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招筆試熱門考點:知覺的種類及基本特徵

一、知覺的種類

物體知覺就是對物的知覺, 對自然界中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種種現象的知覺。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間、時間和運動的特性, 因而物體知覺又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1.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對客觀世界三維特性的知覺, 具體指物體大小、距離、形狀和方位等在頭腦中的反映。 空間知覺是一種較複雜的知覺, 需要人的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種分析器的聯合活動來實現。 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 空間知覺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 學習中文拼音、漢字時, 需要正確辨別上下、左右, 否則難以順利地掌握漢字的結構和識別中文拼音;下樓梯時,

如果我們不知道有幾個臺階、每個臺階有多高, 就容易摔倒。

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等。

(1)形狀知覺 指對物體的輪廓和邊界的整體知覺。 形狀知覺是人類和動物共同具有的知覺能力, 但人類的形狀知覺能力比動物的更高級, 因為人類能識別文字。 形狀知覺是靠視覺、觸覺、運動覺來實現的。 我們可以通過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視線沿物體輪廓移動時的眼球運動、手指觸摸物體邊沿等, 產生形狀知覺。

(2)大小知覺 指對物體長短、面積和體積大小的知覺。 依靠視覺獲得的大小知覺, 決定於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觀察者與物體之間的距離。

如 姚明和郭敬明站一起, 你瞬間覺得姚明是真的大, 小四是真的小, 比姚明閨女還小。 (不能更形象~~~純屬科學研究, 不帶人身攻擊, 給解析老師點個贊!!!)

(3)深度知覺 對物體深度的判斷可以依據的線索很多, 如 站在八樓窗邊你不會往下跳, 因為會摔著, 而且是致殘, 這就是你對深度的判斷, 沒毛病~~~

(4)方位知覺 人依靠視覺、聽覺、運動覺等來判斷方位, 這種能力是後天形成的。 依靠視覺進行方位判斷必須借助參照物。 參照物可以是自己的身體、太陽的位置、地球的磁場、天地等。 不同方位辨別由易到難的次序分別是上、下、後、前、左與右。 如 軍訓時候教官讓你向右轉, 你不會傻到向左轉, 否則會被暴打, 嗯呐~~~簡單粗暴!!!

2.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對事物發展的延續性、順序性的知覺, 具體表現為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 時間, 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生活中, 我們對時間的知覺既可以借助於自然界的變化, 如太陽的東升西落、月的圓缺、四季變化等, 也可以借助於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或自身的生理變化, 如數數、打拍子、節假日、上下班等, 還可以借助於時鐘、日曆等記時工具。 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 人們對時間的估計有很大差別。 比如 熱戀的時候是時光飛逝, 怎麼地都膩不夠;異地的時候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失戀的時候可就是度日如年啊~~~(一看老師就是過來人啊~啊哈哈哈)

3.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指物體在空間的位移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在運動當中, 因而,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而言的~~~好高大上啊。 運動知覺又可具體細分為真動知覺、似動知覺。

(1)真動知覺 是對物體本身以一定速度和軌跡作連續位移的知覺, 大白話一點就是這個物體是真的動了。 如 帥炸天的三軍儀仗隊從你面前走過, 你口水流一地, 人家兵哥哥是正兒八經的動了, 這就是真動知覺。

(2)似動知覺 是指在特定條件下靜止的物體看起來是運動的, 沒有連續位移的看成是連續運動的現象, 大白話一點就是這個物體是真的沒動, 但是看起來好像動了。

A、動景運動。 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 人就會感覺到一個刺激物在向另一個刺激物做連續運動,

這就是動景運動。 例如, 霓虹燈在夜空中閃亮, 讓你感覺那些燈光在從上往下流動, 這只是小燈泡在依次按著時間間隔發亮, 所以讓靜止的東西看起來像是運動著的。

B、誘發運動。 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 叫誘發運動。 例如, 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對靜止的, 而浮雲是運動的, 可是, 由於浮雲的運動, 使人們感覺到好像是月亮在雲朵間穿行;還有火車啟動的瞬間讓你感覺隔壁靜止的列車在運動都是誘發運動。

C、自主運動。 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間緊盯一個燃燒的煙頭, 過一段時間後, 便會感覺它似乎在不停地遊走, 這就是自主運動。

D、運動後效。 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之後, 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麼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後效。比如 長時間的注視瀑布飛流直下,然後把視線從瀑布轉向旁邊靜止的田野,就會發現田野在從下往上運動。

二、知覺的基本特徵

1、知覺的選擇性

客觀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每一時刻裡,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對同時作用於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我們總是把某些事物作為知覺的物件,其他事物作為知覺的背景。這就是知覺的選擇性,即我們總是選擇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為我們知覺的物件,其中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物件,未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背景。

例如,上課時,當我們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時,黑板上的字成為我們知覺的物件,而黑板、牆壁、老師的講解、周圍同學的翻書聲等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我們注意聽教師的講解時,教師的聲音便成為我們知覺的物件,而周圍同學的翻書聲、進入視野的一切便成為我們知覺的背景。還有,上課的過程中,學生用筆在講義上標記出重點知識,就是把這些重點知識作為知覺的物件,把它們從所有呈現的知識當中知覺出來的過程。

所以知覺的選擇性主要強調的就是背景與物件的關係,就像我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的一些圖。

例如左圖,如果我們看成是一個杯子,那麼杯子就是物件,其它就是背景;如果看成是兩個人臉,那人臉就是物件,其餘就是背景。而右圖中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美女像或者一個吹小號的人。

除了這些有趣的圖片以外,還比如 萬綠叢中一點紅、用白粉筆在黑板上寫的字、夜深人靜時隔壁的電話鈴聲;另外,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著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也是利用了只覺得選擇性,只不過是從反面讓物件更好的隱蔽在大背景中。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物件是由不同的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但我們總是把客觀事物作為整體來感知,即把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綜合為整體來反映,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此概念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字就是部分和整體。比如我們古語有說:窺一斑而知全豹,也就是通過豹子的一個斑點,就可以得出這個動物是豹子。體現的就是從部分推整體的過程,為知覺的整體性。有一道考題說:漫畫家勾勒數筆,別人就知道畫的是誰。這個體現的就是知覺的整體性,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見的例子。

例如左圖,我們看這個圖片的時候就是從整體上去觀察的,是一個正方體的形狀,而不是分成很多不完整的小圓圈來看。

而右圖,擋住A和C,我們就會認為中間那個是數字13,擋住12和14,中間那個我們就會把它知覺成B,我們都是從整體上來知覺,而不是把它們分成一個一個的單獨的個體。

3、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我們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物件,並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在對知覺物件理解的過程中,經驗是最重要的。比如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正是由於人們的知識經驗不同,因此對於同樣的人“哈姆雷特”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還有,我們生活中所說的“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就是理解性的體現,同樣的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所以大家看的東西都不一樣,這就是理解性的體現。簡單一句話就是:單對象,多結果。

考題再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體現的是知覺的哪個特性?這是因為人們知識經驗的不同導致的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這個就是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

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距離、角度、照明等)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映射卻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構成視知覺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種,即亮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例如,白襯衣不管是在屋裡看還是屋外看,我們總是把它知覺為相同的白色。

顏色恒常性是指,在強光下煤塊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暗處粉筆所反射的光量,但我們仍把煤塊知覺為黑的,粉筆知覺為白的。

形狀恒常性指的是,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物體時,物體在我們眼中的成像會發生變化,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形狀不會改變。例如,一個圓盤,無論如何傾斜旋轉,而事實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橢圓,甚至線段,我們都會當它是圓盤;一輛公共汽車,不論從正面看,還是側面看,我們知覺到的公共汽車的形狀不會改變。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體離我們近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要大於物體離我們遠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大小不會因此而改變。比如一個人漸漸走遠,我們並不會覺得這個人本身變小了,而是會把他知覺為大小不變的物件。

這裡面強調的是知覺條件變,映象不變,也就是說 變和不變的關係。

例如左圖就表示形狀的恒常性,而右圖就表示大小的恒常性。

瞭解完了我們知覺的四個特性後,我們最後總結一下,幫助我們做選擇題。知覺的選擇性強調物件與背景的關係,知覺的整體性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知覺的理解性是表像與本質的關係,知覺的恒常性是條件與物件的關係。而在這四個特性中,知覺的理解性是在其餘三種特性中都有所表現的。所以我們做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下。

那麼做題重點如下圖:

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麼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後效。比如 長時間的注視瀑布飛流直下,然後把視線從瀑布轉向旁邊靜止的田野,就會發現田野在從下往上運動。

二、知覺的基本特徵

1、知覺的選擇性

客觀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在每一時刻裡,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對同時作用於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我們總是把某些事物作為知覺的物件,其他事物作為知覺的背景。這就是知覺的選擇性,即我們總是選擇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為我們知覺的物件,其中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物件,未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背景。

例如,上課時,當我們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時,黑板上的字成為我們知覺的物件,而黑板、牆壁、老師的講解、周圍同學的翻書聲等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我們注意聽教師的講解時,教師的聲音便成為我們知覺的物件,而周圍同學的翻書聲、進入視野的一切便成為我們知覺的背景。還有,上課的過程中,學生用筆在講義上標記出重點知識,就是把這些重點知識作為知覺的物件,把它們從所有呈現的知識當中知覺出來的過程。

所以知覺的選擇性主要強調的就是背景與物件的關係,就像我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的一些圖。

例如左圖,如果我們看成是一個杯子,那麼杯子就是物件,其它就是背景;如果看成是兩個人臉,那人臉就是物件,其餘就是背景。而右圖中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美女像或者一個吹小號的人。

除了這些有趣的圖片以外,還比如 萬綠叢中一點紅、用白粉筆在黑板上寫的字、夜深人靜時隔壁的電話鈴聲;另外,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著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也是利用了只覺得選擇性,只不過是從反面讓物件更好的隱蔽在大背景中。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物件是由不同的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但我們總是把客觀事物作為整體來感知,即把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綜合為整體來反映,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此概念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字就是部分和整體。比如我們古語有說:窺一斑而知全豹,也就是通過豹子的一個斑點,就可以得出這個動物是豹子。體現的就是從部分推整體的過程,為知覺的整體性。有一道考題說:漫畫家勾勒數筆,別人就知道畫的是誰。這個體現的就是知覺的整體性,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見的例子。

例如左圖,我們看這個圖片的時候就是從整體上去觀察的,是一個正方體的形狀,而不是分成很多不完整的小圓圈來看。

而右圖,擋住A和C,我們就會認為中間那個是數字13,擋住12和14,中間那個我們就會把它知覺成B,我們都是從整體上來知覺,而不是把它們分成一個一個的單獨的個體。

3、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我們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物件,並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在對知覺物件理解的過程中,經驗是最重要的。比如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正是由於人們的知識經驗不同,因此對於同樣的人“哈姆雷特”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還有,我們生活中所說的“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就是理解性的體現,同樣的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同,所以大家看的東西都不一樣,這就是理解性的體現。簡單一句話就是:單對象,多結果。

考題再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體現的是知覺的哪個特性?這是因為人們知識經驗的不同導致的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這個就是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

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距離、角度、照明等)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映射卻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構成視知覺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種,即亮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例如,白襯衣不管是在屋裡看還是屋外看,我們總是把它知覺為相同的白色。

顏色恒常性是指,在強光下煤塊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暗處粉筆所反射的光量,但我們仍把煤塊知覺為黑的,粉筆知覺為白的。

形狀恒常性指的是,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物體時,物體在我們眼中的成像會發生變化,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形狀不會改變。例如,一個圓盤,無論如何傾斜旋轉,而事實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橢圓,甚至線段,我們都會當它是圓盤;一輛公共汽車,不論從正面看,還是側面看,我們知覺到的公共汽車的形狀不會改變。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體離我們近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要大於物體離我們遠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大小不會因此而改變。比如一個人漸漸走遠,我們並不會覺得這個人本身變小了,而是會把他知覺為大小不變的物件。

這裡面強調的是知覺條件變,映象不變,也就是說 變和不變的關係。

例如左圖就表示形狀的恒常性,而右圖就表示大小的恒常性。

瞭解完了我們知覺的四個特性後,我們最後總結一下,幫助我們做選擇題。知覺的選擇性強調物件與背景的關係,知覺的整體性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知覺的理解性是表像與本質的關係,知覺的恒常性是條件與物件的關係。而在這四個特性中,知覺的理解性是在其餘三種特性中都有所表現的。所以我們做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下。

那麼做題重點如下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