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駿:新製造要關注產業和企業變革

主題:第三屆中國製造高峰論壇

時間:2017年11月15日

地點:國家會議中心

馬駿:各位朋友, 下午好。 剛才柳院士講了技術方面的問題, 那麼我想報告一下產業和企業方面的一些想法。 這次主題非常好, 叫做“新製造力量讓生活更美好”, 可以說抓准了時代變化的節奏, 也踩准了社會經濟變革的步伐。 那麼談到新製造, 它新在哪裡呢?

馬駿

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個是市場需求面的新變化, 市場需求從解決稀缺問題向解決品質問題轉變, 改革開放將近40年, 我們國家經濟高速發展, 即將實現全面小康, 人民群眾更加關心生活品質問題。 需求面的變化將會對供給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供給面來看, 新技術發展的巨大機遇以及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這是一個新的變化。 前段時間我到格力電器做了一個調研, 我真正瞭解了“掌握核心科技”這句話的含義。

格力電器不僅自主製造電器產品的核心部件, 而且還延伸到智慧裝備, 包括高端機床、機器人等等, 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了。 同時, 格力電器不僅在傳統的工業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 而且還大量的應用資訊技術。 我的理解“新製造力量讓生活更美好”, 就是說中國企業、中國創新, 能滿足新的需求變化。

談到創新我最近做了一些調研, 據我觀察中國企業現在是兩種it技術齊頭並進、加快融合, 所謂兩種it技術, 一種是工業技術, 一種是資訊技術。 那麼工業技術, 它的特點是週期長。 所以企業需要長期的專注、需要積累、強調工匠精神。 而資訊技術它的特點是週期短、反覆運算快, 所以要求企業以快打慢, 因為背後存在網路效應、贏者通吃的規律。

我看到現在這兩種技術在融合, 一方面我們知道工業技術是基礎、是根本。 另外一方面, 資訊技術通過數位化將原來依附於人的一些經驗、一些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 實現自動化, 加快知識的積累, 這樣的話促進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剛才柳院士講的建模與模擬, 我想是一個觀點。

所以資訊技術它實際是加速了工業技術的進步。 我們已經看到了資訊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 我個人認為現在只是拉開了序幕, 後面會更加精彩。 當前, 資訊技術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萬物互聯和智慧化。 萬物互聯讓企業可以瞭解用戶的需求、瞭解用戶的行為、感知事物的狀態。 由此形成了大資料、雲計算,

再加上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發展, 人工智慧也快速發展。 所以說現在我們討論這個新製造的時候, 實際上是在新的資訊基礎設施上, 在新的資訊化條件下來談這個問題。 由於萬物互聯和智慧化, 產業和企業層面都在發生變革。 最近我對企業做了一些調研, 我發現這些變革的趨勢已經開始變得明顯, 背後的邏輯也開始變得明顯。 從企業層面來看, 比如說產品從硬體為主轉變為軟硬並重, 智慧模組開始在產品當中普及。 智慧模組它具有感知、存儲、計算、通信的這樣一些功能。 由於產品的智慧化, 企業和客戶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從一次性交易轉變為長期服務。 因為你的產品賣出去以後, 通過網路他終生保持線上,
企業可以提供線上的檢測、線上升級, 以及開發增值服務。

由於這些變化, 大資料就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 企業在製造、研發、服務當中形成的這些大資料, 可以進一步改進企業的產品的品質, 可以開發更多的用戶需求, 這些變化我們已經看到了。 我剛才舉的我上次去格力的例子, 都已經實實在在的實現了。 由於這些大資料的出現, 企業就相應的要建立一些開放的平臺。 基於這些平臺, 企業的組織流程也在發生變化。 我們在很多企業已經看到這些趨勢。 相應的企業的生產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智慧製造、開放創新, 更好的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 價值共創, 企業和上下游的用戶共同創造價值、共用價值, 各種新的方式都已經出現了。 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一個是如何發展,特別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第二個是共用經濟。

由於萬物互聯和智慧化,特別是萬物互聯之後網路效應會對整個的產業帶來重大的變革,第一個是原來單向線性的產業鏈會變成雙向網狀的生態圈。第二個是以產品主導的經營模式,會向服務與製造高度融合。

我認為在談新製造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企業和產業層面的這些重大變革。抓住新製造的歷史機遇,具體而言,對企業來說企業要主動變革、加強創新,在新的軌道上搶佔有利位置。對政府而言,要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度上推陳出新,為企業創新發展、領先發展,提供支撐。我本人是一個政策研究者,我深深的感到有時候制度根本上技術進步的步伐,跟不上企業和產業變革的步伐,這是我們在談到新製造的時候,下一步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挑戰。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下面我再舉國內的幾個例子。我們國家在數位化設計也有很好的基礎。大家知道,我們國家多次反復強調,要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推動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舉個例子,在2000年,大家知道長江三峽一共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26台機組,王會長知道,全部技術買國外的,我們國家不能做,最後中國二重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類比化軟體,新華社專門為它做了報導,打破了國外壟斷這個葉片的關鍵技術。再舉個例子,2002年,軋機機架218噸鑄鋼件在馬鋼一次試製成功,共澆注183機架,直接經濟效益1億元。最近專門開展了網路化的數位化設計製造服務平臺研究,我們做了調研,到了成飛,哈飛,到了一汽等等,我們國家在汽車行業,在航空行業方面,採用了基於網路數位化製造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裡舉個一汽汽車例子,它已經做了數位化發動機,包括數位化設計,這不是一個幾何造型,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燃燒過程,數位化分析,數位化控制,所以我國航空工業和汽車工業在數位化設計與模擬模擬,已經處在相當高的水準,這是我強調的。

下面我再講一個例子。大家知道我們國家一方面c919上天,但是我們知道全部發動機是進口的,而發動機裡關鍵的兩個熱部件,原來說是一盤一片,這一個單晶高溫合金葉片不到一公斤,大家猜一猜多少錢一片,一輛汽車的價錢。我還做了補充,這個葉片十幾萬。大家知道我們鋼鐵過剩,一公斤鋼材都是白菜價,我們還處在中低端,要向高端發展。這個葉片十幾萬一片,這方面我們聯合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員,聯合了清華大學,產學研,我們採取了模擬模擬技術,這是它的原工藝,這是生產過程,很多晶體,一個顏色代表單晶,到了這裡出現了廢品,我們優化工藝以後大大成為成品率,降低廢品,為企業取得很大的節約效率。

最後,我講一下結束語。實施《中國製造2025》智慧製造是主攻方向,五大工程相互聯繫和支援,我們有強基工程,要加強原材料供應,我們有智慧製造創新體系,要實踐一批創新研究中心來支援智慧製造,而且智慧製造也必須在綠色製造的環境下面。第二,美國、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都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是智慧製造過程關鍵基礎技術,而建模與模擬是數位化設計與製造的科學基礎。我國在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機建模與模擬領域已經具有較好的研發基礎。我們的航太工業,我們的汽車工業。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全面實施智慧製造,從大企業,中型企業到小企業,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是走在智慧製造的大道上。謝謝大家。

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一個是如何發展,特別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第二個是共用經濟。

由於萬物互聯和智慧化,特別是萬物互聯之後網路效應會對整個的產業帶來重大的變革,第一個是原來單向線性的產業鏈會變成雙向網狀的生態圈。第二個是以產品主導的經營模式,會向服務與製造高度融合。

我認為在談新製造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企業和產業層面的這些重大變革。抓住新製造的歷史機遇,具體而言,對企業來說企業要主動變革、加強創新,在新的軌道上搶佔有利位置。對政府而言,要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度上推陳出新,為企業創新發展、領先發展,提供支撐。我本人是一個政策研究者,我深深的感到有時候制度根本上技術進步的步伐,跟不上企業和產業變革的步伐,這是我們在談到新製造的時候,下一步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挑戰。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下面我再舉國內的幾個例子。我們國家在數位化設計也有很好的基礎。大家知道,我們國家多次反復強調,要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推動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舉個例子,在2000年,大家知道長江三峽一共三期工程,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26台機組,王會長知道,全部技術買國外的,我們國家不能做,最後中國二重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類比化軟體,新華社專門為它做了報導,打破了國外壟斷這個葉片的關鍵技術。再舉個例子,2002年,軋機機架218噸鑄鋼件在馬鋼一次試製成功,共澆注183機架,直接經濟效益1億元。最近專門開展了網路化的數位化設計製造服務平臺研究,我們做了調研,到了成飛,哈飛,到了一汽等等,我們國家在汽車行業,在航空行業方面,採用了基於網路數位化製造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裡舉個一汽汽車例子,它已經做了數位化發動機,包括數位化設計,這不是一個幾何造型,大家可以看到,這是燃燒過程,數位化分析,數位化控制,所以我國航空工業和汽車工業在數位化設計與模擬模擬,已經處在相當高的水準,這是我強調的。

下面我再講一個例子。大家知道我們國家一方面c919上天,但是我們知道全部發動機是進口的,而發動機裡關鍵的兩個熱部件,原來說是一盤一片,這一個單晶高溫合金葉片不到一公斤,大家猜一猜多少錢一片,一輛汽車的價錢。我還做了補充,這個葉片十幾萬。大家知道我們鋼鐵過剩,一公斤鋼材都是白菜價,我們還處在中低端,要向高端發展。這個葉片十幾萬一片,這方面我們聯合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員,聯合了清華大學,產學研,我們採取了模擬模擬技術,這是它的原工藝,這是生產過程,很多晶體,一個顏色代表單晶,到了這裡出現了廢品,我們優化工藝以後大大成為成品率,降低廢品,為企業取得很大的節約效率。

最後,我講一下結束語。實施《中國製造2025》智慧製造是主攻方向,五大工程相互聯繫和支援,我們有強基工程,要加強原材料供應,我們有智慧製造創新體系,要實踐一批創新研究中心來支援智慧製造,而且智慧製造也必須在綠色製造的環境下面。第二,美國、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都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是智慧製造過程關鍵基礎技術,而建模與模擬是數位化設計與製造的科學基礎。我國在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機建模與模擬領域已經具有較好的研發基礎。我們的航太工業,我們的汽車工業。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全面實施智慧製造,從大企業,中型企業到小企業,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是走在智慧製造的大道上。謝謝大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