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閉目養肝,提腳補腎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很多人覺得, 養生是件有學問又有講究的事, 離自己很遙遠。 其實不然, 很多養生方法, 不僅簡便易行,

而且行之有效。 比如在沒有現代文明的古代, 人們的一些養生方法就既實用又有效。

閉眼睛養肝

古法雲:眼睛一閉, 就養肝。 因為“肝主藏血”, 肝主目。 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眼疾其實多與肝病有關, 迎風流淚是肝的收斂功能不足, 眼睛乾澀則是肝的精血不足。

閉目降氣法:將食指輕壓在眼瞼上, 微揉眼珠, 便會覺得舒服很多。 也可直接閉目排除雜念。

踮腳尖能補腎

踮腳尖是有氧運動, 不僅能促使血液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 還有保護心血管健康, 鍛煉小腿肌肉, 增強踝關節穩定性等作用。

踮腳尖走路法:踮起腳尖, 每次走30~100步, 稍稍休息一下, 然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複幾組。 速度可自我調節, 以感覺舒適輕鬆為宜。 初始練習者可扶牆,

熟練後就不用借助外物了。

另外, 男性踮起腳尖小便, 可起到強腎的作用。 女性坐蹲時, 把第一腳趾和第二腳趾用力著地, 踮一踮, 也可起到補腎利尿的效果。

盤點養生小動作

01 梳頭

梳頭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 起到疏通經絡, 調節神經功能, 改善血液迴圈, 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經常梳頭, 可使人的面容紅潤, 精神煥發。 此外, 梳頭還是治療失眠、眩暈、心悸、中風後遺症和青少年白髮的輔助手段。 平時每天可梳頭3~5次, 每次不少於3~5分鐘, 晚上睡前最好梳頭一次。

02 伸懶腰

伸懶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縮, 使瘀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 從而大大增加血流量, 改善血液迴圈。 所以, 常伸懶腰在促進人體肌肉收縮和舒張、增進肌肉本身血液流動的同時,

還可帶走肌肉中的代謝產物, 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 使人感到全身舒展, 精神爽快。

03 踮腳尖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 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後下肢酸脹、乏力時, 可採用踮腳尖的方法健身。 人在踮腳時, 由於雙側小腿後部肌肉的收縮擠壓, 可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 加速血液迴圈, 從而緩解下肢酸脹及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和皮膚色素沉著。 具體做法:雙足併攏著地, 用力踮起腳跟, 保持2~3秒, 可重複多次。

04 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促進人的肺部排出濁氣, 增加肺活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 加快血液迴圈。

05 叩齒

每日三餐前保持全身放鬆, 口唇輕閉, 然後上下齒有節律地輕輕叩擊。 每次叩4~8下, 可使牙齒堅固, 並能預防牙病的發生。

06 轉目

雙目從左向右轉14次, 再從右向左轉14次, 然後緊閉片刻, 再迅速睜開眼睛。 常年堅持, 可使眼睛運轉靈活, 去內障外翳, 兼能矯正近視、遠視。

07 搓足心

每天晚上洗腳後、上床之前搓足心20分鐘, 對健足強身十分有益。 這是因為, 搓足底湧泉穴有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 簡言之, 就是每天促成頭、目、齒;肺、腰;腳、足這些器管的活動, 對身體經絡的疏通很有幫助。

08 浴面法

兩眼閉上, 前後搓動兩手掌18次, 然後將兩手掌面從鼻旁兩側向上按摩到前額, 再向兩側分開按摩到太陽穴, 最後按摩到下頜, 反復浴面18次。 能保持面部皮膚光澤有彈性, 消除皺紋。

09 皮膚乾沐

用手掌、幹毛巾沐浴周身皮膚, 及全身按摩, 能疏通經絡, 活躍氣血,

抗衰老防疾病。 古人稱為幹沐浴。 即將二手搓熱, 常搓摩周身皮膚, 像洗澡一樣。 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 順次面部, 兩邊肩臂, 從上而下, 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 依次擦之。 可使周身氣血通暢, 舒筋活血, 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10 足心常擦心清淨

古人稱為擦湧泉, 湧泉是前足心的穴位。 能固腎暖足, 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等作用。 可防治眩暈、耳鳴、足部酸痛、麻木浮腫下肢攣痛等症。 先泡洗雙腳, 再用右手握住右腳趾, 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及附近的足心, 直到足心發熱為止。 再將足趾稍稍轉動, 然後放開雙腳向上、向後儘量翹起足趾, 再收縮足趾, 像這樣反復翹、收縮十次。 右腳著地之後, 換做左腳, 方法如前。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