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書上說,嬰兒不能一哭就抱,這樣會寵壞寶寶,真的是這樣麼?

導語

自從生了孩子, 很多老人還有很多自媒體, 都會告訴我, 在孩子哭的時候, 要先確定孩子是不是出現了生病、餓了、渴了、尿了、拉了這幾種情況。

如果不是這幾種情況的寶寶討抱就千萬不要抱, 因為會把孩子寵壞的, 會讓孩子覺得只要一哭就能引來家長的注意的。

但是, 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在哭, 我被我媽罵是個壞媽媽

在兮兮還在月子裡的時候, 我就一直奉行這樣的方式, 每次她哭, 我都是確定是不是存在以上幾種情況, 如果不是, 堅決不抱。

有一次, 兮兮在房間裡面哭的很厲害, 我媽要進房間看看寶寶為什麼哭, 被我攔下了。

因為我剛剛從房間裡面出來, 喂了奶, 該弄的東西也都弄了, 應該沒什麼事情。

所以我那個時候判斷, 寶寶是在撒嬌。

我跟兮爸就一直攔在外面不讓我媽進去。

後來, 寶寶哭的實在是厲害, 我媽實在是受不了了, 直接開門進去了。

才發現, 兮兮已經哭的滿頭大汗, 然後把被子都踢開了。

然後我就被我媽狠狠地訓了一頓。

從那個時候我就在想, 寶寶哭著討抱的時候, 到底是抱還是不抱呢?

他不是肚子餓, 不是尿布濕了, 也不是不舒服。 有人認為抱得太多會寵壞他, 讓他哭鬧一段時間就停了。

到底父母應該如何決定抱還是不抱?而抱或不抱, 對嬰幼兒長期會有什麼影響呢?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神經學家麥克爾*梅尼, 經常用老鼠做實驗。 因為人類和老鼠在基因結構上, 有95%的相同之處。

這位神經學家無意間發現, 原來老鼠也有不同的帶小孩方式。 有些老鼠媽媽會經常舔舐撫摸他們的小孩。 而有些老鼠媽媽則會少舔一點, 甚至完全不舔。

於是科學家將老鼠嬰幼兒分成兩組, 等他們長大之後將它們放入一個圓形大箱裡面5分鐘.

結果發現,被舔的多的老鼠會在箱子裡面周圍走動。平均有35秒待在箱子中間。相反的被舔的少的老鼠,多數隻靠在箱子旁邊,不敢在周圍走動走動,只有五秒會呆在箱子中間。

測試完他們的好奇心,那麼求生能力。

這次科學家將了肚子的老鼠,放入一個盛有食物的籠子裡面,十分鐘。結果發現被舔得多的老鼠,平均有四分鐘就能找到食物,而且能吃上足足兩分鐘,相反的被舔的少的老鼠平均要花九分鐘才找到食物,而且可能因為太驚慌,只吃了幾秒鐘。

科學家之後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驗證了舔與不舔嬰幼兒這點差別,就足以讓部分老鼠,在成年之後的好奇心較高,身體較健康,情緒控制能力較高,社交能力較高以及求生能力。

可能有人會問性格是天生的,這是否受遺傳影響。

這個問題科學家也考慮過,所以他們是試過將兩組老鼠媽媽對調,結果發現就算不是親生媽媽帶大,但年幼時被舔得多摸得多的老鼠長大後整體表現同樣會更優秀。

為何一個動作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科學家結合基因研究,發現媽媽舔舐並撫摸老鼠幼兒時,又幼兒接收到這訊息會刺激到,大腦海馬回負責處理壓力激素的部分。

這種急速啟動控制情緒的基因組。所以母親這個行為不但能減低嬰幼兒當下的焦慮,長遠來講,還可以讓老鼠幼兒將來更懂得控制情緒。

老鼠是這樣,人類也是這樣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超長期研究。

在1972年招募了267個新手媽媽。連同他們一歲大的孩子們,參加一個陌生情景測試。

這測試很簡單,研究人員先吩咐媽媽帶幼兒進入遊戲室。讓他們玩兒了一會兒,之後媽媽離開遊戲室。過一會兒再回來,然後再觀察當媽媽回來時,這些幼兒會有什麼反應?

結果發現多數幼兒見到媽媽回來,回來便馬上笑著回應,或者哭著撲過去,心理學家將這類幼兒稱謂【安全依附型】。

但有部分幼兒見到媽媽回來會裝作沒事發生、看不見、又或者大發脾氣,甚至出手打媽媽。心理學家將這類幼兒稱為【焦慮依附型】。

到這些幼兒三歲時,再追蹤他們在幼稚園的表現,便會發現【安全依附型】的小朋友,課堂上表現,比較專心,參與程度較高。

而【焦慮依附型】的小朋友則比較自私及不成熟。

到他們十歲的時候,研究人員就更加發現安全依附型的小朋友,比較有自信,比較有好奇心,而且懂得去面對挫折。

相反的,焦慮依附型的小朋友,很多時候情願一個人也不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

成年之後,當年被定義為【安全依附型】的人的人考試成績會較好,高中畢業率會較高。就業率和收入也平均較高。

心理學家指出,能夠習慣用最快速回應幼兒情緒的父母,可以幫助培養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

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其實無論人或老鼠,在生命初期如果能夠得到額外的關懷和呵護,都會在他們基因裡留下烙印,再慢慢轉化成自信,勇敢獨立自信,好奇心情、緒穩定,能夠對抗逆境,這些性格的特質。

所以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應該多去抱抱我們的寶寶,因為這樣會讓他們變得更優秀。

很多人又說,那寵壞了孩子怎麼辦?

其實抱是安撫情緒,孩子的無理取鬧需要用其他的方法來對待,以後我們再聊。

結果發現,被舔的多的老鼠會在箱子裡面周圍走動。平均有35秒待在箱子中間。相反的被舔的少的老鼠,多數隻靠在箱子旁邊,不敢在周圍走動走動,只有五秒會呆在箱子中間。

測試完他們的好奇心,那麼求生能力。

這次科學家將了肚子的老鼠,放入一個盛有食物的籠子裡面,十分鐘。結果發現被舔得多的老鼠,平均有四分鐘就能找到食物,而且能吃上足足兩分鐘,相反的被舔的少的老鼠平均要花九分鐘才找到食物,而且可能因為太驚慌,只吃了幾秒鐘。

科學家之後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驗證了舔與不舔嬰幼兒這點差別,就足以讓部分老鼠,在成年之後的好奇心較高,身體較健康,情緒控制能力較高,社交能力較高以及求生能力。

可能有人會問性格是天生的,這是否受遺傳影響。

這個問題科學家也考慮過,所以他們是試過將兩組老鼠媽媽對調,結果發現就算不是親生媽媽帶大,但年幼時被舔得多摸得多的老鼠長大後整體表現同樣會更優秀。

為何一個動作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科學家結合基因研究,發現媽媽舔舐並撫摸老鼠幼兒時,又幼兒接收到這訊息會刺激到,大腦海馬回負責處理壓力激素的部分。

這種急速啟動控制情緒的基因組。所以母親這個行為不但能減低嬰幼兒當下的焦慮,長遠來講,還可以讓老鼠幼兒將來更懂得控制情緒。

老鼠是這樣,人類也是這樣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超長期研究。

在1972年招募了267個新手媽媽。連同他們一歲大的孩子們,參加一個陌生情景測試。

這測試很簡單,研究人員先吩咐媽媽帶幼兒進入遊戲室。讓他們玩兒了一會兒,之後媽媽離開遊戲室。過一會兒再回來,然後再觀察當媽媽回來時,這些幼兒會有什麼反應?

結果發現多數幼兒見到媽媽回來,回來便馬上笑著回應,或者哭著撲過去,心理學家將這類幼兒稱謂【安全依附型】。

但有部分幼兒見到媽媽回來會裝作沒事發生、看不見、又或者大發脾氣,甚至出手打媽媽。心理學家將這類幼兒稱為【焦慮依附型】。

到這些幼兒三歲時,再追蹤他們在幼稚園的表現,便會發現【安全依附型】的小朋友,課堂上表現,比較專心,參與程度較高。

而【焦慮依附型】的小朋友則比較自私及不成熟。

到他們十歲的時候,研究人員就更加發現安全依附型的小朋友,比較有自信,比較有好奇心,而且懂得去面對挫折。

相反的,焦慮依附型的小朋友,很多時候情願一個人也不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

成年之後,當年被定義為【安全依附型】的人的人考試成績會較好,高中畢業率會較高。就業率和收入也平均較高。

心理學家指出,能夠習慣用最快速回應幼兒情緒的父母,可以幫助培養出【安全依附型】的孩子。

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其實無論人或老鼠,在生命初期如果能夠得到額外的關懷和呵護,都會在他們基因裡留下烙印,再慢慢轉化成自信,勇敢獨立自信,好奇心情、緒穩定,能夠對抗逆境,這些性格的特質。

所以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應該多去抱抱我們的寶寶,因為這樣會讓他們變得更優秀。

很多人又說,那寵壞了孩子怎麼辦?

其實抱是安撫情緒,孩子的無理取鬧需要用其他的方法來對待,以後我們再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