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張掖之大佛寺

張掖, 古稱“甘州”, 以“張國臂掖, 以通西域”而得名。 是古時河西走廊四郡之一, 地理位置險要, 正所謂“不望祁連山上雪, 錯把張掖當江南”, 來到張掖, 你會發現粗獷的大西北也有柔美的一面。

大佛寺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 我從蘭州高鐵過來入住大佛寺附近的如家酒店, 就近去參觀。 來到張掖, 如果你不去趟大佛寺, 我覺得真是遺憾。 正如大雁塔是西安的標誌, 大佛寺就是張掖的標誌。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 原名迦葉如來寺, 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 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 又名睡佛寺。 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 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融合了漢文化及西夏文化。

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 為張掖五行塔之一, 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 風格獨特, 為國內罕見。

據傳張掖大佛寺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 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 南宋末年, 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

大佛寺規模宏大, 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寺內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 經文保存完好, 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

寺內有一尊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 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 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 佛身長34.5米, 肩寬7.5米, 耳朵約4米, 腳長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 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 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原來在佛像的體內有 3 層空間,放著各種佛教寶物,頭部放著各種經書,可惜在文革時期被焚燒搗毀。

流覽大佛寺,你會為古代精湛的技藝而驚歎和陶醉,這裡有用放大鏡看的銅像,有無格而書的上下左右間距一致的經書,還能看到比敦煌飛天更早的飛天塑像照片,還有對睡佛工藝的制流程等等,看到這些,真的有一種崇拜之情的.

原來在佛像的體內有 3 層空間,放著各種佛教寶物,頭部放著各種經書,可惜在文革時期被焚燒搗毀。

流覽大佛寺,你會為古代精湛的技藝而驚歎和陶醉,這裡有用放大鏡看的銅像,有無格而書的上下左右間距一致的經書,還能看到比敦煌飛天更早的飛天塑像照片,還有對睡佛工藝的制流程等等,看到這些,真的有一種崇拜之情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