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醫院排名出爐!這些地方醫院也是頂尖

近日,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公佈了2016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 在醫療界引發轟動。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從2010年開始, 每年推出上一年度的《中國醫院排行榜》。

這份榜單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增加了各區域(從東北到西南公設7個區域)的綜合排名和專科排名, 對病人就醫的指導作用逐漸加強。

在今年的這份榜單上, 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蟬聯三甲, 顯示出高人一籌的實力。

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之外,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又稱“武漢同濟醫院”)等其他區域的醫院也有著很強的實力, 顯示出我國醫療資源在空間分佈上正逐漸走向均衡。

據新華網報導, 在2013年, 北京每天有70萬外地人口“進京看病”, 北京的醫院資源不堪重負, 而距離北京30公里的河北省某三級甲等醫院病床閒置率卻高達70%。

在過去, 很多人寧願付出交通、食宿的巨大成本和與黃牛號販子鬥智鬥勇的艱辛, 也要去北京大醫院看病。

隨著我國不斷深化推進“醫改”進程, 醫療資源分佈較以往更加均勻, 農村基層的醫療條件和保障制度也不斷得到增強。 北京這種中心城市大醫院的“擁堵病”有望得到有效緩解。

 最新醫院排行出爐

復旦版的《中國醫院排行榜》是中國首個由獨立協力廠商推出的公益性的醫院排行榜。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官網介紹說, 這份最新出爐的全國醫院排行榜主要借鑒美國Best Hospital排行榜專科科聲譽評比方法。

排行榜的評審專家來自中華醫學會和醫師學會, 涉及37個臨床專科, 向4173位專家發掛號信。 研究所每年4月起通過信件、電話聯繫專家,

請專家綜合考慮學科建設、臨床技術與醫療品質、科研水準等三方面因素, 評選本專業領域內中國排名第一到第十的醫院。

各專業所有專家的投票將進行加權統計, 分別形成37個專業的中國醫院專科排行榜;上述結果再結合醫院SCI和科研獎項, 形成該年度的中國醫院排行榜。 同時, 還邀請專家對中國七大地區評選出第一到第五名的醫院, 同樣方法形成該年度該地區的專科排行和醫院排行。

在這份榜單自推出之後, 最佳醫院的座次變動很小。 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自2010年起已連續六年分列綜合排名前三位。

在2016年排行中, 北京協和醫院個專科的聲譽排行加權匯總後排名第一, 而聲譽排行占總排名80%的權重, 北京協和醫院因此高居綜合第一。

位於成都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科研學術一項高居第一(占總排名比重20%), 聲譽排行中也僅次於北京協和醫院, 最終排名綜合第二。

 專家解讀:看病不用非去三甲

由於醫院排行榜可能對患者就醫的選擇起到指南的作用,

那麼榜上有名的大醫院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加人滿為患?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羅力認為,

榜單對全國範圍內的疑難雜症病人問診有較高指導意義, 即當身處外地的病人求醫無效、需到頂尖專科醫生問診時, 可參考榜單按圖索驥。 但是對於常見病、多發病的病人, 完全沒必要一味追求“榜上有名”的醫院專家。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俞卓偉院長表示:

“如果把許多常見病、多發病都推到三甲醫院, 醫務人員就沒有精力和時間來幫助急難重危病人度過難關, 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攻克難關、提高自己的醫療水準。 ”

 有專家指出, 建議老百姓看病分三步走:

對於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或常見病, 先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法確診和治療,可以轉到上一級醫療機構,或請專家會診;

若在當地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無法有效治療的患者,可從最佳醫院或最佳專科中,選出距離自己較近的醫院就診。

小編注意到,由於榜單還設有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的區域排行榜,因此全國1236家三甲醫院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覆蓋,各地的患者也方便選擇離自己較近的區域性大醫院尋求治療。

 醫改成果:緩解大醫院擁堵

北京作為全國的醫療中心和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高度聚集地,長期以來對外地病人有強勁的吸附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北京城市人口和環境資源的承載壓力。2013年,北京全年醫療機構診療數約2.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9%,出院數增長8.3%。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統計和抽樣測算,2013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

但是通過加強區域協作和基層醫療資源建設,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說:

“破解大醫院‘擁堵病’,建立有序的就醫秩序,關鍵是要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均衡佈局。”

近5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並以分級診療為突破口,暢通患者轉診、醫療資訊流通管道,讓“健康紅利”惠及全民。

要讓大醫院“願意放”、讓患者“下得來”,還要讓基層“接得住”。為此,2017年我國還將培養全科醫生2.5萬人以上,加快基層健康產業發展,優化基層醫療機構中高級崗位比例,增強崗位吸引力。

2016年全國慢性病等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已接近40%;強化基層能力建設,1400家三甲醫院對口支援3700多家縣級醫院,全國縣域內就診率已超過8成……

5年來,依託“強基層、補短板”種種舉措,“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形成,在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上,貢獻中國式的解決方案。

先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法確診和治療,可以轉到上一級醫療機構,或請專家會診;

若在當地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無法有效治療的患者,可從最佳醫院或最佳專科中,選出距離自己較近的醫院就診。

小編注意到,由於榜單還設有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的區域排行榜,因此全國1236家三甲醫院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覆蓋,各地的患者也方便選擇離自己較近的區域性大醫院尋求治療。

 醫改成果:緩解大醫院擁堵

北京作為全國的醫療中心和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高度聚集地,長期以來對外地病人有強勁的吸附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北京城市人口和環境資源的承載壓力。2013年,北京全年醫療機構診療數約2.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9%,出院數增長8.3%。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統計和抽樣測算,2013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

但是通過加強區域協作和基層醫療資源建設,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說:

“破解大醫院‘擁堵病’,建立有序的就醫秩序,關鍵是要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均衡佈局。”

近5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並以分級診療為突破口,暢通患者轉診、醫療資訊流通管道,讓“健康紅利”惠及全民。

要讓大醫院“願意放”、讓患者“下得來”,還要讓基層“接得住”。為此,2017年我國還將培養全科醫生2.5萬人以上,加快基層健康產業發展,優化基層醫療機構中高級崗位比例,增強崗位吸引力。

2016年全國慢性病等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已接近40%;強化基層能力建設,1400家三甲醫院對口支援3700多家縣級醫院,全國縣域內就診率已超過8成……

5年來,依託“強基層、補短板”種種舉措,“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形成,在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上,貢獻中國式的解決方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