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要如何達成幸福?

幸福是什麼?心理學上給出的解釋是: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 並希望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它有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 每個維度的喜悅都是好的。

比起短暫的大幸福, 長久且可持續的“小確幸”更令人感動

日常中, 我們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為何有人能時常感到幸福, 有人卻不能?這是因為在智商、情商外, 每個人還有著各不相同的 “幸福商”。

幸福感 = R x 需求滿足(R:幸福商)在客觀需求滿足上無法實現變數時, 如果能通過刻意練習提升主觀的 “幸福商” 指數, 我們就會更容易達成幸福。

1998年LOHAS(樂活)誕生於美國, 如今, 它已不再是概念化的小眾, 而成為新時代獲得幸福的指導方向

如何刻意練習, 提高 “幸福商”, 並實現 “幸福達成” 是《LOHAS樂活》雜誌在過去10年間, 曾探討過最多次的話題。 出版10周年/改版8周年之際, 從過往專輯中, 我們總結了10條 “幸福達成” 的方式, 你記下了嗎?

改變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 享受變化

① 主動選擇『 不增持 』

《凡人凡衣》2016年10月刊

為生命“減少持有” , 取我所必需;簡化我們的日常,

在無限接近平淡的風格中, 擁有標籤。 平凡但不凡, 這是Normcore(Normal+Hardcore)的真義。 瞭解自己的需求, 不盲目追求, 你會更自信從容並且快樂。

② 保持學習, 接觸自然

《四季能量的課》2012年2月刊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 瞭解、學習並鑽研一門課程。 因學習而獲得新知,

開拓視野。 我們曾在《四季能量的課》中安排了一份年度學習計畫:春烹飪、夏撫琴、秋飲茶、冬書寫。 你完成了嗎?

③ 選擇能堅持的運動

《瑜伽之道》2015年8月刊

運動可以有很多種, 跑步、游泳、健身、瑜伽、太極……它令我們的頭腦釋放多巴胺, 增加喜悅與滿足。 選擇一項你自己喜歡並能堅持的運動, 你會更瞭解自己的身體與能限。

④單身時,有一個陪伴型寵物

《寵愛的狗》2015年5月刊

《貓的物語》2016年2月刊

孤獨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有人孤獨卻不寂寞?親密關係是隔絕寂寞感的最好秘訣。這樣的親密夥伴,怎能少了貓貓狗狗?兩期專輯《犬之愛》和《貓的物語》告訴你陪伴型動物在心理需求中的互動關係。它們還有著陪伴、互助、啟發、康復和安撫的力量。

⑤ 留1個小時與植物發呆相處

《閒情盆景》2016年5月刊

植物是朋友、也是醫生。當仔細觀察和體會時,你會發現它們也是有思維、情緒和表達方式的。這種覺知會令你在日常中對他人的情緒體驗更為敏感,和擁有 “共情”。而發呆,則是種機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放空一切,就看看你面前的那盆/棵植物吧~

⑥ 不封閉,跟隨時代更新生活

《互聯網,更新生活》2016年1月刊

4G網路和移動端的出現,更新著我們的日常。工作、旅行和社交方式時刻在 “升級”,這麼迅速的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⑦ 懷抱理想,並投入其中

《小創業》2015年3月刊,採訪對象裡目前有個成功案例“素食星球”的創始人Hazel

小創業者會有個共通點,最早的初心與發願,並不宏大,只是與個人的興趣和喜好有關。雖困難重重,但創業的迷人之處,不就在於未知和全情投入,以及那可以讓你瞬間回到年輕的能量嗎?

⑧因興趣和愛好而結交朋友

《烘焙有愛》2015年10月刊

《自然之釀》2017年9月刊

年少時我們因為學習、讀書和居住環境而結交朋友。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還在時常聯繫或共同出行的朋友,一定是因為興趣和愛好。閒暇之時,多嘗試各項你所感興趣的社交體驗,烘焙、聚餐、旅行、燒烤、紮營,你就能因興趣愛好拓展了朋友圈。

⑨ 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分享的家》2014年3月刊

2012年,我們提出 “共有式經濟” 這個概念,在《分享的家》專輯裡,探討都市人打開家門與人分享家庭空間的可能,也看到有人就從此由陌生人變為朋友。“ 親密關係” 一直是幸福感達成的關鍵因素,所以卸下你的防備與剝開冷漠外衣,我們都比預料中更需要他人。

⑩ 定期自檢,並施行『 自我療愈 』

《療愈之境》2017年1月刊

鼓勵每個都市人面對自身的各種情緒小問題,尋找到 “療愈自我” 的方法。無論是短暫離開困境,自省、調整、再回歸,還是每日“早起一小時,發現晨之美”,或是發現並進入城市中那些能讓你身心放鬆、獲得療愈力的場所。你比想像中要強大。

關於 “幸福”:如果你曾經或即將能看完我們全部/部分的專題,會更清晰它的奧義。當人類能以eco的方式與世間萬物共存,而不再是生物鏈中高高在上的ego,幸福就會是我們的日常狀態。

環保 | 自然 | 簡單 | 健康

幸福並不遙遠,點擊下方藍字閱讀更多

不丹的幸福配方

環保穿搭的幸福感

#更多好內容,當然還在紙書上#

你會更瞭解自己的身體與能限。

④單身時,有一個陪伴型寵物

《寵愛的狗》2015年5月刊

《貓的物語》2016年2月刊

孤獨是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有人孤獨卻不寂寞?親密關係是隔絕寂寞感的最好秘訣。這樣的親密夥伴,怎能少了貓貓狗狗?兩期專輯《犬之愛》和《貓的物語》告訴你陪伴型動物在心理需求中的互動關係。它們還有著陪伴、互助、啟發、康復和安撫的力量。

⑤ 留1個小時與植物發呆相處

《閒情盆景》2016年5月刊

植物是朋友、也是醫生。當仔細觀察和體會時,你會發現它們也是有思維、情緒和表達方式的。這種覺知會令你在日常中對他人的情緒體驗更為敏感,和擁有 “共情”。而發呆,則是種機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放空一切,就看看你面前的那盆/棵植物吧~

⑥ 不封閉,跟隨時代更新生活

《互聯網,更新生活》2016年1月刊

4G網路和移動端的出現,更新著我們的日常。工作、旅行和社交方式時刻在 “升級”,這麼迅速的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⑦ 懷抱理想,並投入其中

《小創業》2015年3月刊,採訪對象裡目前有個成功案例“素食星球”的創始人Hazel

小創業者會有個共通點,最早的初心與發願,並不宏大,只是與個人的興趣和喜好有關。雖困難重重,但創業的迷人之處,不就在於未知和全情投入,以及那可以讓你瞬間回到年輕的能量嗎?

⑧因興趣和愛好而結交朋友

《烘焙有愛》2015年10月刊

《自然之釀》2017年9月刊

年少時我們因為學習、讀書和居住環境而結交朋友。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還在時常聯繫或共同出行的朋友,一定是因為興趣和愛好。閒暇之時,多嘗試各項你所感興趣的社交體驗,烘焙、聚餐、旅行、燒烤、紮營,你就能因興趣愛好拓展了朋友圈。

⑨ 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分享的家》2014年3月刊

2012年,我們提出 “共有式經濟” 這個概念,在《分享的家》專輯裡,探討都市人打開家門與人分享家庭空間的可能,也看到有人就從此由陌生人變為朋友。“ 親密關係” 一直是幸福感達成的關鍵因素,所以卸下你的防備與剝開冷漠外衣,我們都比預料中更需要他人。

⑩ 定期自檢,並施行『 自我療愈 』

《療愈之境》2017年1月刊

鼓勵每個都市人面對自身的各種情緒小問題,尋找到 “療愈自我” 的方法。無論是短暫離開困境,自省、調整、再回歸,還是每日“早起一小時,發現晨之美”,或是發現並進入城市中那些能讓你身心放鬆、獲得療愈力的場所。你比想像中要強大。

關於 “幸福”:如果你曾經或即將能看完我們全部/部分的專題,會更清晰它的奧義。當人類能以eco的方式與世間萬物共存,而不再是生物鏈中高高在上的ego,幸福就會是我們的日常狀態。

環保 | 自然 | 簡單 | 健康

幸福並不遙遠,點擊下方藍字閱讀更多

不丹的幸福配方

環保穿搭的幸福感

#更多好內容,當然還在紙書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