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聊城高唐縣固河鎮65個村,村莊建村史、姓氏、村名由來簡介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 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高唐固河鎮簡介:

百度地圖

固河鎮東與禹城市相鄰, 北與平原縣交界,

西、南與本縣張莊、尹集、楊屯三鄉鎮毗連。 1996年10月, 撤鄉設鎮, 定名為固河鎮。 全鎮轄7個管理區, 65個村委會, 總人口30146人, 98%為漢族。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為2.52‰。 固河鎮地勢平坦, 土層深厚, 土壤類型以沙壤粘土為主, 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該鎮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 大棚番茄、菠菜、油菜等。 林果業、畜牧業、蔬菜種植業發展迅速, 已成為農民創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鎮政府駐地固河村, 四周為漢墓群, 其中出土的文物在北京市博物館珍藏。 著名的齊盼子墓位於該村西南角, 墓穴保存完好。 三國著名人物華歆死後歸葬於出生地大華村。 岳堂村的水月庵石塔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太和莊 明末, 孫姓從山東蓬萊縣遷來, 在趙王河岸上定居, 故取名 “小岸上”,

後有王姓從河北涿州遷居於村子西部, 對河水改道, 水害減輕, 故取名: 太和莊. 1982年元月更名為 “東太和”, 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太和莊” 相繼有姜、楊、姚、李、趙、辛、張遷此.

北 劉 本村劉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 “劉莊“公社化後因本村位於公社駐地北端, 故稱“北劉”。

史馬莊 明代, 史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史家堂, 亦曾稱史家莊. 清初, 馬、辛、崔姓相繼從高唐北關, 平原崔莊遷來, 靠近史莊立村, 取名辛馬莊. 崔莊, 後相繼遷來的有劉、王、楊、張、閆、李、鄭、賀、騰等姓。 因幾個村幾個村連一片, 解放後是一個行政村, 故名史馬莊。

竇 集 據傳, 本村竇氏先祖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竇莊, 後因在此立集, 故人們, 慣稱“竇集”。

北 張 據傳, 本村張氏先祖於明崇禎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張莊, 因其位於鎮北端, 故稱“北張”。

沙王莊 該村王氏先祖於明正德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 定居於一個沙丘的北面, 故名“沙王莊”。

谷 莊 據傳, 該村谷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谷莊。

李 廟 該村李氏先祖於明末清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李莊. 後來李家在村東修了一座廟, 故被稱作李家廟, 後又沿變為“李廟”。

鞏 莊 本村鞏氏先祖于明朝從山水省蓬萊縣遷來, 立村 “鞏莊”。

蔣 莊 本村蔣氏先祖于清初從山面省洪洞縣遷來, 李村“蔣莊”。

張桃莊 本村張氏先祖於明崇禎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因該村西種了一片桃樹, 故被人們稱為“張桃莊”。

北 辛 本村石氏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德州返橋遷來,

立村 “石家新莊”。 後沿變為 “石家辛莊”, 1961年改為 “辛莊”1970 年建涸河公社後, 因其位置在社址以北, 故名 “北辛”。

石羊 本村楊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 因村周圍有一片古墓, 有石羊、石車, 石馬, 石豬等( 現已不存). 石羊最多, 村名便以古墓的“石羊”作為村名。

三甲王 該村王氏先祖于明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因當時僅王姓三家, 故名“三家莊”, 後沿定為“三甲王”。

小胡集 該村胡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因設有集市, 故名胡集。 後因村子擴大, 相隔一灣, 解放初分為兩村, 該村在東而村小, 故稱 “小胡集”。

大胡集 本村胡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因其設有集市,

故名胡集. 後因村子擴大, 相隔一灣, 解放初分為兩村, 該村處灣西而村大, 故稱大胡集。

小許莊 該村許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 因村校小, 人們慣稱叫“小徐莊”。

宋 莊 本村宋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宋莊”, 1982年元月更名為“東宋莊”, 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大 趙 本村趙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之後, 立村“趙莊”, 為區別臨近兩個趙莊, 本村較大, 故名 “大趙”, 1982年元月更名為 “趙家莊”, 1988年3 月恢復原名。

石 莊 傳說該村張、石二姓先祖同時於清朝康熙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未定居, 立村張石莊. 後張姓絕, 解放初期改為石莊. 1982年元月更名為 “小石莊”, 1988年3月恢復原名。

董 莊 相傳該村董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立村董莊. 因與侯莊嚴相接連,故曾稱董候莊。

候 莊 清康熙年間,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取名 “侯莊”,因村緊靠董莊,一度成為一個行政村,故曾稱董候莊,現仍稱“侯莊”,相繼賀、趙、王姓遷來。

小侯莊

同上

崔官屯 相傳,該村崔氏祖先乃奉旨督遷民來此墾荒的官人,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崔氏官人定局之處,即名 “崔官屯”。

小華 本村華氏與大華華氏同宗,由本鎮大華莊分支而來,因村小而又晚,故名 “小華',建村于明朝。

小劉莊(楊劉莊) 晨楊莊村委的自然村. 清初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未立村,以姓氏取名 “劉莊”,相繼段姓遷來. 因村小,人們慣體稱“小劉莊”。

大 華 漢朝末年尚書令華歆葬於此. 他的後代及其僕人在此給華歆守墓,時間長了就在此定居下來建立了村莊,取名 “大華莊”,後簡稱 “大華”,相繼侯,曹,楊,鄭,趙,陳,胡姓遷來。

西大華

同上

小 趙 本村趙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趙莊”,為區別鄰近另一趙莊,又因本村較小,故名 “小趙”。

賈 莊 該村賈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賈莊”,1982平元月更名為 “東賈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王 堂 相傳本村王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後修一祠堂,故人們稱 “王堂”。

嶽 堂 據傳,該村岳氏先祖於明末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後修一祠堂,故叫岳家祠堂,後簡稱“嶽堂”。

胥 莊 該村胥氏朱祖於明未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胥莊”。

楊 莊 明崇禎年間,楊氏從南京康市街遷來,立村“楊莊”,1982年更名為楊劉莊. 1988車3 月恢復原名 “楊莊”,相繼遷來的有張,胡,王姓。

傅 莊 該村傅氏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傅莊”。

蔡官屯 本村蔡氏官人于清初奉旨從山西洪洞縣督遷民遷來墾荒定居於此,故名蔡官屯。

閆莊 該村閆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閆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北閆莊,1988豐3 月恢復原名。

西 趙 木村趙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趙莊”,為區別鎮內幾個趙莊,因其處西,故稱 “西趙”。

李官屯(李西 李東) 相傳本村李氏先祖是奉旨督遷民來此墾荒之官人,由山東蓬萊縣督遷民在此之後,故以官人姓氏名村名“李官屯”。

李 西 明朝初年,李姓官人奉旨從山西洪洞縣督遷民來此墾荒定居,立村李官屯, 劉、崔、陳、郭、周、楊等姓相繼遷來。 村莊逐年擴大,至建國初期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該村處西,故名李官屯西村,省稱 李西。

李 東 李氏祖先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後劉,許. 王,張,周相繼遷入,歷史上總稱李官屯. 解放初期又分成兩個行政村,該村處東,故名李官屯東村,省稱李東。

張 浩 據傳,本村張氏先祖張浩於清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張浩莊”,後將“莊”字略去,稱 '張浩”。

固 河 戰國時,齊國盼盼子奉旨在此屯兵抗趙,趙不敢東漁於河。漢永光五年,大河決口,屯氏河絕,出現固河之地. 漢代即建村,1982年曾出土漢代灰陶罐,唐代三彩爐。據《高唐州志》 載: 宋、金兩代置固河鎮,清末稱涸(he)河。早期在此定居的有:徐,劉, 昝姓。明清相繼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有:王、左、陳、楊、周、平、姜、宋、趙、牛、尹、李、鄒、邱、鄭、張、焦、高、董、於等姓。1996年複名固河。

吳官屯(前吳官屯、後吳官屯) 據傳,該村吳氏官人于明朝奉旨督遷民從山西洪洞縣來此墾荒立村。因是吳氏官人定居之處,故名 “吳官屯'。

小 陳 該村陳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陳莊” 後為區分鎮內兩個陳莊,又因村小,故名 “小陳”。

大 陳 該村陳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陳莊”,後為區別鎮內兩個陳莊,又因該村較大,故名“大陳”。

南 劉 據傳,該村張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劉莊”,為區別鎮內幾個劉莊,因其處鎮南,故名南劉。

南 張 據傳,讀村張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張莊’,為區別鎮內幾個張莊,因其位於鎮南,故名 “南張”。

孫家廟 該村孫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村西修了一座族廟,故被人們稱為 “孫家廟”。

郭 莊 相傳,該村郭氏先祖于明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郭莊”,1982 年元月更名為 “郭家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劉菜園 傳說該村劉氏先祖於明未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後園種萊園子而出名,故人們慣稱劉菜園。

黃園子 握說該村黃氏先祖於清朝從河北棗強縣遷來,住在劉家菜園的園屋裡,後買地種萊出名,人們慣稱為“黃家園子” ,後又簡稱為 “黃園子”。

魏 莊 傳說,該村魏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 “魏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 “小魏莊”,1988 年3 月恢復原名。

靳 莊 明朝末年,靳氏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靳莊,劉、李、魏、趙、王等姓相繼定居。1982年元月更名為 “小靳莊”,1988 年3 月恢復原名.

趙 莊 據傳該村趙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趙莊”。

吳 圈 傳說該村吳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西洪縣遷來,定居于周圍緊相連的三個小村之間,故名 “圍圈莊’,清朝中期因遭兵禍病災,周圍三村之人都死掉,唯圍圈莊吳氏倖存,故而人們慣你“吳圈”。

後 辛 本村辛氏先祖于明來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杖名窪子坡. 清期中期,改名 “後辛' ( 與前坡相對而言),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本村之西頭命名為後辛。

後 坡 本村金氏等姓居民于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上,故名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東部命名為 “後披”。

郭 營 傳說該村郭氏先祖郭營於清朝從本鎮郭莊遷來,以其先祖的名字定為村名 “郭營'。

李 集 據傳該村李氏先祖于明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李莊”,後因立集,故稱 李集 。

劉安長 據傳該村劉、安、常三姓始祖于清初從山東諸城縣遷來定居,人們慣稱“劉安常莊”。後把“常”演變為“長”。故名“劉安長”。

崔 堂 傳說該村崔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因崔家修一大祠堂,人們慣稱“崔堂”。

北 薑 本村始建於1963年,為治河從姜莊搬遷而來,亦稱姜莊,歸老姜莊轄。1984年獨立建村委時,改稱北薑。

南 姜(老姜莊) 清初姜氏從河北棗強縣遷來,其子王尚泉(父姓王,母姓姜)為紀念母校,故立村姜莊。1963年治河時,搬遷一部分農戶,在姜莊東北建起新居,亦稱姜莊。為區別兩個姜莊,本村處南,故名南薑。1982年元月更名為老姜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南姜。

浦 莊 傳說該村浦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浦莊。

前 坡 本村王、朱姓先祖于明朝中葉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故稱“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之西部命名為前坡。

前 辛 該村辛氏先祖與後辛先祖是同宗,分支於此,亦是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故名“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東頭命名為“前辛”。

侯 橋 立村者候山,于明朝嘉靖年間,從山東高密縣遷至茌平縣城東北,因村立於徒駭河之右岸,便命名為徒河涯。約一百年前在村西徒駭河上架木、石結構橋一座,逐改村名侯橋。

東朱莊 立村者朱朝宗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當初以姓氏命名朱莊,後因朱氏在村西徒駭河上架一座橋,人們曾稱作“朱橋”。自解放後只用朱莊一名。為區別本區西部朱莊,故稱“東朱莊”。

大王莊 本村建于明隆慶年間,由王氏從山東省即墨縣遷來立村,初以姓氏命名王莊。因該村東北三裡也有一王莊,較小,此村大,故名“大王莊”。

小王莊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茌平縣城東北,以姓氏命名王莊,相繼劉、周、李、張、尤等姓遷此。1950年劃歸高唐。為與河西王莊區別,該村較小,人們慣稱“小王莊”。

鄧 莊 明朝隆慶年間,鄧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並以姓氏命名鄧莊。

任 莊 本村建于明朝隆慶年間,鄧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命名為“任莊”。

東劉橋 本村劉氏始祖于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稱作“劉家”,因村緊依徒駭河,始祖為交通方便在河上架一座橋,故習慣稱劉橋。因本區西南方向也有一座劉橋,為不重稱,故加一方位詞,1960年改稱“東劉橋”。

小劉莊 明洪武年間,劉氏始祖由北京宛平縣遷至山東東昌府茌平縣城東北,立村“小劉莊”。相繼王、李二姓遷此,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1982年元月更名為“東小劉”。1988年3月恢復小劉莊。(注:該村從楊屯鄉劃歸固河鎮後,又稱南小劉莊)。

閻 莊 立村者閻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東昌府茌平縣城東北,並以姓氏命為“閻村”。相繼焦,黃,王,徐,張等姓遷來。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注:該村從楊屯鄉劃歸固河鎮後,又稱南閻莊。)

馮 莊 明洪武年間,馮氏始祖由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遷居東昌府茌平縣東北,立村“馮莊”。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1982年元月更名為“東馮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馮莊”。相繼周、焦、黃、王、劉、孟、聶等姓遷此。

感謝您的閱讀指正,本章(完)!

轉載需授權!謝謝合作!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立村董莊. 因與侯莊嚴相接連,故曾稱董候莊。

候 莊 清康熙年間,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取名 “侯莊”,因村緊靠董莊,一度成為一個行政村,故曾稱董候莊,現仍稱“侯莊”,相繼賀、趙、王姓遷來。

小侯莊

同上

崔官屯 相傳,該村崔氏祖先乃奉旨督遷民來此墾荒的官人,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崔氏官人定局之處,即名 “崔官屯”。

小華 本村華氏與大華華氏同宗,由本鎮大華莊分支而來,因村小而又晚,故名 “小華',建村于明朝。

小劉莊(楊劉莊) 晨楊莊村委的自然村. 清初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未立村,以姓氏取名 “劉莊”,相繼段姓遷來. 因村小,人們慣體稱“小劉莊”。

大 華 漢朝末年尚書令華歆葬於此. 他的後代及其僕人在此給華歆守墓,時間長了就在此定居下來建立了村莊,取名 “大華莊”,後簡稱 “大華”,相繼侯,曹,楊,鄭,趙,陳,胡姓遷來。

西大華

同上

小 趙 本村趙氏先祖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趙莊”,為區別鄰近另一趙莊,又因本村較小,故名 “小趙”。

賈 莊 該村賈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賈莊”,1982平元月更名為 “東賈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王 堂 相傳本村王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後修一祠堂,故人們稱 “王堂”。

嶽 堂 據傳,該村岳氏先祖於明末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後修一祠堂,故叫岳家祠堂,後簡稱“嶽堂”。

胥 莊 該村胥氏朱祖於明未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胥莊”。

楊 莊 明崇禎年間,楊氏從南京康市街遷來,立村“楊莊”,1982年更名為楊劉莊. 1988車3 月恢復原名 “楊莊”,相繼遷來的有張,胡,王姓。

傅 莊 該村傅氏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傅莊”。

蔡官屯 本村蔡氏官人于清初奉旨從山西洪洞縣督遷民遷來墾荒定居於此,故名蔡官屯。

閆莊 該村閆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閆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北閆莊,1988豐3 月恢復原名。

西 趙 木村趙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趙莊”,為區別鎮內幾個趙莊,因其處西,故稱 “西趙”。

李官屯(李西 李東) 相傳本村李氏先祖是奉旨督遷民來此墾荒之官人,由山東蓬萊縣督遷民在此之後,故以官人姓氏名村名“李官屯”。

李 西 明朝初年,李姓官人奉旨從山西洪洞縣督遷民來此墾荒定居,立村李官屯, 劉、崔、陳、郭、周、楊等姓相繼遷來。 村莊逐年擴大,至建國初期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該村處西,故名李官屯西村,省稱 李西。

李 東 李氏祖先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後劉,許. 王,張,周相繼遷入,歷史上總稱李官屯. 解放初期又分成兩個行政村,該村處東,故名李官屯東村,省稱李東。

張 浩 據傳,本村張氏先祖張浩於清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張浩莊”,後將“莊”字略去,稱 '張浩”。

固 河 戰國時,齊國盼盼子奉旨在此屯兵抗趙,趙不敢東漁於河。漢永光五年,大河決口,屯氏河絕,出現固河之地. 漢代即建村,1982年曾出土漢代灰陶罐,唐代三彩爐。據《高唐州志》 載: 宋、金兩代置固河鎮,清末稱涸(he)河。早期在此定居的有:徐,劉, 昝姓。明清相繼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有:王、左、陳、楊、周、平、姜、宋、趙、牛、尹、李、鄒、邱、鄭、張、焦、高、董、於等姓。1996年複名固河。

吳官屯(前吳官屯、後吳官屯) 據傳,該村吳氏官人于明朝奉旨督遷民從山西洪洞縣來此墾荒立村。因是吳氏官人定居之處,故名 “吳官屯'。

小 陳 該村陳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陳莊” 後為區分鎮內兩個陳莊,又因村小,故名 “小陳”。

大 陳 該村陳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陳莊”,後為區別鎮內兩個陳莊,又因該村較大,故名“大陳”。

南 劉 據傳,該村張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劉莊”,為區別鎮內幾個劉莊,因其處鎮南,故名南劉。

南 張 據傳,讀村張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張莊’,為區別鎮內幾個張莊,因其位於鎮南,故名 “南張”。

孫家廟 該村孫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村西修了一座族廟,故被人們稱為 “孫家廟”。

郭 莊 相傳,該村郭氏先祖于明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郭莊”,1982 年元月更名為 “郭家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

劉菜園 傳說該村劉氏先祖於明未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後園種萊園子而出名,故人們慣稱劉菜園。

黃園子 握說該村黃氏先祖於清朝從河北棗強縣遷來,住在劉家菜園的園屋裡,後買地種萊出名,人們慣稱為“黃家園子” ,後又簡稱為 “黃園子”。

魏 莊 傳說,該村魏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 “魏莊”,1982年元月更名為 “小魏莊”,1988 年3 月恢復原名。

靳 莊 明朝末年,靳氏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靳莊,劉、李、魏、趙、王等姓相繼定居。1982年元月更名為 “小靳莊”,1988 年3 月恢復原名.

趙 莊 據傳該村趙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趙莊”。

吳 圈 傳說該村吳氏先祖於明末從山西西洪縣遷來,定居于周圍緊相連的三個小村之間,故名 “圍圈莊’,清朝中期因遭兵禍病災,周圍三村之人都死掉,唯圍圈莊吳氏倖存,故而人們慣你“吳圈”。

後 辛 本村辛氏先祖于明來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杖名窪子坡. 清期中期,改名 “後辛' ( 與前坡相對而言),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本村之西頭命名為後辛。

後 坡 本村金氏等姓居民于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上,故名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東部命名為 “後披”。

郭 營 傳說該村郭氏先祖郭營於清朝從本鎮郭莊遷來,以其先祖的名字定為村名 “郭營'。

李 集 據傳該村李氏先祖于明朝中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 “李莊”,後因立集,故稱 李集 。

劉安長 據傳該村劉、安、常三姓始祖于清初從山東諸城縣遷來定居,人們慣稱“劉安常莊”。後把“常”演變為“長”。故名“劉安長”。

崔 堂 傳說該村崔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因崔家修一大祠堂,人們慣稱“崔堂”。

北 薑 本村始建於1963年,為治河從姜莊搬遷而來,亦稱姜莊,歸老姜莊轄。1984年獨立建村委時,改稱北薑。

南 姜(老姜莊) 清初姜氏從河北棗強縣遷來,其子王尚泉(父姓王,母姓姜)為紀念母校,故立村姜莊。1963年治河時,搬遷一部分農戶,在姜莊東北建起新居,亦稱姜莊。為區別兩個姜莊,本村處南,故名南薑。1982年元月更名為老姜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南姜。

浦 莊 傳說該村浦氏先祖于明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立村浦莊。

前 坡 本村王、朱姓先祖于明朝中葉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故稱“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之西部命名為前坡。

前 辛 該村辛氏先祖與後辛先祖是同宗,分支於此,亦是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於大窪之坡,故名“窪子坡”。解放後為便於領導,將其村東頭命名為“前辛”。

侯 橋 立村者候山,于明朝嘉靖年間,從山東高密縣遷至茌平縣城東北,因村立於徒駭河之右岸,便命名為徒河涯。約一百年前在村西徒駭河上架木、石結構橋一座,逐改村名侯橋。

東朱莊 立村者朱朝宗于明萬曆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當初以姓氏命名朱莊,後因朱氏在村西徒駭河上架一座橋,人們曾稱作“朱橋”。自解放後只用朱莊一名。為區別本區西部朱莊,故稱“東朱莊”。

大王莊 本村建于明隆慶年間,由王氏從山東省即墨縣遷來立村,初以姓氏命名王莊。因該村東北三裡也有一王莊,較小,此村大,故名“大王莊”。

小王莊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茌平縣城東北,以姓氏命名王莊,相繼劉、周、李、張、尤等姓遷此。1950年劃歸高唐。為與河西王莊區別,該村較小,人們慣稱“小王莊”。

鄧 莊 明朝隆慶年間,鄧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並以姓氏命名鄧莊。

任 莊 本村建于明朝隆慶年間,鄧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命名為“任莊”。

東劉橋 本村劉氏始祖于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稱作“劉家”,因村緊依徒駭河,始祖為交通方便在河上架一座橋,故習慣稱劉橋。因本區西南方向也有一座劉橋,為不重稱,故加一方位詞,1960年改稱“東劉橋”。

小劉莊 明洪武年間,劉氏始祖由北京宛平縣遷至山東東昌府茌平縣城東北,立村“小劉莊”。相繼王、李二姓遷此,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1982年元月更名為“東小劉”。1988年3月恢復小劉莊。(注:該村從楊屯鄉劃歸固河鎮後,又稱南小劉莊)。

閻 莊 立村者閻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東昌府茌平縣城東北,並以姓氏命為“閻村”。相繼焦,黃,王,徐,張等姓遷來。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注:該村從楊屯鄉劃歸固河鎮後,又稱南閻莊。)

馮 莊 明洪武年間,馮氏始祖由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遷居東昌府茌平縣東北,立村“馮莊”。1950年劃歸高唐縣轄。1982年元月更名為“東馮莊”,1988年3月恢復原名“馮莊”。相繼周、焦、黃、王、劉、孟、聶等姓遷此。

感謝您的閱讀指正,本章(完)!

轉載需授權!謝謝合作!

@本文內容由高唐村村通據地方書籍、互聯網、民間綜合整理!由於信息量過大,難免有疏漏和不正之處,還望高唐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補充!謝謝!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風情,記錄城鎮。老鄉們對我們的關注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有獎徵稿:聊城本地民俗、傳說故事均可,如果您有素材歡迎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