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在這件大事上,中美兩國民心相通的程度超出想像

“求同存異”。

在形容中美兩國關係時, 人們經常用到這個詞。 如今, 在一項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全球性問題上, 這兩個國家民眾的態度表現出了高度的相似。

這個問題就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有多嚴重?世界氣象組織(WMO)本月一份最新報告顯示, 2017年1月至9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時代約高1.1°C。 該組織警告, 2013-2017年必定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頭”。

“我們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 大多數美國民眾是支持履行《巴黎協定》的。 ”美國耶魯大學氣候傳播專案主任安東尼•萊茲威茨在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現場告訴中新社國事直通車。

左起為中國氣候傳播專案中心主任鄭保衛、耶魯大學氣候傳播專案主任安東尼、中新社經濟部主任俞嵐、國家應對

日前在由中國新聞社、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的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中國角“氣候傳播與公眾意識”邊會上,

安東尼•萊茲威茨介紹了他帶領的耶魯團隊的最新調查成果。

這份最新完成的民調顯示:

71%的美國人相信全球變暖正在發生;

54%的美國人相信全球變暖主要是人類造成的;

美國人越來越擔心全球變暖的危害;

6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應當減排溫室氣體, 無論別國做什麼;

64%的美國人認為全球變暖正在影響美國的氣象狀況。

在這一問題上, 中國民眾表現出了更高的覺悟。 北京大學國際組織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王彬彬在同一場邊會上介紹了最新發佈的《2017年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

這份由中國氣候傳播專案中心組織開展的第二次全國範圍的公眾氣候變化認知度調查結果顯示:

96.8%的受訪者支持中國政府努力開展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

95%的受訪者支持中國政府努力開展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

95%的受訪者支持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

96.9%的受訪者支持政府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行總量控制;

98.7%的受訪者支持學校開展氣候變化相關教育。

從報告的結果看, 中國民眾不僅有著高於美國民眾的氣候意識, 而且與五年前舉行的首次調查相比, 中國公眾在自覺採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面取得了明顯提升。

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中國角”邊會現場。 (高弘傑 攝)

在民眾氣候意識的培育方面, 包括媒體在內的各方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氣候傳播專案中心主任鄭保衛分析, , 應對氣候變化事關國家、民族、社會, 以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 全社會共同參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他認為, 要建構包括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在內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五大行為主體”的行動框架, 從而實現氣候變化的全社會參與。

五年來, 中國的氣候行動在西方媒體眼中有了怎樣的變遷?

布魯塞爾碳市場觀察網路(Carbon Market Watch)國際政策總監Aki Kachi介紹, 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媒體近年來注意到, 中國正在逐漸扮演的全球氣候治理引領者角色, 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和政治上的動機,更是由於國內存在的空氣污染等關係到公眾福祉的議題所推動的。

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國際媒體主任白睿(Tom Baxter)認為,大部分國際媒體對中國環境議題的報導僅僅關注空氣污染和能源發展。他呼籲媒體更多地關注生物多樣性、海洋環境和農業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

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貢獻”、“中國方案”越發受到歐美媒體重視

創新氣候傳播,中國和國際上“各有各的高招”,也存在不謀而合的領域。深圳航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素平和世界銀行氣候變化專案的KaiaRose就分別介紹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和世行項目開展的Film4Climate氣候VR短片競賽。這一形式吸引了在場許多嘉賓的關注。

世界銀行Film4Climate氣候VR短片競賽採用虛擬實境技術,在本屆氣候大會上博得了不少眼球。(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濟參贊李振京在代表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致辭時表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十分明確,過去五年來中國已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作為推進綠色低碳迴圈轉型發展的動力和機遇,今後還將繼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他表示,媒體可為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作出重要貢獻,只有提高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相關目標。

而在Aki Kachi看來,中新社連續五年攜手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這樣的活動,也外界同中國媒體及社會組織同行就關心的議題深入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中國角”邊會現場,各國來賓雲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專案辦公室、世界銀

作者系國是直通車特派德國波恩記者

不僅僅是出於經濟和政治上的動機,更是由於國內存在的空氣污染等關係到公眾福祉的議題所推動的。

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國際媒體主任白睿(Tom Baxter)認為,大部分國際媒體對中國環境議題的報導僅僅關注空氣污染和能源發展。他呼籲媒體更多地關注生物多樣性、海洋環境和農業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

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貢獻”、“中國方案”越發受到歐美媒體重視

創新氣候傳播,中國和國際上“各有各的高招”,也存在不謀而合的領域。深圳航都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素平和世界銀行氣候變化專案的KaiaRose就分別介紹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和世行項目開展的Film4Climate氣候VR短片競賽。這一形式吸引了在場許多嘉賓的關注。

世界銀行Film4Climate氣候VR短片競賽採用虛擬實境技術,在本屆氣候大會上博得了不少眼球。(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濟參贊李振京在代表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致辭時表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十分明確,過去五年來中國已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作為推進綠色低碳迴圈轉型發展的動力和機遇,今後還將繼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他表示,媒體可為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作出重要貢獻,只有提高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相關目標。

而在Aki Kachi看來,中新社連續五年攜手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這樣的活動,也外界同中國媒體及社會組織同行就關心的議題深入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中國角”邊會現場,各國來賓雲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專案辦公室、世界銀

作者系國是直通車特派德國波恩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