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二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峽》《消息二則》課內練習及參考答案

初二(八年級)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峽》《消息二則》課內練習及參考答案《三峽》

更多電子版本下載, 點擊左上角“小獅子”進入, 底部“資料下載”可知!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略無闕處()重岩疊嶂()不見曦月()沿溯阻絕()

乘奔禦風()素湍綠潭()絕巘多生怪柏()飛漱其間()

林寒澗肅()屬引淒異()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略無闕處:“”通“”。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

1.雖乘奔禦風, 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 )

2.林寒澗肅(寒:形容詞用作動詞, )(肅:形容詞用作動詞, )

3.空穀傳響(名詞作狀語, )

4.素湍綠潭(湍:形容詞用作名詞, )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 )

四、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②哀轉久絕()③絕巘多生怪柏()

自:①自三峽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

屬:①屬引淒異()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以: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②能以徑寸之木()

闕: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②不知天上宮闕()

或:①或王命急宣()②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五、解釋下列詞語。

1.略無闕處略無:。 略, 。 “闕”通“”, 。

2.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自非:。 自, 。 [亭午]。 亭, 。 [夜分]。 [曦(xī)]。 這裡指。

3.重岩疊嶂:[嶂(zhàng)]。

4.至於夏水襄陵:[襄(xiāng)]。

5.沿溯阻絕:[沿]。 [溯(sù)]。

6.或王命急宣:[或]。 [宣]。

7.雖乘奔禦風, 不以疾也:[雖]。 [禦]。 [疾]。

8.則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素]。 [湍]:。 [回]。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10.飛漱其間:[漱(shù)]。

11.清榮峻茂

, 良多趣味:[榮]。 [峻]。 [良多]。 良, 。

12.屬引淒異:[屬(zhǔ)引]。 屬, 。 引, 。

13.不見曦月:[曦]。

14.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澗肅:[旦]。 [肅]。

15.哀轉久絕:[哀]。 [轉(zhuǎn)]。

16.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沾]。 [三]。

六、翻譯下列句子

1.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譯:。

2.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譯:。

3.重岩疊嶂, 隱天蔽日 譯:。

4.雖乘奔禦風, 不以疾也。 譯:。

5.絕巘多生怪柏絕懸泉瀑布, 飛漱其間

譯:。

6.迴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譯:。 7.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 譯:。

8.空穀傳響, 哀轉久絕譯:。

七、默寫。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

, 。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 , 雖, 。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 。 ,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 。

5.寫山高的句子是:, 。 。 ]

6.由三峽水流洶湧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 。 ]

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 。 ,

9.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 既描寫了“, ”的靜景, 也描寫了“, ”的動景, 動靜結合, 相得益彰。

八、閱讀課文, 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

2.結合文章內容, 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

3.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回清、、、、、。

4.從全文看, 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麼?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

同時渲染氣氛。

5.《三峽》一文, 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答: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 突出三峽兩岸山, 再寫, 水流湍急, 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最後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 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6.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析:第2段:寫夏季景色, 突出了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 突出了山高水清, 的特點。

7.歸納本文的中心

我的歸納:作者通過對的描繪, 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 表現了的深厚感情。

8.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 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春冬之景:

“春冬之時, 。 ”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 林寒澗肅, 常有高猿長嘯, 屬引淒異, 空穀傳響,

哀轉久絕。 ”

作者寫景, 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 春冬之景, 著“素”“綠”“清”“影”數字, 描繪出了春冬三峽的秀麗景色;寫秋季的景色, 著 “寒”“素”“淒”“哀”數字, 便將景物的哀轉淒婉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九、拓展閱讀

1.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 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於世, 並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遊詞, 向前來觀光的遊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連結:2006年5月20日14時, 三峽壩頂上激動的建設者們見證了大壩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的歷史性時刻。 至此, 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於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三峽大壩建成後, 大壩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景觀。 北京三峽遊的線路一直在追蹤三峽大壩的建設進程。

我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遊此地。

2.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

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原句:

3.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裡?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說一說嗎?

我說:三峽的美,你看

4.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餘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5.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下麵語段空白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遊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縴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餘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裡,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B.唐詩中使人嚮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D.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7.積累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參考答案:

一、略無闕處(quē) 重岩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

乘奔禦風(yù)素湍綠潭(tuān) 絕巘多生怪柏(yǎn) 飛漱其間(shù)

林寒澗肅(sù)屬引淒異(zhǔ)

二.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三.

1.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賓士的快馬)

2.林寒澗肅(寒:

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穀傳響(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裡)

4.素湍綠潭(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四.

絕 ①沿溯阻絕(隔絕) ②哀轉久絕(消失)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①屬引淒異(連續)*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以*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認為)*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闕:*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時)*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

五.

1.略無闕處略無:毫無。略,幾乎。“闕”通“缺”,空缺。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曦(xī)]日光。這裡指太陽。3.重岩疊嶂:[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4.至於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5.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宣]傳達。7.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雖]即使。 [禦]駕,乘。 [疾]快。

8.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迴旋。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10.飛漱其間:[漱(shù)]沖刷。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榮]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屬引淒異:[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13.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旦]早晨。 [肅]寂靜。15.哀轉久絕:[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16.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六.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

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回清倒影 *

3.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4.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仍然)不認為快。

5.絕巘多生怪柏絕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6.迴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7.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8.空穀傳響,哀轉久絕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七、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湧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9.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八.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4.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麼?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淒清的氣氛。

5.《三峽》一文,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答: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突出三峽兩岸山嶺綿延峻峭,再寫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最後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6.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析: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7.歸納本文的中心 我的歸納: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8.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描繪出了春冬三峽的秀麗景色;寫秋季的景色,著 “寒”“素”“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哀轉淒婉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九.

1.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於世,並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遊詞,向前來觀光的遊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連結:2006年5月20日14時,三峽壩頂上激動的建設者們見證了大壩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的歷史性時刻。至此,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於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三峽大壩建成後,大壩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景觀。北京三峽遊的線路一直在追蹤三峽大壩的建設進程。

導遊詞: 示例: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迴旋,怪柏淩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湧;秋景淒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遊此地。

2.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裡?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說一說嗎?

示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4.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餘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示例:語文的描寫手法美,下面描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示例①:三峽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時早上乘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②:作者描寫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

5.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B)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下麵語段空白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A )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遊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縴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餘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裡,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 B.唐詩中使人嚮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 D.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7.積累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1.消息二則

[課內演練]

一、基礎知識

1. 注音全對的一項:( )

A. 洩氣(xiè) 荻(dí)港 蕪( wú)湖

B. 要塞(sài) 督(dū)戰 銳不可當(dàng)

C.業已(yǐ) 潰(kuì)退 摧枯拉朽(xiù)

2. 課文標題中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中的“三十萬”是:( )

A.約數,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確數,確指三十萬軍隊。

C.約數,指三十萬左右。

D.誇大其詞,用來威懾敵人,相當於“號稱”。

3. 選出語言最簡明的句子:( )

A.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B.我買了兩瓶紅墨水和藍墨水。

C.中國人要接受安全技術檢查,外國人也要接受安全技術檢查。

D.小新和他同學的老師從學校出來。

4. 列形似字組詞錯誤的一項:( )

A. 渡 渡江 度 度日 B. 殲 殲滅 纖 搬纖

C. 潰 潰退 遺 遺忘 D. 塞 要塞 賽 比賽

5. 填空

新聞也叫,它用說話,報導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的事實。

新聞的六要素是:、、、、、

;五部分包括:、、、、。

歷史上也有人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成為“百萬雄師過大江”。“大江”在中國地理中指;“百萬雄師”指,這裡用了的修辭手法。

二、閱讀理解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⑴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⑵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⑶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⑷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⑸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⑹這一路現已佔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⑺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⑻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係。⑼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洩氣。⑽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⑾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⑿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⒀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⒁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⒂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23日可以渡完。⒃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江陰要塞,封鎖長江。⒄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1. 用“∣”隔開導語和主體,然後用“‖”給主體部分劃分層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2. 這則消息先寫西路軍,後寫中東路的原因是:( )

A. 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的。 B. 西路軍先于東路發起渡江。

C. 西路軍人員最少。 D. 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固。

3. 分析這則消息報導中路軍戰況部分,列出這部分的六要素。

4. 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敵軍迅速潰退的思想原因。

5. 文中空缺部分最適合填的詞語是:( )

A. 敗退所向披靡消滅佔領 B. 後退銳不可當消滅控制

C. 潰退銳不可當殲滅控制 D. 潰退所向披靡打敗控制

6. 文中兩次出現“至發電時止”,說明了什麼?

7. 你覺得這則新聞中有哪些語言能體現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舉例並作簡要說明。

8. 有學生提出:“我認為,如果把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會更好。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後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這個問題你是如何考慮的?談談理由。

三、作文嘗試

以“說說我班的新鮮事”為主題,擬寫一則消息。要求消息的五部分至少具備標題(醒目)、導語、主體。注意清晰的體現消息的六要素。

[拓展演練]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又到高考報名時。面對各地客觀存在的高考“分數差”和不同的錄取率,教育發達地區的考生紛紛採用轉學、遷移戶口等方法到教育欠發達地區應考。

這一大約始自20世紀80年代的“高考移民”現象,在我國屢禁不絕,愈演愈烈,已成

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

新疆長期以來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災區”。據不全統計,今年新疆共有8.7萬名考生報名,報名 階段就已初步查處不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計畫多,錄取比例高,錄取分數低、報考條件要求低)的現狀,使海南成為“高考移民”嚮往之地。資料顯示,省外考生將戶口遷入海南報名的人數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來自24個省份,占全省考生總數的9.5%。

高考移民出現了“兩頭流”的趨勢: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山西等教育欠發達地區;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錄取比率較高的教育發達地區。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狀態。尤其是在教育欠發達地區,當地學生與“高考移民”的矛盾衝突日益激化,甚至引發罷課、上訪等群體性事件,危及社會穩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縣三中100多名高三學生集體罷課、靜坐,打出“公平競爭,反對高考移民”的橫標,並選出學生代表與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瑪納斯縣一中299名高三學生罷課。近年來,為遏制“高考移民”現象,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紛紛出臺禁令,但效果並不理想。有關專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考移民”問題。我國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進一步提高“門檻”,嚴把報名關,杜絕腐敗;一方面應著手解決一些根本問題,如降低過大的高考分數線差異;改革現有全國統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力等。

1. 試著解釋加點字含義及詞語的意思。

屢禁不絕:

愈演愈烈:

2. 本消息的導語、背景分別是哪些文字?寫出起訖。

3. 本消息的第三段用到了大量的資料,有什麼作用?

4. 針對“高考移民”現象,筆者提出了哪些解決辦法?

5. 消息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提到“只堵不疏”的現象。傳說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部落首

領治理大水時分別採用了“堵”和“疏”的辦法。你知道這個故事嗎?他們是誰?能幾

句話概括一下這個故事嗎?

參考答案

[課內演練]

一.1.A 2.C 3. A 4. B 5. 消息 事實 及時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長江 人民解放軍 比喻 二.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 B. 3.略 4. 第9句 5. C. 6. 說明了消息報導的及時、語言的準確。7. 如第五句的“已渡過2/3”,說明對數位的報導比較準確。學生言之有理即可。8. (一).因為發電時百萬大軍並未全部渡過,體現了報導的真實、準確。(二). 因為“橫”字形象的展現了百萬雄師昂揚的鬥志、磅礴的氣勢、銳不可當、頑強拼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勝利渡江”太平淡,只是告訴了人們一種結果。三。作文略

[拓展演練]

1.絕:斷絕,停止。屢禁不絕:屢次禁止都不斷絕。愈:越。愈演愈烈:越來越嚴重。2. 導語:第一段。背景:第二段。3. 體現了報導的準確、真實。4. 答案見第七段“我國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到文末。5. 傳說上古時期,人間遇上罕見大水,大禹的父親鯀(gǔn)採用“堵”法,治理失敗。後來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理了洪水。傳說禹為了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更多電子版本下載,點擊左上角“小獅子”進入,底部“資料下載”可知!

我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遊此地。

2.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

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原句:

3.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裡?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說一說嗎?

我說:三峽的美,你看

4.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餘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5.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下麵語段空白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遊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縴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餘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裡,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B.唐詩中使人嚮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D.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7.積累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參考答案:

一、略無闕處(quē) 重岩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

乘奔禦風(yù)素湍綠潭(tuān) 絕巘多生怪柏(yǎn) 飛漱其間(shù)

林寒澗肅(sù)屬引淒異(zhǔ)

二.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三.

1.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賓士的快馬)

2.林寒澗肅(寒:

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穀傳響(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裡)

4.素湍綠潭(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四.

絕 ①沿溯阻絕(隔絕) ②哀轉久絕(消失)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①屬引淒異(連續)*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以*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認為)*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闕:*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時)*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

五.

1.略無闕處略無:毫無。略,幾乎。“闕”通“缺”,空缺。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曦(xī)]日光。這裡指太陽。3.重岩疊嶂:[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4.至於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5.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宣]傳達。7.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雖]即使。 [禦]駕,乘。 [疾]快。

8.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迴旋。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10.飛漱其間:[漱(shù)]沖刷。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榮]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屬引淒異:[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13.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旦]早晨。 [肅]寂靜。15.哀轉久絕:[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16.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六.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

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回清倒影 *

3.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4.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仍然)不認為快。

5.絕巘多生怪柏絕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6.迴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7.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8.空穀傳響,哀轉久絕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七、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湧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9.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八.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4.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麼?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淒清的氣氛。

5.《三峽》一文,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徵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答: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突出三峽兩岸山嶺綿延峻峭,再寫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最後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6.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析: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7.歸納本文的中心 我的歸納: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8.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描繪出了春冬三峽的秀麗景色;寫秋季的景色,著 “寒”“素”“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哀轉淒婉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九.

1.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於世,並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遊詞,向前來觀光的遊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連結:2006年5月20日14時,三峽壩頂上激動的建設者們見證了大壩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的歷史性時刻。至此,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於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三峽大壩建成後,大壩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景觀。北京三峽遊的線路一直在追蹤三峽大壩的建設進程。

導遊詞: 示例: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迴旋,怪柏淩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湧;秋景淒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遊此地。

2.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裡?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說一說嗎?

示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4.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餘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示例:語文的描寫手法美,下面描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側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示例①:三峽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時早上乘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②:作者描寫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

5.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B)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下麵語段空白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A )

我曾經乘船路過三峽,也遊過三峽,相當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縴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餘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裡,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 B.唐詩中使人嚮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 D.請領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7.積累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1.消息二則

[課內演練]

一、基礎知識

1. 注音全對的一項:( )

A. 洩氣(xiè) 荻(dí)港 蕪( wú)湖

B. 要塞(sài) 督(dū)戰 銳不可當(dàng)

C.業已(yǐ) 潰(kuì)退 摧枯拉朽(xiù)

2. 課文標題中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中的“三十萬”是:( )

A.約數,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確數,確指三十萬軍隊。

C.約數,指三十萬左右。

D.誇大其詞,用來威懾敵人,相當於“號稱”。

3. 選出語言最簡明的句子:( )

A.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B.我買了兩瓶紅墨水和藍墨水。

C.中國人要接受安全技術檢查,外國人也要接受安全技術檢查。

D.小新和他同學的老師從學校出來。

4. 列形似字組詞錯誤的一項:( )

A. 渡 渡江 度 度日 B. 殲 殲滅 纖 搬纖

C. 潰 潰退 遺 遺忘 D. 塞 要塞 賽 比賽

5. 填空

新聞也叫,它用說話,報導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的事實。

新聞的六要素是:、、、、、

;五部分包括:、、、、。

歷史上也有人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說成為“百萬雄師過大江”。“大江”在中國地理中指;“百萬雄師”指,這裡用了的修辭手法。

二、閱讀理解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⑴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⑵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⑶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⑷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⑸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⑹這一路現已佔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⑺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⑻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係。⑼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洩氣。⑽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⑾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⑿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⒀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⒁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⒂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23日可以渡完。⒃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江陰要塞,封鎖長江。⒄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1. 用“∣”隔開導語和主體,然後用“‖”給主體部分劃分層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2. 這則消息先寫西路軍,後寫中東路的原因是:( )

A. 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的。 B. 西路軍先于東路發起渡江。

C. 西路軍人員最少。 D. 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固。

3. 分析這則消息報導中路軍戰況部分,列出這部分的六要素。

4. 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敵軍迅速潰退的思想原因。

5. 文中空缺部分最適合填的詞語是:( )

A. 敗退所向披靡消滅佔領 B. 後退銳不可當消滅控制

C. 潰退銳不可當殲滅控制 D. 潰退所向披靡打敗控制

6. 文中兩次出現“至發電時止”,說明了什麼?

7. 你覺得這則新聞中有哪些語言能體現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舉例並作簡要說明。

8. 有學生提出:“我認為,如果把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會更好。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後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這個問題你是如何考慮的?談談理由。

三、作文嘗試

以“說說我班的新鮮事”為主題,擬寫一則消息。要求消息的五部分至少具備標題(醒目)、導語、主體。注意清晰的體現消息的六要素。

[拓展演練]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 又到高考報名時。面對各地客觀存在的高考“分數差”和不同的錄取率,教育發達地區的考生紛紛採用轉學、遷移戶口等方法到教育欠發達地區應考。

這一大約始自20世紀80年代的“高考移民”現象,在我國屢禁不絕,愈演愈烈,已成

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

新疆長期以來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災區”。據不全統計,今年新疆共有8.7萬名考生報名,報名 階段就已初步查處不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計畫多,錄取比例高,錄取分數低、報考條件要求低)的現狀,使海南成為“高考移民”嚮往之地。資料顯示,省外考生將戶口遷入海南報名的人數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來自24個省份,占全省考生總數的9.5%。

高考移民出現了“兩頭流”的趨勢: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山西等教育欠發達地區;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錄取比率較高的教育發達地區。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狀態。尤其是在教育欠發達地區,當地學生與“高考移民”的矛盾衝突日益激化,甚至引發罷課、上訪等群體性事件,危及社會穩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縣三中100多名高三學生集體罷課、靜坐,打出“公平競爭,反對高考移民”的橫標,並選出學生代表與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瑪納斯縣一中299名高三學生罷課。近年來,為遏制“高考移民”現象,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紛紛出臺禁令,但效果並不理想。有關專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考移民”問題。我國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進一步提高“門檻”,嚴把報名關,杜絕腐敗;一方面應著手解決一些根本問題,如降低過大的高考分數線差異;改革現有全國統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試招生的權力等。

1. 試著解釋加點字含義及詞語的意思。

屢禁不絕:

愈演愈烈:

2. 本消息的導語、背景分別是哪些文字?寫出起訖。

3. 本消息的第三段用到了大量的資料,有什麼作用?

4. 針對“高考移民”現象,筆者提出了哪些解決辦法?

5. 消息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提到“只堵不疏”的現象。傳說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部落首

領治理大水時分別採用了“堵”和“疏”的辦法。你知道這個故事嗎?他們是誰?能幾

句話概括一下這個故事嗎?

參考答案

[課內演練]

一.1.A 2.C 3. A 4. B 5. 消息 事實 及時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長江 人民解放軍 比喻 二.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 B. 3.略 4. 第9句 5. C. 6. 說明了消息報導的及時、語言的準確。7. 如第五句的“已渡過2/3”,說明對數位的報導比較準確。學生言之有理即可。8. (一).因為發電時百萬大軍並未全部渡過,體現了報導的真實、準確。(二). 因為“橫”字形象的展現了百萬雄師昂揚的鬥志、磅礴的氣勢、銳不可當、頑強拼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勝利渡江”太平淡,只是告訴了人們一種結果。三。作文略

[拓展演練]

1.絕:斷絕,停止。屢禁不絕:屢次禁止都不斷絕。愈:越。愈演愈烈:越來越嚴重。2. 導語:第一段。背景:第二段。3. 體現了報導的準確、真實。4. 答案見第七段“我國必須從教育公平入手”到文末。5. 傳說上古時期,人間遇上罕見大水,大禹的父親鯀(gǔn)採用“堵”法,治理失敗。後來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理了洪水。傳說禹為了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更多電子版本下載,點擊左上角“小獅子”進入,底部“資料下載”可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