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磨一流教學品質,這些經驗值得擁有!

“教學與品質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是本輪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重要審核指標, 如何全面提升教學品質?構建一流的教學品質保障體系?不妨來看看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經驗談。

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上明確指出, 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 開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創新。 上海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上外”)對接國家戰略, 以“服務國家發展、服務人的全面成長、服務社會進步、服務中外人文交流”為使命, 堅持“一流”與“特色”相融合, 堅持以教學品質提升為核心,

全面推進, 改革創新, 全力培養“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 建設“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

新聞連結:

備受關注的“雙一流”建設名單2017年9月21日公佈後, 迅速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在滬上高校中, 除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名單外, 一些“小而精”高校的優勢學科也強勢躋身“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此次入選一流學科。 校長李岩松表示, 上外將把它作為邁向“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奮鬥目標的良好起點。 下一步, 學校將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 (澎湃新聞, 2017-09-22)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學校將2017年確定為“教學品質提升年”, 制定了系列專題活動實施方案, 對本科教學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品質管制。 為此, 《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就教學品質提升這一主題專門訪談了上外教務處處長姜智彬教授。 他表示, 只有堅持以“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為培養目標, 堅持以學生為本, 科學規劃, 創新改革, 將內部教學品質監控和外部協力廠商教學品質評價密切結合, 才能全面提升教學品質, 推動上外建設“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

《麥》:今年是上外的“教學品質提升年”, 能否請您首先對學校今年圍繞教學品質提升開展的特色活動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姜智彬:為了提高教學品質, 2017年3月學校發佈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學品質提升年”系列專題活動實施方案》。 該方案堅持“準確定位、深化改革、注重內涵、凸顯特色”, 整體規劃, 重點推進, 旨在強化上外專業建設內涵, 全面提升本科教學品質。 具體而言, 該方案分為三個階段六大專題共十九項活動。

3月至4月為動員啟動階段,

4月至11月為方案實施階段, 12月為活動總結階段。 六大專題分別為教育思想討論、教學平臺搭建、教學專案建設、完全學分制推進、教學品質監控、教學氛圍營造。 十九項活動既有對人才培養定位和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研討, 也有教學競賽、教學培訓、教學評獎、學術會議、教學改革專案等專題活動, 此外還有完全學分制相關規章制度、選排課制度, 以及課內外教學監控、本科專業評估等教學管理評估機制, 同時涵蓋學風建設、創新創業發展、畢業論文品質提升等重要層面。

總之, 我校對接國家戰略, 強調複語型、複合型概念, 以及交叉培養、實驗班等模式, 切實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

《麥》:也就是說當前專題系列活動實施方案仍處在實施階段,

那麼學校如何做好活動開展的落實工作?可否請您結合某項具體活動的開展進行說明?

姜智彬:規劃只有穩步實施才能切實發揮其重要作用。 上外在落實“教學品質提升年”系列專題活動中, 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實踐、教學評估、教學交流等不同維度提煉教學內涵, 抓好課堂內外教學品質監控, 全面提升教學品質。

以教學評估為例, “不斷加強教學品質的過程性監控和評估, 建立運作良好的內部品質保障機制”是“教學品質提升年”活動目標之一。 在系列專題活動中, 學校首先要求各教學單位根據學校發佈的《關於完善本科教學品質保障與監控體系的實施意見》等檔要求, 結合本單位實際,完善二級教學單位教學品質監控體系,提供規章制度保障。其次,學校將“課堂內外教學品質監控”作為重點任務,充分發揮督導的積極作用。

由校領導、院系領導、教學督導和外校專家組成的督導團活躍在課堂內外,不僅定時定點看課、觀課和巡課,考察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態度及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課後及時召開校級專題交流會、院系教學品質專題座談會等推動回饋改進工作。

同時,學校注重對教學基本環節的重點檢查,規範教師和學生行為,既強調保持外語角、晨讀等傳統教學特色,又嚴格對考試、學位論文寫作實施監控。此外,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教師教學品質,學校還擴大了聽課面,將學生評教前5%、後5%,以及參加評優、課程建設、職稱評審等的教師納入聽課範圍。

最後,考慮到上外的多語種特色,學校特別重視對外籍教師教學品質的檢查。督導團廣泛調閱資料、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瞭解外籍教師的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試卷評閱和入檔規範等內容,加強品質監控。

《麥》:在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中,您特別提到要堅持做到將內部教學品質監控和外部協力廠商教學品質評價密切結合,原因是什麼?協力廠商評價如何幫助高校提升教學品質?

姜智彬:多元評估有助於客觀評價人才培養品質。上外一方面嚴格管理,做好內部教學品質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堅持開展對畢業生培養品質的跟蹤調查,借助社會協力廠商進行人才培養品質評價,提升教學品質。譬如學校通過麥可思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瞭解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就業品質以及培養品質等情況,依據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整體滿意度,完善教學管理機制。

又如學校基於協力廠商評估報告,特別是其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回饋建議,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增強其前沿性與廣泛性。實踐類課程的比例逐年增加,從最初的5%,到目前平均約15%,有些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達到30%以上,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深入瞭解學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學校還與麥可思合作實施了“學生成長評價”項目,對學生成長品質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監測,並對評價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革。目前專家已經對2016—2017年第二學期的調研結果進行了小範圍的回饋,我們認為實用性很強。今後我們將繼續推動專家與所有院系直接溝通,並根據調研結果進行教學改革,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

資料鏈接

圖1是中國2015屆、2016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67%),其次為“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46%)。

圖2是中國2015屆、2016屆本科院校讀研的畢業生認為母校本科學術準備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屆本科畢業生中讀研的人群認為母校本科學術準備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研究方法”(53%),其次是“學術批判性思維能力”(51%)。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結合本單位實際,完善二級教學單位教學品質監控體系,提供規章制度保障。其次,學校將“課堂內外教學品質監控”作為重點任務,充分發揮督導的積極作用。

由校領導、院系領導、教學督導和外校專家組成的督導團活躍在課堂內外,不僅定時定點看課、觀課和巡課,考察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態度及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課後及時召開校級專題交流會、院系教學品質專題座談會等推動回饋改進工作。

同時,學校注重對教學基本環節的重點檢查,規範教師和學生行為,既強調保持外語角、晨讀等傳統教學特色,又嚴格對考試、學位論文寫作實施監控。此外,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教師教學品質,學校還擴大了聽課面,將學生評教前5%、後5%,以及參加評優、課程建設、職稱評審等的教師納入聽課範圍。

最後,考慮到上外的多語種特色,學校特別重視對外籍教師教學品質的檢查。督導團廣泛調閱資料、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瞭解外籍教師的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試卷評閱和入檔規範等內容,加強品質監控。

《麥》:在全面提升教學品質中,您特別提到要堅持做到將內部教學品質監控和外部協力廠商教學品質評價密切結合,原因是什麼?協力廠商評價如何幫助高校提升教學品質?

姜智彬:多元評估有助於客觀評價人才培養品質。上外一方面嚴格管理,做好內部教學品質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堅持開展對畢業生培養品質的跟蹤調查,借助社會協力廠商進行人才培養品質評價,提升教學品質。譬如學校通過麥可思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瞭解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就業品質以及培養品質等情況,依據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整體滿意度,完善教學管理機制。

又如學校基於協力廠商評估報告,特別是其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回饋建議,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增強其前沿性與廣泛性。實踐類課程的比例逐年增加,從最初的5%,到目前平均約15%,有些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達到30%以上,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深入瞭解學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學校還與麥可思合作實施了“學生成長評價”項目,對學生成長品質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監測,並對評價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革。目前專家已經對2016—2017年第二學期的調研結果進行了小範圍的回饋,我們認為實用性很強。今後我們將繼續推動專家與所有院系直接溝通,並根據調研結果進行教學改革,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

資料鏈接

圖1是中國2015屆、2016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67%),其次為“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46%)。

圖2是中國2015屆、2016屆本科院校讀研的畢業生認為母校本科學術準備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看出,2016屆本科畢業生中讀研的人群認為母校本科學術準備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研究方法”(53%),其次是“學術批判性思維能力”(51%)。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