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更容易被賺到錢的小孩和女人,是學生和學生家長

2012年起, 中國教育資訊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張, 傳統教育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 線上教育贏得大量資本的青睞。 2015年, 中國線上教育用戶達2億,

上百個專案拿到融資, 最火爆的細分領域是K12和家教O2O。 2016年, 直播爆發的火焰也引燃了教育行業, 網紅教師頻出。 今年6月線上教育平臺Coursera在D輪融資後估值達8億美元, 7月K12線上教育公司“掌門1對1”完成C+輪融資。 可見, 線上教育即將迎來嶄新的時代, 而在新技術的加持下, 未來還會有更多可能性。

傳統線下教育的天花板和瓶頸

教育是社會核心資源之一, 是包括相關的知識經驗、技能理念、品牌制度及教育領域內外人際關係的總和。 相對來說, 早期較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一般都掌握在體制內, 其主要特點是“結果導向”, 尤其是在K12領域, 最終注重的還是考試分數。

於是貼上各類“重點”標籤的初高中, 似乎就成了教學品質的保障,

家長們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把孩子“塞”進去。 察覺到這一點的校方, 也樂於配合, 巧立名目打開管道, 產生所謂“擇校生”、“借讀生”等等。 但對以贊助途徑入校學習的把控逐漸嚴格起來, 特別在一些公辦名校, 已經不允許專門的此類班級再出現。 除此之外, 2015年中小學在職教師課外補課被明令禁止。 這些都直接導致優質的教學資源更難獲取、更加珍貴、更為稀缺。

與此同時, 城市中大大小小教育機構遍地開花, 個個都是“金牌講師”“押題高手”, 殊不知其中魚龍混雜, 急於見效的家長們或是盲目跟風, 或是短期沒有效果就頻繁更換, 再或者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最後的結果, 往往是學生和家長都心力交瘁。

而那些兼備品控和口碑的品牌機構, 價格昂貴, 還供不應求, 甚至有些要進行准入考試、托人攀關係等等。 比如被稱為“中概超級明星股”的好未來教育集團(前身學而思), 小班模式饑餓行銷, 線上報名場面堪比春運火車搶票, 交起學費來大多都是萬起。

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 自然會導致分配不均問題。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 教學能力強, 理應有更好的平臺更高的酬勞。 而對於優秀教師自身來說, 其經驗方法原本可以有更廣闊的傳播範圍, 但囿於地區、政策等限制, 難免導致部分閒置資源的浪費。 由地域、貧富差距造成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平等問題, 短期內難以解決。 三四線城市、鄉鎮、山區, 越是條件艱苦的地區越難吸引教學人才, 而沒有人才的長期留存和科學的教育體系, 就更難培養出思維能力、行動能力都出類拔萃本地人才, 當地發展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根據2017年教師工資標準, 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 應另外給與補貼(約為工資的35%), 而最近的一組調查資料顯示, 安徽農村教齡五年的中學二級教師,

每月打卡工資約1900元;而在廣東地區, 佛山一個新的小學教師, 工資5600以外每年各種福利2萬多, 深圳編制教師薪酬則普遍在1萬以上。 中國教育的矛盾點在於強烈的學生需求與不均等的師資。

K12線上教育進入3.0時代

“K12”其實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 指從幼稚園到第十二年級(高三)。 最早的線上K12如黃岡網校、北京四中網校等, 只是簡單的將教學資源進行資訊化和共用, 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 處於“懂教育但不懂互聯網”狀態。 這也就是線上教育的1.0時代, 解決了傳統教育上, 優質資源難獲得的問題。

而隨著資本進入, 科技創業熱潮翻湧, 線下培訓機構梯隊也逐漸明朗, 以“學而思網校”為代表, 線上教育進入2.0時代。 這一時期的產品,其主要邏輯是複製線下教學到線上,並開始關注到用戶體驗,如開發各類學習社區以體現互動性。但前期的諸如巨人網校、龍文等,互聯網基因還是太匱乏,始終沒有找到最恰當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所以接下來,2.0的線上教育就進入了一個野蠻而混沌的時期。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有人嘗試新的模式,比如硬體設備、題庫、語音評測、以及自我調整等等。然而此時擴張速度較快的那部分,往往“懂互聯網但不懂教育”,其重心是放在如何開發一款容易變現的互聯網產品,而非教育產品。對他們來說,講好故事比做好產品更重要。值得慶倖的是,這段時間技術層面的完善,讓早期入局者看到了教學場景轉變的可行性。

於是,一批教育×互聯網的跨界人才逐漸嶄露頭角,由他們開啟的“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3.0時代,其產品已經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優勢。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CNNIC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線民規模達7.24億。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智慧設備的迅猛發展,帶來的除卻豐富日常生活的各種娛樂和服務外,最重要的是優化了資訊的傳遞方式。相對來說,學生時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成本。而線上教育的即時性、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 比起線下能大大減少時間上的浪費。同時,隨時隨地學習也是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價格上,同樣是1對1輔導,線下一節課一般需要400-500元,而線上則約為100-200元/堂,一定程度上來講線上是更為經濟的選擇。

接著是資源品質和資訊透明度的提高:線下補習機構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資訊不對等,無論機構說什麼家長都只能選擇相信,所謂經驗豐富的名師,很可能只是在校大學生。但現在很多線上教育產品,學歷、資質認證和審核都線上上由機器完成,最大程度上保障師資背景的真實性。比如自有教師儲備超過2萬名的“掌門一對一”,在大學生輔導方面,進行資訊登記時只能選擇清單中的清華北大等25所名校。這種幾乎能實現全天候陪讀的模式,堪比古時的皇子伴學。

最後是個性化定制的實現。優秀和精英之間最主要差距,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現實中,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而最終方案又未必合適。但像從線下做到線上的掌門1對1這種,分工明確、資源齊備的平臺,對於不同學習水準和學習習慣的學生,會定制一條“課程顧問——制定計劃——授課解惑——效果回饋”的專屬教育鏈。在學校,是一個老師對一群學生負責,而線上教育則實現了一群人對一個學生負責。此外,因為專注教育領域12年,掌門擁有2萬多套自主研發的教材教案,供新老教師迅速高效利用起來,以最大化授課者的價值,保障教學效果。

線上教育的發展還在路上

教育永遠是個強需求和不斷更新的領域,因此與教育有關的一切都應該是不斷反覆運算的。這些年來在K12線上教育領域,湧現了很多模式,從錄播課、MOOC慕課、題庫再到直播、線上真人一對一等等,模式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演變。

現在已經有利用AI技術判斷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先例,稱為“自我調整學習”,可以理解為機器判斷下的因材施教。其流程原理是通過系列的線上測評,發現學生薄弱環節,進而更精准的安排溫故、知新,以完成知識的積累。滬江網的“大學英語(精品課)四級全程智慧簽約課程”就是利用這種技術來提供學習方案的。近期由於資本的頻繁示好,“AI+教育”的方向格外引人注目。比如今年 3月初上線了“松鼠 AI ”的乂學,教育創業圈兩大巨頭都是它的資方,可見業內對這種模式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而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概念進一步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其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就擁有了無限可能性。目前存在的一些對線上教育的質疑,到時可能都會得到解決。比如遠端授課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就可以利用傳感技術收集學生上課時的各項身體指標,由AI判斷學生的聽課狀態,並及時同步給遠程授課的教師,使其得以科學調整授課節奏等等。而教學品質方面,則可以利用大資料分析優質課堂音訊,得出最佳語調語速、內容密集度等,以此為標準來考量和招收新人教師,以及延伸出各種相關培訓。

據相關媒體統計,僅2017年第一季度,教育行業一級市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達到62起,金額超過30億元。正如專注於線上教育的投資人張泰倫說的那樣:“任何一個熱點都逃不出互聯網的天網恢恢,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遠未市場化、存在巨大互聯網化潛力的領域。”

文 | 魚么么

編輯 | 南七道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公號南七道。

這一時期的產品,其主要邏輯是複製線下教學到線上,並開始關注到用戶體驗,如開發各類學習社區以體現互動性。但前期的諸如巨人網校、龍文等,互聯網基因還是太匱乏,始終沒有找到最恰當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所以接下來,2.0的線上教育就進入了一個野蠻而混沌的時期。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有人嘗試新的模式,比如硬體設備、題庫、語音評測、以及自我調整等等。然而此時擴張速度較快的那部分,往往“懂互聯網但不懂教育”,其重心是放在如何開發一款容易變現的互聯網產品,而非教育產品。對他們來說,講好故事比做好產品更重要。值得慶倖的是,這段時間技術層面的完善,讓早期入局者看到了教學場景轉變的可行性。

於是,一批教育×互聯網的跨界人才逐漸嶄露頭角,由他們開啟的“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3.0時代,其產品已經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了優勢。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CNNIC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線民規模達7.24億。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智慧設備的迅猛發展,帶來的除卻豐富日常生活的各種娛樂和服務外,最重要的是優化了資訊的傳遞方式。相對來說,學生時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成本。而線上教育的即時性、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 比起線下能大大減少時間上的浪費。同時,隨時隨地學習也是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價格上,同樣是1對1輔導,線下一節課一般需要400-500元,而線上則約為100-200元/堂,一定程度上來講線上是更為經濟的選擇。

接著是資源品質和資訊透明度的提高:線下補習機構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資訊不對等,無論機構說什麼家長都只能選擇相信,所謂經驗豐富的名師,很可能只是在校大學生。但現在很多線上教育產品,學歷、資質認證和審核都線上上由機器完成,最大程度上保障師資背景的真實性。比如自有教師儲備超過2萬名的“掌門一對一”,在大學生輔導方面,進行資訊登記時只能選擇清單中的清華北大等25所名校。這種幾乎能實現全天候陪讀的模式,堪比古時的皇子伴學。

最後是個性化定制的實現。優秀和精英之間最主要差距,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現實中,對每個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而最終方案又未必合適。但像從線下做到線上的掌門1對1這種,分工明確、資源齊備的平臺,對於不同學習水準和學習習慣的學生,會定制一條“課程顧問——制定計劃——授課解惑——效果回饋”的專屬教育鏈。在學校,是一個老師對一群學生負責,而線上教育則實現了一群人對一個學生負責。此外,因為專注教育領域12年,掌門擁有2萬多套自主研發的教材教案,供新老教師迅速高效利用起來,以最大化授課者的價值,保障教學效果。

線上教育的發展還在路上

教育永遠是個強需求和不斷更新的領域,因此與教育有關的一切都應該是不斷反覆運算的。這些年來在K12線上教育領域,湧現了很多模式,從錄播課、MOOC慕課、題庫再到直播、線上真人一對一等等,模式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演變。

現在已經有利用AI技術判斷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先例,稱為“自我調整學習”,可以理解為機器判斷下的因材施教。其流程原理是通過系列的線上測評,發現學生薄弱環節,進而更精准的安排溫故、知新,以完成知識的積累。滬江網的“大學英語(精品課)四級全程智慧簽約課程”就是利用這種技術來提供學習方案的。近期由於資本的頻繁示好,“AI+教育”的方向格外引人注目。比如今年 3月初上線了“松鼠 AI ”的乂學,教育創業圈兩大巨頭都是它的資方,可見業內對這種模式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而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概念進一步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其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就擁有了無限可能性。目前存在的一些對線上教育的質疑,到時可能都會得到解決。比如遠端授課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就可以利用傳感技術收集學生上課時的各項身體指標,由AI判斷學生的聽課狀態,並及時同步給遠程授課的教師,使其得以科學調整授課節奏等等。而教學品質方面,則可以利用大資料分析優質課堂音訊,得出最佳語調語速、內容密集度等,以此為標準來考量和招收新人教師,以及延伸出各種相關培訓。

據相關媒體統計,僅2017年第一季度,教育行業一級市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達到62起,金額超過30億元。正如專注於線上教育的投資人張泰倫說的那樣:“任何一個熱點都逃不出互聯網的天網恢恢,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遠未市場化、存在巨大互聯網化潛力的領域。”

文 | 魚么么

編輯 | 南七道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公號南七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