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清華張新: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

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的內涵是什麼?我們認為, 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中國特色而不是西方特色。 現代化的內涵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實踐和認識, 不斷豐富、不斷完善、不斷動態, 現代化的道路也就必須是因時而異、因地制宜。 這就意味著, 中國的現代化一定是也必須走“中國道路”, 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這就是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的發展思想, 不僅將超越“西方道路”的局限性, 還將迅速趕上西方的現代化。

二是全面發展而不是單一突進。 現代化所涵蓋的要素不只是經濟的, 還包括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的現代化, 從而在全社會範圍內的現代化。 對中國而言, 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就是要推動包括政治現代化(指全面改革)、文化現代化(指文化發展)、社會現代化(指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現代化(指生態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在內的“六位一體”全面現代化,

從而超越西方的工業現代化、政治民主化、國防現代化。

三是資源配置方式更加協同而不是更單調。 生產要素涉及土地、資源、能源、資本、勞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資訊、知識、生態環境等。

不同要素的經濟學屬性不同, 需要不同的組合方式和配置機制。 對中國而言, 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就要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既要發揮市場“看不見之手”的決定性作用, 更要發揮好政府“看得見之手”的宏觀調控作用, 從而防止了西方式自由經濟的自發性與盲目性, 避免了資本主義式的金融危機及債務危機。

四是必須堅持連續建設而不能一蹴而就。 中國經濟體系現代化必然經歷從低級到中級, 再到高級階段, 不斷消除其落後因素、不斷增加其先進因素的過程, 遵循從量變到部分質變, 最後引起質變的客觀規律。 對中國而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一個從“去貧困化”到小康化, 再到富裕化, 進而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這就超越了簡單模仿、全盤照抄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發展中國家, 既不會陷入惡性循環的低收入貧困陷阱, 也將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使人民生活走向上中等收入, 邁向高收入階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那麼,為什麼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體來說就是:

第一,這是由中國的現實國情決定的。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這就必須建成全面的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體系,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這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決定的。中國當前正處在高增長向高品質轉換的發展階段,建設超越西方社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解決增長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經濟與民生等矛盾,更好解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難題。

第三,這是由中國的發展目標決定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要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從高速增長階段順利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要保障,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如何建設現代化體系

如何建設現代化體系?這就意味著中國必須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全面現代化的大時代,在這個背景下,又凸顯出幾個“小時代”的建設目標:

一是創新驅動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創新將取代傳統經濟增長的資源與要素驅動,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這種不僅僅表現在創新直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還表現在理念創新帶來的發展模式升級,制度創新帶來的社會成本降低,規劃創新帶來的產業發展遵循“最優路徑”等等間接驅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是綠色發展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綠色能源和迴圈經濟將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甚至實現污染的零排放,這是對“黑色增長”和“褐色增長”的工業革命的“再革命”,也將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模式。

三是服務業化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服務業不僅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比最大的產業,還會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一方面,服務業將滲透和融入其他產業,社會生產按照使用者多樣性、多層次和多個性、需求和特點進行“私人訂制”,另一方面,人才集聚和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如教育、醫療、法律諮詢等)將在第三產業中佔據主導位置。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四是數位化、資訊化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將在大量學科和領域間進行交叉,必然要求資訊傳遞和更新的速度和精度越來越高,同時各種訊息呈幾何級增加,必須通過更高效、更強大的數位化系統和工具來實現資訊儲存和分析。

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於民族偉大復興的黃金時期,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中國曾經是世界農業文明的領先者,工業文明的落後者,但要成為全球後工業時代的領先者,就必須加快進入全面現代化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目標,這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全面現代化”的建設時期,這就要加速各類要素積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等。與此相適應,中國改革也將進入“全面改革”時代,全面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五位一體”全方位的改革,激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創新,進而全面釋放改革紅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作者簡介

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那麼,為什麼強調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體來說就是:

第一,這是由中國的現實國情決定的。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這就必須建成全面的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體系,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這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決定的。中國當前正處在高增長向高品質轉換的發展階段,建設超越西方社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解決增長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經濟與民生等矛盾,更好解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難題。

第三,這是由中國的發展目標決定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要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從高速增長階段順利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要保障,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如何建設現代化體系

如何建設現代化體系?這就意味著中國必須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全面現代化的大時代,在這個背景下,又凸顯出幾個“小時代”的建設目標:

一是創新驅動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創新將取代傳統經濟增長的資源與要素驅動,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這種不僅僅表現在創新直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還表現在理念創新帶來的發展模式升級,制度創新帶來的社會成本降低,規劃創新帶來的產業發展遵循“最優路徑”等等間接驅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是綠色發展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綠色能源和迴圈經濟將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甚至實現污染的零排放,這是對“黑色增長”和“褐色增長”的工業革命的“再革命”,也將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模式。

三是服務業化時代。在現代經濟體系下,服務業不僅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比最大的產業,還會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一方面,服務業將滲透和融入其他產業,社會生產按照使用者多樣性、多層次和多個性、需求和特點進行“私人訂制”,另一方面,人才集聚和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如教育、醫療、法律諮詢等)將在第三產業中佔據主導位置。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四是數位化、資訊化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將在大量學科和領域間進行交叉,必然要求資訊傳遞和更新的速度和精度越來越高,同時各種訊息呈幾何級增加,必須通過更高效、更強大的數位化系統和工具來實現資訊儲存和分析。

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於民族偉大復興的黃金時期,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中國曾經是世界農業文明的領先者,工業文明的落後者,但要成為全球後工業時代的領先者,就必須加快進入全面現代化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目標,這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全面現代化”的建設時期,這就要加速各類要素積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等。與此相適應,中國改革也將進入“全面改革”時代,全面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五位一體”全方位的改革,激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創新,進而全面釋放改革紅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作者簡介

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