把這錢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就比什麼都值。聽了這話,王小梅這才踏實了。

回顧往昔,王小梅坦率地說,當年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那53名女童帶到小學畢業,讓她們學會漢語,將來能夠立足社會,哪裡想到這事會從小學做到中學,又從中學做到大學,隨著時間的流逝,美疆助學的“愛心雪球”越滾越大,遠遠超出了所有人最初的想像。

“是啊,誰能想到當年我們四個人一趟新疆之行能夠搞出這麼大一件事來,不知不覺美疆基金會都12年了。”頭髮已經花白的孫偉亞感慨地插了一句。

史兆苓忽然忍不住笑起來:“我們很多資助人和自己資助的孩子都長得很像,尤其是毛玉飛,他資助的那個女孩子跟他那個像哦,簡直就跟親生的一樣,真應了那句老話:‘有緣千里來相會’啊!”

說罷,史兆苓便從桌上的一摞影集找到一個女孩子的照片指給記者看——還真是,圓臉,黝黑的皮膚,一雙彎彎的笑眼,確實很像正坐在一旁眯著眼憨笑的毛玉飛。

毛玉飛說,他和孫偉亞資助的孩子,一個叫“小丹”,一個叫“小陽”,現在這兩個孩子漢語都說得很好,學習成績也不錯,將來錯不了。

“我那孩子口齒伶俐、嘴巴很能說哩----以後肯定能當婦女幹部!” 孫偉亞不無得意地補了一句。

心會跟愛一起走

在美疆基金會資助人毛玉飛看來,王小梅發起創辦的美疆基金會推行的“親情對口幫扶”專案,不僅僅是幫助當地的孩子解決了學習生活困難,更於無形間拉近了維漢民族間心與心的距離,增強了民族團結。

王小梅和孩子們心連心

毛玉飛說:“我覺得民族地區漢語的普及,就是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樣才能把黨的政策和關懷無保留無障礙地送到當地,讓維漢民族團結的意識和力量自然地紮根”。

孫偉亞對此也深有感觸。最初去新疆考察“親情對口幫扶”專案時,他發現當地維族群眾看到了他們就躲開;送去的食品,孩子們當著面怎麼也不肯吃,非得等到他們走遠或者離開了才會吃;上前打問事情時,那些維族老鄉光是直愣愣瞅著他們,沒人願意與他們說上隻言片語。

王小梅對此記憶猶新。她說,十多年前我們剛開始做美疆助學班的時候,走到哪裡維族老鄉都會投來不信任的目光,人群中經常有人嘀咕說:“這些漢族人跑到這裡來,要拉著我們的女娃娃做什麼?”甚至剛剛加入助學班的兩個女孩子也被家人叫走,說什麼也不讓再來了。當地幹部告訴王小梅,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女兒會被騙走拐賣,就硬把孩子拖走了。

“美疆基金會最初工作開展起來難度確實很大,而造成這種隔閡的根源恰恰是維漢民眾之間的互相不瞭解和不理解。要想逐漸消除這種隔閡,除了中央政策的宣傳推廣,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來溫暖人心,冰釋誤會。”王小梅說。

王小梅家訪

有一年,王小梅在克州考察助學專案,走到半路被一個騎著毛驢、耄耋之年的維族老漢攔住了。老漢情緒很激動,顫顫巍巍地對著王小梅比劃半天。一旁的隨行翻譯告訴王小梅,老漢有一個身體殘疾的小孫子,一直想上學可是沒地方肯收,聽說從北京來的美疆基金會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孩子,就趕了很久的路跑來,希望王小梅能夠收下他家的孩子。老漢的願望最終得以實現。

說起第二年又去當地探訪時的情景,孫偉亞眼裡閃著亮光:“聽說我們來了,那裡老老小小的維族群眾都趕來,有人抱著哈密瓜、有人托著南瓜、還有人提著當地各種特產,非要讓我們收下。那陣勢就像電影裡我們經常看到的歡迎解放軍進城似的熱鬧。那天,那位把孫子託付給我們的八十多歲的維族老漢也趕來了,一直在那兒念念叨叨說著感謝的話。”

王小梅已經成了當地群眾的”貼心人“

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七五事件”發生後,美疆基金會資助的孩子和家長們也得到上級通知:遠離暴恐組織,保證自身安全。當時孫偉亞資助的孩子正在上二年級,看到電視新聞以後,她傷心地哭起來,邊抹眼淚邊說:“我好怕那些壞人打我的漢族爸爸!”單純的孩子雖然並沒搞清楚事件發生地,但第一時間她想到的是——資助她上學的漢族爸爸是否平安。

遠在北京的孫偉亞聽說這件事之後,感動落淚。

回顧12年來走過的路,王小梅說:“多年的努力,不僅讓我們和維族孩子們的心貼近了,也化解了昔日彼此間一些誤會和隔閡。我們對孩子們從最初的憐憫同情,到後來主動想要親近和幫助,一直到現在,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這些孩子們盡一份力。這個過程也是心靈的成長和洗禮。”

王小梅看望新疆伽師美疆助學點的孩子們

美疆的故事還在繼續

2017年初,王小梅72歲,她宣佈卸任美疆基金會理事長一職。

正當一幫人對著《公益時報》記者你一言我一語地繼續講述著“美疆故事”的時候,王小梅開玩笑地對史兆苓說:“不當理事長了好哇,以後我再也不用這麼勞心受累,該享享清福過過舒坦日子了。”

史兆苓對著她的“阿姨理事長”認真地說:“那可不行!您身體上可以休息,精神上還得指導我們呢!可不能真當‘甩手掌櫃’的啊!”

“每年去新疆落實公益專案,完全可以讓秘書長或基金會其他工作人員去,您這麼大年紀了,一年‘折騰’好幾次,不累嗎?”《公益時報》記者問。

“你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啊!你要負責任、要把資助人的錢用好,要把孩子們管好,要對得起資助人啊。要不就愧對他們對我的信任,我一輩子也不會心安。”說到這個話題,王小梅有些激動。

隨即,她又指著坐在對面的史兆苓說:“當初她跟著我們做基金會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姑娘呢,現在越來越成熟老練了。她們能幹好,我放心的。”

據史兆苓介紹,美疆助學的特點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公益資助,而非通常的“短頻快”資助專案。他們會對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資助,一直到初中、高中,假如你能考上大學並且願意繼續學習,大學的費用他們仍然會堅持幫扶,直到這個孩子大學畢業。如果對口資助人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馬上會有“候補”資助人替換上場,保證被資助孩子的學業不被耽誤,一諾千金,負責到底。

12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加入資助人行列,但並非只要拿錢就可以成為“美疆資助人”,美疆基金會對資助人的甄選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除了資金扶持,還必須和資助的孩子保持通信聯絡,定期自費到新疆進行探訪和親情互動等。

王小梅為美疆女童發放學習用品

“我希望美疆基金會把現有的事情都能夠扎扎實實做好,不要好大喜功,不要有功利心,要沉下心來做事情。”王小梅說。

談話間,王小梅忽然問起入冬前某企業給孩子們捐助的一批羽絨服是否已經送到,史兆苓給了肯定的回答,她這才放心地點了點頭。史兆苓說企業代表希望她過去出席一下活動,王小梅搖了搖頭說:“飛一趟新疆來回機票要花好幾千塊,省下來的錢又可以給孩子們買好多件羽絨服了。”

從烏魯木齊再飛喀什兩小時,下了飛機還要轉坐長途車,一路輾轉跋涉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段旅途讓年輕人都有些吃不消,何況是王小梅。為了讓王小梅一路能感覺舒適些,秘書處提出給她買公務艙,但每一回都被她斷然拒絕。她要求買最便宜的經濟艙機票,理由只有一個——省下來的錢可以再多幫幾個孩子。因為常年奔波勞累,王小梅落下了腰疾,嚴重時曾經一度下不了床。

王小梅的丈夫、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先生看到妻子為了做公益這麼執著較勁,心疼之餘,也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十多年間多次陪同王小梅深入新疆探訪美疆基金會公益助學點,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夫妻倆在那裡的孩子們眼中,已經成了可愛可親的“王奶奶”和“劉爺爺”,只要一見面,孩子們都會一擁而上,爭相撲進老兩口的懷裡,親熱的話說個沒完。

王小梅女士和劉明康先生與他們資助的女童

12年過去了,王小梅和同事們的辛苦和努力沒有白費——截止目前,美疆基金會已在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北京、福建、江蘇等地陸續開展了親情對口資助班、早餐工程、營養工程、美疆助學金、美疆圖書角、美疆獎學金、美疆助學公益行等近20個助學項目。

美疆基金會“早餐工程“讓孩子們樂開了花

12年來,基金會總支出4,469.21萬元,其中:公益事業累計支出3,752.69萬元;管理費用累計支出166.13萬元,占總支出的3.72%;其他費用(繳納稅金)累計支出531.75萬元;累計資助學生近7萬人次。

一趟新疆之行和12年的公益長跑

王小梅做公益,緣起於退休後的一次旅遊。

2004年8月,王小梅與幾個朋友相約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克爾柯孜州(以下簡稱“克州”)旅遊,本打算遊山玩水看美景的王小梅,一到當地,就被那裡的人們貧困的生活現狀所震撼。

克州屬國家級貧困地區,也是新疆最貧困的一個州,絕大部分是充滿鹽鹼的不毛之地,當年的人均年收入僅680元。除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貧困,還有當地文化教育的落後。

渴求知識的孩子們

“女孩在當地是不受重視的,不讓女孩讀書,說是家裡要保證讓男孩子讀書。不僅那些小女孩不讀書不會講漢語,連她們的父母也不會講漢語。”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小梅依然很揪心。

就在逗留克州的短短幾天裡,王小梅和同去的孫華霞、孫偉亞、林英做了一個鄭重的決定:以個人名義,四個人一起資助當地10名家境困難的維吾爾族女童上學。

王小梅說,自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女孩子將來都會當媽媽,做媽媽的如果有文化,後代在接受教育這方面也會好一點,這種傳承意識和文化覺醒很重要。

王小梅想做得更多。她要讓更多的邊疆少數民族女童走進校園,推動當地漢語教學的普及。

2004年,王小梅、孫偉亞、孫華霞、林英與他們資助的10個女童

回到北京後,王小梅四處奔走,不斷地向親朋好友講述克州貧困女童的生活情況,並且把漢語在當地的邊緣化現象進行了重點介紹,她希望大家幫助她建立起一個維語+漢語的雙語寄宿制學校,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健康的學習環境,呵護她們健康成長。

2005年5月,美疆基金會第一個親情對口資助專案應運而生——“美疆春蕾女童班”成立。全班53名學生都是維吾爾族女童,且都來自克州最貧困的農牧民家庭。

首屆”美疆春蕾班“的孩子們

萬事開頭難。初創時期的“美疆春蕾女童班”一無所有——桌椅教具得購置,被褥床單得購全,生活用品得配齊,孩子們的吃飯問題得解決,食堂得建起來,廚師和生活阿姨的薪酬還得支付……

王小梅還記得,因為家庭貧困、生活條件差,第一批“美疆春蕾女童班”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皮膚病、腸胃病,頭上生蝨子是常有的事,年齡小的孩子還尿床。今天洗衣機壞了、明天熱水器壞了這類瑣事,學校都會隔三岔五地給她打電話。除了讀書,孩子們的吃喝拉撒及治病都需要不同的支出,這些看上去都是零打碎敲的錢,加在一起也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小梅愈發覺得如果單憑個人的力量去應對這些事情,精力已經遠遠不夠用,要想真正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學習生活環境,再也不能像最初“今天張三給1000、明天李四湊2000”那種隨機的方式籌錢了,必須成立一家基金會來正式運作這個項目。

發起一家非公募的基金會原始資金必須達到200萬元,王小梅東挪西借地湊夠了這筆開辦資金,高興之余,她向所有給予她幫助的朋友承諾:“等這件事情做完以後,我一定會一分不差地把錢還給你們。”

2005年10月,在美疆基金會正式成立的發佈會上,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處長聽王小梅說借錢辦基金會,打算事辦完了再把錢給大夥還回去,頓時忍俊不禁。

“王大姐你這個說法可不對!基金會成立以後,這200萬可就不是你們哪一個人的了,而是屬於社會資金,不能是你想咋用就咋用的。”

王小梅一聽著了急——這錢我是向大家借的呀,這叫我怎麼交代?好在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表示理解,說既然是做公益,這錢也沒打算再要回來,只要能把這錢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就比什麼都值。聽了這話,王小梅這才踏實了。

回顧往昔,王小梅坦率地說,當年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那53名女童帶到小學畢業,讓她們學會漢語,將來能夠立足社會,哪裡想到這事會從小學做到中學,又從中學做到大學,隨著時間的流逝,美疆助學的“愛心雪球”越滾越大,遠遠超出了所有人最初的想像。

“是啊,誰能想到當年我們四個人一趟新疆之行能夠搞出這麼大一件事來,不知不覺美疆基金會都12年了。”頭髮已經花白的孫偉亞感慨地插了一句。

史兆苓忽然忍不住笑起來:“我們很多資助人和自己資助的孩子都長得很像,尤其是毛玉飛,他資助的那個女孩子跟他那個像哦,簡直就跟親生的一樣,真應了那句老話:‘有緣千里來相會’啊!”

說罷,史兆苓便從桌上的一摞影集找到一個女孩子的照片指給記者看——還真是,圓臉,黝黑的皮膚,一雙彎彎的笑眼,確實很像正坐在一旁眯著眼憨笑的毛玉飛。

毛玉飛說,他和孫偉亞資助的孩子,一個叫“小丹”,一個叫“小陽”,現在這兩個孩子漢語都說得很好,學習成績也不錯,將來錯不了。

“我那孩子口齒伶俐、嘴巴很能說哩----以後肯定能當婦女幹部!” 孫偉亞不無得意地補了一句。

心會跟愛一起走

在美疆基金會資助人毛玉飛看來,王小梅發起創辦的美疆基金會推行的“親情對口幫扶”專案,不僅僅是幫助當地的孩子解決了學習生活困難,更於無形間拉近了維漢民族間心與心的距離,增強了民族團結。

王小梅和孩子們心連心

毛玉飛說:“我覺得民族地區漢語的普及,就是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樣才能把黨的政策和關懷無保留無障礙地送到當地,讓維漢民族團結的意識和力量自然地紮根”。

孫偉亞對此也深有感觸。最初去新疆考察“親情對口幫扶”專案時,他發現當地維族群眾看到了他們就躲開;送去的食品,孩子們當著面怎麼也不肯吃,非得等到他們走遠或者離開了才會吃;上前打問事情時,那些維族老鄉光是直愣愣瞅著他們,沒人願意與他們說上隻言片語。

王小梅對此記憶猶新。她說,十多年前我們剛開始做美疆助學班的時候,走到哪裡維族老鄉都會投來不信任的目光,人群中經常有人嘀咕說:“這些漢族人跑到這裡來,要拉著我們的女娃娃做什麼?”甚至剛剛加入助學班的兩個女孩子也被家人叫走,說什麼也不讓再來了。當地幹部告訴王小梅,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女兒會被騙走拐賣,就硬把孩子拖走了。

“美疆基金會最初工作開展起來難度確實很大,而造成這種隔閡的根源恰恰是維漢民眾之間的互相不瞭解和不理解。要想逐漸消除這種隔閡,除了中央政策的宣傳推廣,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行動來溫暖人心,冰釋誤會。”王小梅說。

王小梅家訪

有一年,王小梅在克州考察助學專案,走到半路被一個騎著毛驢、耄耋之年的維族老漢攔住了。老漢情緒很激動,顫顫巍巍地對著王小梅比劃半天。一旁的隨行翻譯告訴王小梅,老漢有一個身體殘疾的小孫子,一直想上學可是沒地方肯收,聽說從北京來的美疆基金會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孩子,就趕了很久的路跑來,希望王小梅能夠收下他家的孩子。老漢的願望最終得以實現。

說起第二年又去當地探訪時的情景,孫偉亞眼裡閃著亮光:“聽說我們來了,那裡老老小小的維族群眾都趕來,有人抱著哈密瓜、有人托著南瓜、還有人提著當地各種特產,非要讓我們收下。那陣勢就像電影裡我們經常看到的歡迎解放軍進城似的熱鬧。那天,那位把孫子託付給我們的八十多歲的維族老漢也趕來了,一直在那兒念念叨叨說著感謝的話。”

王小梅已經成了當地群眾的”貼心人“

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市“七五事件”發生後,美疆基金會資助的孩子和家長們也得到上級通知:遠離暴恐組織,保證自身安全。當時孫偉亞資助的孩子正在上二年級,看到電視新聞以後,她傷心地哭起來,邊抹眼淚邊說:“我好怕那些壞人打我的漢族爸爸!”單純的孩子雖然並沒搞清楚事件發生地,但第一時間她想到的是——資助她上學的漢族爸爸是否平安。

遠在北京的孫偉亞聽說這件事之後,感動落淚。

回顧12年來走過的路,王小梅說:“多年的努力,不僅讓我們和維族孩子們的心貼近了,也化解了昔日彼此間一些誤會和隔閡。我們對孩子們從最初的憐憫同情,到後來主動想要親近和幫助,一直到現在,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這些孩子們盡一份力。這個過程也是心靈的成長和洗禮。”

王小梅看望新疆伽師美疆助學點的孩子們

美疆的故事還在繼續

2017年初,王小梅72歲,她宣佈卸任美疆基金會理事長一職。

正當一幫人對著《公益時報》記者你一言我一語地繼續講述著“美疆故事”的時候,王小梅開玩笑地對史兆苓說:“不當理事長了好哇,以後我再也不用這麼勞心受累,該享享清福過過舒坦日子了。”

史兆苓對著她的“阿姨理事長”認真地說:“那可不行!您身體上可以休息,精神上還得指導我們呢!可不能真當‘甩手掌櫃’的啊!”

“每年去新疆落實公益專案,完全可以讓秘書長或基金會其他工作人員去,您這麼大年紀了,一年‘折騰’好幾次,不累嗎?”《公益時報》記者問。

“你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啊!你要負責任、要把資助人的錢用好,要把孩子們管好,要對得起資助人啊。要不就愧對他們對我的信任,我一輩子也不會心安。”說到這個話題,王小梅有些激動。

隨即,她又指著坐在對面的史兆苓說:“當初她跟著我們做基金會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姑娘呢,現在越來越成熟老練了。她們能幹好,我放心的。”

據史兆苓介紹,美疆助學的特點是長期的、持續性的公益資助,而非通常的“短頻快”資助專案。他們會對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資助,一直到初中、高中,假如你能考上大學並且願意繼續學習,大學的費用他們仍然會堅持幫扶,直到這個孩子大學畢業。如果對口資助人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馬上會有“候補”資助人替換上場,保證被資助孩子的學業不被耽誤,一諾千金,負責到底。

12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加入資助人行列,但並非只要拿錢就可以成為“美疆資助人”,美疆基金會對資助人的甄選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除了資金扶持,還必須和資助的孩子保持通信聯絡,定期自費到新疆進行探訪和親情互動等。

王小梅為美疆女童發放學習用品

“我希望美疆基金會把現有的事情都能夠扎扎實實做好,不要好大喜功,不要有功利心,要沉下心來做事情。”王小梅說。

談話間,王小梅忽然問起入冬前某企業給孩子們捐助的一批羽絨服是否已經送到,史兆苓給了肯定的回答,她這才放心地點了點頭。史兆苓說企業代表希望她過去出席一下活動,王小梅搖了搖頭說:“飛一趟新疆來回機票要花好幾千塊,省下來的錢又可以給孩子們買好多件羽絨服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