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專家告訴你:對於“江歌案”,劉鑫真的只是自私嗎?

首先這個問題是一個假設:假設我們自己在遭遇一件可怕的事情的時候, 心理學上稱之為應激狀態。 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應激狀態下的反應和平時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應激時腎上腺素增高, 血液迴圈加快, 心跳加速, 肌肉緊繃, 瞳孔放大, 這是種高度警戒狀態, 目的是為了可能到來的危險快速作出反應:戰鬥或者逃跑。 這樣的應激反應是為了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

除了戰鬥或者逃跑之外, 還有一種生存策略就是木僵狀態, 假死狀態。 這也是某些動物在面臨巨大危險而自己又無力去應對時, 發展出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 從而逃脫死亡危險。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 劉鑫採取的恰恰是假死的木僵策略。 每一種人都有ta生存的智慧, 單從生存的角度看, 這沒有問題。

可是, 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社會群體裡, 自己的行為一定會對他人產生影響, 人性是自私的, 但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 又產生了情感聯繫, 我們又發展出了愛, 助人這樣的無私的東西出來。 所以, 人是在自私的土壤開出了無私的花朵。

江歌在好友危難時, 呈現出的是助人, 無私的品質。 而劉鑫在保證了自己生命安全的時候, 還無法去幫助那個因為幫助自己而陷入險境的好友,

可以說, 動物性的這部分自私被她完全擴大化的使用了, 這不能不讓人痛心且遺憾。

我們對於劉鑫一家的憤怒, 更多的是從道德層面去譴責, 去唾棄, 她們一家的行為跟整個社會, 跟我們傳統文化要宣導的真善美完全背道而馳,

著實傷了大眾的情感, 也破壞了人與人的信任感, 這是讓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恐懼的。

但是我想, 也許我們自己設身處地想一想, 我們在應激狀態下, 是否能夠快速的從恐慌中抽離出來, 找到當下情境中最恰當的應對方法呢?

這首先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

家庭教育中家長自己的言傳身教, 過於焦慮的家長, 是難以培養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的。 我們自身的覺察:平時可以有意識的訓練自己這部分的反應, 每一次都給自己評分, 看看有沒有需要改進和修正的。
要做一些需要堅持和毅力的事情, 例如學習, 探索, 鑽研某樣東西, 思考, 觀察等等, 長期堅持做一件事, 帶給你的回報就是你的自信, 而這是安全感很重要的一部分。
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在和群體相處中, 獲得快樂和積極的感覺。 保持良好的心態, 關鍵時刻,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 更積極的應對, 而不是只有一種單一, 僵化的策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