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有所育,幼教品質是關鍵

日前, 來自麥可思研究院的資料顯示, 2012屆至2016屆大學畢業生中, 畢業半年後從事“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的比例連續5年增長。 與此同時,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日漸緊俏, 有的學前教育專業免費師範生錄取最低分越過一本線, 考生報考踴躍。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幼有所育”, 將學前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近5年來, 我國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 從各級教育投入來看, 學前教育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增幅最快, 達77.3%。 與2009年相比, 2016年全國幼稚園數量增長74%、在園幼兒增長66%,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77.4%, 一下子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73.7%的平均水準。

具體到教師方面, 學前教育專任教師數從2012年的147.9萬人增至2016年的223.2萬人, 增長50.9%, 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則提高11個百分點。 形勢大好, 卻也不可掉以輕心, 因為我國幼兒教師的“數量”“品質”難題仍是困擾學前教育發展的“緊箍咒”。

說“數量”是難題, 是因當前幼兒教師難以列入編制, 補充困難, 有的工資與在編教師差距較大, 處於不穩定狀態, 甚至形成新的代課教師隊伍, 隱患重重。 說“品質”是難題, 是因各方面“欠帳”太多, “幼稚園要求低, 好糊弄”“兩個農村老太太湊一個幼稚園, 正好解決眼前之需”成為個別地方的一貫認識和切實做法……其實, 早在2013年, 我國幼稚園教職工的配備就有了“國家標準”。 教育部發佈的《幼稚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要求,

全日制幼稚園每班要配備2名專任教師、1名保育員(或配備3名專任教師), 保教人員與幼兒比達到1∶7至1∶9。 但在現實中, 落地情況並不理想, “一兩名老師管一大片”現象依舊普遍。 在“二孩”逐漸入園、我國計畫到2020年實現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5%的情況下, 幼兒教師隊伍問題顯得愈加沉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學前教育領域也是如此, 在初步解決“能不能入園”後, “入好園”“好入園”成為人民群眾新的期待。 擇園本質是擇老師, 老百姓對優秀幼兒教師的期待格外迫切。 我們常說, “城鎮社區建設要按需要配建幼稚園”“大村獨立建園,

小村聯合辦園”, 幼稚園數量亟待擴張, 教師隊伍亟待壯大, 但在情況緊急的狀態下, 也不能“拾到籃子都是菜”, 更不能“蘿蔔快了不洗泥”。 如何把好幼兒教師入門關、執教關、監督關, 任重道遠。 我們缺的不僅僅是幼教, 而是具有相應資質、富有愛心、值得信賴的幼教, 來保教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來給二孩人口政策以實實在在的支持。 若非如此之難, 也不會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記者招待會上, 將學前教育比作第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4月, 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的意見》, 要求“到2020年, 基本實現幼稚園教師全員持證上崗”。 在努力實現持證上崗的同時, “愛心”問題需要格外引起重視。

通過各種明文規定, 我們也許可以在學歷、資格證書等方面對幼兒教師做出要求, 但難中之難的, 卻是對幼兒教師“愛心”的衡量和監管。 即使是高學歷的精英人才, 也未必能對淘氣小兒有愛心、有耐心。 老輩人常說, 看孩子是“良心活”。 一句“良心活”, 道出了看顧幼兒者需要自律的實質, 又道出了看顧幼兒難以監管的無奈。 那麼, 在職業准入上, 如何衡量一個人“有愛心”還是“無愛心”?在發生糾紛時, 如何評判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

說到底, 幼有所育, 教師是關鍵。 破解幼兒教師隊伍難題特別是監管難, 可能還得讓法律的歸法律, 讓道德的歸道德, 讓“愛崗敬業”“有愛心”成為幼兒教師的基本要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