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聊城市社會事務工作惠及百姓民生點點滴滴

中國山東網聊城11月16日訊(記者 張軍) 11月16日, 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 邀請聊城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猷濱就聊城市社會事務工作基本情況作介紹, 並就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據李猷濱介紹, 民政局社會事務工作主要包括殯葬管理、婚姻和收養登記管理、流浪乞討救助、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等幾方面工作, 這些工作都直接面對當事人, 面向廣大群眾, 每年為全市幾十萬群眾提供服務。 社會事務工作雖屬傳統民政工作範疇, 但其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擴展, 因廣泛涉及群眾利益, 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空前關注, 可以說是民政部門中涉及人群最多、影響面最廣、情況最複雜的服務視窗。 目前, 聊城全市共設有市公墓管理處、市殯葬管理處和7個縣級殯儀館, 年火化量3萬餘具;設有9個婚姻登記機關, 共59名婚姻登記員和20名收養登記員,

婚姻登記量年均7萬餘件, 收養登記量年均100餘件;設有1個市級救助管理站、8個縣級站和3個縣級救助機構, 年均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000余人次;設有1個市級兒童福利院, 目前在院兒童177名, 全市共計1716名孤兒和困境兒童。

7月1日起, 4項基本殯葬費用已免除

據李猷濱介紹, 2013年, 中辦、國辦《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3〕23號)印發後,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很快制定出臺了聊城市《實施意見》, 聊城市民政局迅速組織相關部門、專家、殯葬代表參加的貫徹兩辦意見座談會, 共同商討貫徹落實意見。 從市局到各縣(市、區), 積極組織開展學習宣傳活動,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 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檔, 有效促進了兩辦意見的貫徹落實。

近年來,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建設, 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殯葬服務保障制度, 逐步減免公民基本殯葬服務費用。 2012年, 市民政局與財政局出臺《關於免除部分群眾基本喪葬費用的通知》(聊民發〔2012〕149號), 對全市部分群眾予以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用。 2017年, 為實現惠民殯葬全覆蓋, 減輕群眾喪葬負擔, 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免除居民殯葬基本服務費用的通知》(聊政辦字〔2017〕45號),規定從2017年7月1日起, 聊城市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 免除在聊城市轄區內去世並在本市及所屬縣(市)殯儀館火化的人員4項基本殯葬費用。 該項惠民政策是聊城市近年來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民生工程, 是深入推動殯葬改革,

著力保障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減輕群眾殯葬費支出負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 全市在清明節期間持續開展“殯葬改革宣傳月”(從2010年起)和“殯儀館開放日”(從2014年起)活動, 將殯葬改革宣傳月與殯儀館開放日和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活動工作有機結合, 主動邀請人大、政協、媒體和群眾等參觀殯儀館, 開放火化車間, 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建議, 自覺接受監督, 實現殯儀館與公眾、媒體的良性互動, 營造殯葬改革的良好輿論氛圍。 清明節期間, 市民政局與市宣傳部、文明辦, 市公安、交通、林業和工商部門加強協調配合, 完善安全服務保障機制, 注重生態文明殯葬宣傳引導, 積極開展“鮮花換火紙”、網上祭掃、天使信箱、社區公祭等活動,

實現“文明祭掃, 平安清明”的目標。

4月1日起, 婚姻登記費和收養登記費已免征

據李猷濱介紹, 全市各婚姻登記處按照等級評定標準的要求, 加強婚姻登記機關場所設施、人員隊伍建設, 提高管理服務水準, 全市9個婚姻登記機關全部達到山東省規範化標準, 東昌府區、東阿和高唐婚姻登記處獲得“全國3A級婚姻登記機關”榮譽稱號。 各縣(市、區)在婚姻登記機關持續開展免費頒證和婚禮式頒證服務, 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婚姻家庭輔導和心理諮詢, 強化其家庭責任感, 宣導文明風尚。 目前, 參加頒證儀式的當事人已占結婚登記總人數的50%以上, 部分婚姻登記處達到90%以上, 婚姻家庭輔導滿意率達95%,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婚姻家庭矛盾,促進婚姻、家庭和諧。

聊城市民政部門積極落實簡政、惠民政策。為落實國務院簡政放權、方便群眾辦事創業的有關要求,自2015年9月18日起,全市除辦理赴臺灣地區和9個國家的公證事項繼續出具證明外,各婚姻登記機關不再向任何部門和個人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另外,為落實黨和政府減輕群眾負擔政策,本著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自2017年4月1日起,全市各民政部門停征婚姻登記費和收養登記費,所需的相關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聊城市民政部門認真做好收養登記工作。各縣(市、區)在收養登記工作中,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方針,嚴格依法行政,收養登記合格率達到100%。其中,聊城市兒童福利院引進特需兒童對口幫扶專案,組織與國際收養組織合作的“希望之旅”活動,積極促進大齡、重殘兒童回歸家庭。

建立健全四級救助網路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據李猷濱介紹,聊城市地處山東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是京九鐵路等交通幹線交匯地,流動人口數量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任務十分艱巨。為確保極寒酷暑季節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生存權益,聊城市民政局創新工作思路,發展社會救助模式,多措並舉全力做好“寒冬送溫暖”和“夏季送清涼”救助專項行動,為全市流浪乞討人員築牢民生保障線。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從2011年起,持續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和“流浪孩子回校園”活動,努力做到全市街面無流浪未成年人,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全市各級救助管理站(機構)以標準化管理為手段,以親情化服務為內涵,以拓展流浪乞討人員安置管道為外延,陸續出臺了關於流浪乞討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街面聯合巡查、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流浪乞討人員專用車票管理等多個文件,建立健全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救助網路,形成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保護源頭防控體系和立體式、全方位、橫到邊、縱到底的網格化救助網路。

落實孤兒保障政策 提升孤兒保障水準

據李猷濱介紹,聊城市民政局積極協調落實孤兒保障政策,提升孤兒保障水準,與市財政局聯合下發《關於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聊民發〔2012〕127號)和《關於提高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的通知》(聊民發〔2016〕18號),將全市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提高為為社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不低於720元、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孤兒每人每月不低於1200元,將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發放標準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720元;將受愛滋病影響兒童參照享受孤兒待遇。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市四大班子成員“一對一”聯繫孤兒活動的通知》(聊辦字〔2015〕6號)要求,組織全市民政系統幹部職工走訪慰問、關心瞭解孤兒家庭和生活學習情況。四年來,先後有1665名孤兒接受全市民政幹部職工“一對一”聯繫幫扶,幫扶面涵蓋了所有社會孤兒。目前,聊城市聯繫孤兒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國社會報》、《中國民政》、《當代社會》、《聊城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導。

今年7月1日,聊城市民政局攜手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組織開展“精准扶貧暖人心 傳遞大愛正能量”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為聊城市貧困家庭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先天性耳聾的兒童和親屬腎移植的人群實施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共為全市480多名身患小兒白血病、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和小兒先天性兒童的兒童和150多位尿毒癥患者提供了初步篩查,救治活動將在山東大學濟南市中心醫院和山東省千佛山醫院陸續開展。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據李猷濱介紹,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聊城全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為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聊城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總召集人,33個成員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政府領導、民政牽頭、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參加的工作機制。明確了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形成了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2016年,全市組織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多次召開視頻工作專項會議,每週進行調度通報,及時跟進督導檢查;培訓學習了全省摸底排查資料獲取系統,確保摸底排查資料資訊精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縣(市、區)制定了詳細工作方案,同步推進,確保摸底排查工作不留死角;鄉鎮、村(居)工作人員逐村入戶調查甄別,逐人登記造冊,認真採集基礎資料資訊。至2016年7月底,全市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13198人。

2017年,按照國務院部署,全市8家部門聯合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目前已完成動員部署、集中行動階段和督導檢查階段的工作任務。全市通過加大源頭防治工作力度,加強農民工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引導扶持返鄉創業就業,使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步減少。截止到目前,全市共計8239人簽訂委託監護責任確認書。

李猷濱表示,下一步,全市社會事務工作將繼續以全面從嚴治黨為統領,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強化風險意識,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努力提升工作規範化管理服務水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婚姻家庭矛盾,促進婚姻、家庭和諧。

聊城市民政部門積極落實簡政、惠民政策。為落實國務院簡政放權、方便群眾辦事創業的有關要求,自2015年9月18日起,全市除辦理赴臺灣地區和9個國家的公證事項繼續出具證明外,各婚姻登記機關不再向任何部門和個人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證明。另外,為落實黨和政府減輕群眾負擔政策,本著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自2017年4月1日起,全市各民政部門停征婚姻登記費和收養登記費,所需的相關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聊城市民政部門認真做好收養登記工作。各縣(市、區)在收養登記工作中,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方針,嚴格依法行政,收養登記合格率達到100%。其中,聊城市兒童福利院引進特需兒童對口幫扶專案,組織與國際收養組織合作的“希望之旅”活動,積極促進大齡、重殘兒童回歸家庭。

建立健全四級救助網路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據李猷濱介紹,聊城市地處山東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是京九鐵路等交通幹線交匯地,流動人口數量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任務十分艱巨。為確保極寒酷暑季節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生存權益,聊城市民政局創新工作思路,發展社會救助模式,多措並舉全力做好“寒冬送溫暖”和“夏季送清涼”救助專項行動,為全市流浪乞討人員築牢民生保障線。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從2011年起,持續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和“流浪孩子回校園”活動,努力做到全市街面無流浪未成年人,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全市各級救助管理站(機構)以標準化管理為手段,以親情化服務為內涵,以拓展流浪乞討人員安置管道為外延,陸續出臺了關於流浪乞討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街面聯合巡查、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流浪乞討人員專用車票管理等多個文件,建立健全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救助網路,形成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保護源頭防控體系和立體式、全方位、橫到邊、縱到底的網格化救助網路。

落實孤兒保障政策 提升孤兒保障水準

據李猷濱介紹,聊城市民政局積極協調落實孤兒保障政策,提升孤兒保障水準,與市財政局聯合下發《關於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的通知》(聊民發〔2012〕127號)和《關於提高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的通知》(聊民發〔2016〕18號),將全市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提高為為社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不低於720元、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孤兒每人每月不低於1200元,將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發放標準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720元;將受愛滋病影響兒童參照享受孤兒待遇。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市四大班子成員“一對一”聯繫孤兒活動的通知》(聊辦字〔2015〕6號)要求,組織全市民政系統幹部職工走訪慰問、關心瞭解孤兒家庭和生活學習情況。四年來,先後有1665名孤兒接受全市民政幹部職工“一對一”聯繫幫扶,幫扶面涵蓋了所有社會孤兒。目前,聊城市聯繫孤兒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國社會報》、《中國民政》、《當代社會》、《聊城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宣傳報導。

今年7月1日,聊城市民政局攜手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組織開展“精准扶貧暖人心 傳遞大愛正能量”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為聊城市貧困家庭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先天性耳聾的兒童和親屬腎移植的人群實施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共為全市480多名身患小兒白血病、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和小兒先天性兒童的兒童和150多位尿毒癥患者提供了初步篩查,救治活動將在山東大學濟南市中心醫院和山東省千佛山醫院陸續開展。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據李猷濱介紹,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聊城全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為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聊城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總召集人,33個成員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政府領導、民政牽頭、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參加的工作機制。明確了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形成了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2016年,全市組織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多次召開視頻工作專項會議,每週進行調度通報,及時跟進督導檢查;培訓學習了全省摸底排查資料獲取系統,確保摸底排查資料資訊精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縣(市、區)制定了詳細工作方案,同步推進,確保摸底排查工作不留死角;鄉鎮、村(居)工作人員逐村入戶調查甄別,逐人登記造冊,認真採集基礎資料資訊。至2016年7月底,全市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13198人。

2017年,按照國務院部署,全市8家部門聯合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目前已完成動員部署、集中行動階段和督導檢查階段的工作任務。全市通過加大源頭防治工作力度,加強農民工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引導扶持返鄉創業就業,使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逐步減少。截止到目前,全市共計8239人簽訂委託監護責任確認書。

李猷濱表示,下一步,全市社會事務工作將繼續以全面從嚴治黨為統領,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強化風險意識,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努力提升工作規範化管理服務水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