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永嘉有位102歲的老太太,她為村裡造了一座橋

百歲不擺壽宴, 發動子孫造橋, 你是百姓心中的橋, 橋很美, 你更美......

她就是橋頭鎮溪心村102歲的詹蓮妹。 在她100歲的時候, 全家人經過商議一致決定, 以老人的名義, 捐資37萬元, 為村裡修一座橋。 老人的善舉也被獲評為2017年永嘉縣“最美老人”, 文首就是寫給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太太的頒獎詞。

百歲不擺壽宴為村裡造橋

溪心村是個山村, 村居所在的面積不大, 村裡有條小河, 沿著河流邊直走, 就可看到“百歲橋”。 橋長23米, 寬12米, 鋼筋水泥結構。 過橋便是健身廣場, 建有門球場、籃球場、健身場地等。 在“百歲橋”上, 詹蓮妹的二兒子葉彥清向記者講述了橋的由來。

詹老太太一家捐資37萬元修建的“百歲橋”。

2015年12月29日是詹蓮妹老人的100歲生日。 作為一個跨越世紀的生日, 子孫後代都想好好的慶祝一番, 因此在那年的春節, 家裡人就開始籌畫怎麼給她過生日。 他們想過按照村裡傳統的習俗過, 又覺得太普通, 因為80、90壽辰都是這樣。 要不搞一個慈善活動, 又有紀念意義。 當葉彥清去探母親的口風時, 詹老太太很支持, 還主動提出壽宴不擺了, 把錢省下來, 要為村裡辦點好事。

當年5月, 葉彥清聽說村裡規劃在小河對岸建一個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運動場所,

建有門球場、籃球場、健身場地等, 供村民運動健身娛樂。 因是河對岸, 還需要一座橋, 建設成本約37萬元。 “我們包了。 ”聽聞此事後葉彥清立即主動請纓。 三兄弟因自身年齡大, 沒有多少收入, 資助母親建橋的費用, 主要由他們自己子女贊助。 葉彥清的大兒子一個人出了23萬元, 其他人各出2萬元。

為了感謝老人善舉, 村裡將該橋的名字取為“百歲橋”。 詹老太太是溪心村最長壽的老人, 以她為代表的大家庭也是村裡頭第 一個拿出這麼多錢做善事的家庭。

最美老人頒獎現場

在頒獎典禮現場, 當兒子葉彥清緩緩將坐在輪椅上的詹老太太推到文化禮堂的舞臺中央時, 台下村民紛紛伸出大拇指, 為她送上一個發自內心的贊。

生活規律, 身體硬朗

詹蓮妹就住在溪心村的老房子裡, 門前有個大大的院子, 種有花草。 記者一跨進她住的房間, 老人就應聲問, 誰來啦?並一直提醒他二兒子葉彥清拿牛奶給我們喝。 葉彥清進後面的房間找了一圈沒找到, 老人又再次詳細講述。

果然在她具體的描述下, 順利找到。 葉彥清笑稱, 老人的記憶力特別好。 “她平時都是這樣吩咐我, 你去把我衣櫃裡, 左手邊的第二個抽屜的第三件衣服拿給我。 像她今天穿的外套, 她告訴我, 去把我櫃子裡掛著的右手邊的第一件衣服給我。 按照她說的每次一拿就對。 ”

102歲的詹老太太居然還會穿針

雖然102歲了,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現在還自己燒飯、炒菜,還會縫縫補補,穿針釘扣子。子女們不放心,給她請過保姆。最後都被她辭退了,老人跟我說:“請保姆浪費。”

房間裡的被子被她自己疊得整整齊齊,桌子上擦得一塵不染,時不時的用手指頭劃下桌子,看幹不乾淨。葉彥清告訴記者,老人極愛乾淨,夏天也是每天洗漱,除了叫人幫忙擦下後背,其餘都自己來。生活也極其規律,每天天亮就起來,午飯休息半個小時後就午睡,一直睡到下午三點準時起來。

吃過晚飯,看過新聞,老人就睡下。一天定時吃三餐,不吃點心。“我媽媽最喜粥飯,偶爾吃點粉幹、麵條。每次燒飯,她都扣得很准,中午燒起來,留一碗當晚飯,從來沒有多餘的剩下。不挑食,喜歡吃清淡。”

每次老人家想吃什麼了,就會告訴子女們。水果中老人特別喜歡吃沙糖桔,若不是這個季節,老人就用其他橘子替代。

白天,詹老太太會活動下身子骨,用十指在頭上先按摩一圈,然後再用梳子梳頭。坐在床上扭動自己的上身,搓手心,拍打膝蓋等。還會在房間裡或是門外踱幾圈。“媽媽特別喜歡曬太陽,一到冬天太陽一出來,她就一直坐在門口,曬到中午。夏天的時候,也是趁早曬一會兒再進屋。”葉彥清說,遇到天晴的日子,老人的精神狀態、心情都會很好。遇上誰家裡喜事要去吃酒,詹老太太就叫子女們帶她去鎮上買衣服。“她比較講究,我們有時買的衣服她還看不上,所幸都帶她出來買了。”

如今詹老太太除了有點耳背,視力很好,上排是假牙,下排的牙齒當初鑲起來一直還在。90歲的時候還跟子孫後輩游北京,如今近點的地方老人還有出門,是個令人稱羨的健康長壽老人。

五世同堂,二兒子每天過來陪他

詹蓮妹一共有3個兒子,4個女兒。如今她已是五世同堂,擁有165名子孫後代,第四代年齡最小的8個月,第五代最小的一週三。葉彥清說母親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養成了特別勤儉持家的習慣,是個特別樸素的老人。一輩子都在料理、操持家務,曾經叔叔家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她每天要燒18人的份量,一一幫大家打好飯,第18碗再打給自己。

老人一生都秉著勤儉不浪費、熱心助人的處事理念。80大壽時,捐出5000元,成立了首個溪心小學教育基金,在她的帶動下,此後好幾個村民都在壽辰時捐錢進去。90大壽的時候又為學校買了籃球架。100歲時又為村裡修橋。

“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生活要節約,不要浪費,多做善事,多幫別人。不要做壞事,不要游泳(擔心出意外),不要去破壞田裡的農作物等。在我的印象中她從來沒有罵過我,也沒有打過我。”在詹蓮妹的教育下,各個子女都對她孝順有加,子孫和睦,讓她的晚年生活過得舒心又快活。

95歲後老人因依戀祖屋又住回去,如今生活起居仍能自理。

在子女中,二兒子葉彥清跟他接觸最多。“從前我們三兄弟都住在這個老屋裡,媽媽就跟我住在一起。1993年我搬到橋頭鎮上住,媽媽也一起過來。95歲後老人想著葉落歸根,就又住回到了自己的老屋。”如今每天早上葉彥清從橋頭鎮上,離老家有13公里的地方趕回來,為的就是陪母親說說話。有時會陪母親吃飯,多數時候等母親吃完,要午休了,葉彥清才回家,“媽媽看我們回來高興。因為哥哥他自身年紀大,82歲了,小弟還有自己的事情忙。我很高興在我空下來的時光裡能陪著母親。”

“來,讓媽抱抱。”老人與二兒子開起了玩笑,留下了溫馨的一幕。

在一本詹蓮妹老人90歲游北京的相冊裡,記者看到葉彥清像小孩一樣被媽媽抱在懷裡,兩人都笑得很開心。“還是媽媽主動說的,說我抱著你,我們拍張。我說好啊,就像小孩一樣蜷縮在她懷裡,像小時候那樣。”子欲養而親還在,多幸福的一幕!

102歲的詹老太太居然還會穿針

雖然102歲了,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現在還自己燒飯、炒菜,還會縫縫補補,穿針釘扣子。子女們不放心,給她請過保姆。最後都被她辭退了,老人跟我說:“請保姆浪費。”

房間裡的被子被她自己疊得整整齊齊,桌子上擦得一塵不染,時不時的用手指頭劃下桌子,看幹不乾淨。葉彥清告訴記者,老人極愛乾淨,夏天也是每天洗漱,除了叫人幫忙擦下後背,其餘都自己來。生活也極其規律,每天天亮就起來,午飯休息半個小時後就午睡,一直睡到下午三點準時起來。

吃過晚飯,看過新聞,老人就睡下。一天定時吃三餐,不吃點心。“我媽媽最喜粥飯,偶爾吃點粉幹、麵條。每次燒飯,她都扣得很准,中午燒起來,留一碗當晚飯,從來沒有多餘的剩下。不挑食,喜歡吃清淡。”

每次老人家想吃什麼了,就會告訴子女們。水果中老人特別喜歡吃沙糖桔,若不是這個季節,老人就用其他橘子替代。

白天,詹老太太會活動下身子骨,用十指在頭上先按摩一圈,然後再用梳子梳頭。坐在床上扭動自己的上身,搓手心,拍打膝蓋等。還會在房間裡或是門外踱幾圈。“媽媽特別喜歡曬太陽,一到冬天太陽一出來,她就一直坐在門口,曬到中午。夏天的時候,也是趁早曬一會兒再進屋。”葉彥清說,遇到天晴的日子,老人的精神狀態、心情都會很好。遇上誰家裡喜事要去吃酒,詹老太太就叫子女們帶她去鎮上買衣服。“她比較講究,我們有時買的衣服她還看不上,所幸都帶她出來買了。”

如今詹老太太除了有點耳背,視力很好,上排是假牙,下排的牙齒當初鑲起來一直還在。90歲的時候還跟子孫後輩游北京,如今近點的地方老人還有出門,是個令人稱羨的健康長壽老人。

五世同堂,二兒子每天過來陪他

詹蓮妹一共有3個兒子,4個女兒。如今她已是五世同堂,擁有165名子孫後代,第四代年齡最小的8個月,第五代最小的一週三。葉彥清說母親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養成了特別勤儉持家的習慣,是個特別樸素的老人。一輩子都在料理、操持家務,曾經叔叔家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她每天要燒18人的份量,一一幫大家打好飯,第18碗再打給自己。

老人一生都秉著勤儉不浪費、熱心助人的處事理念。80大壽時,捐出5000元,成立了首個溪心小學教育基金,在她的帶動下,此後好幾個村民都在壽辰時捐錢進去。90大壽的時候又為學校買了籃球架。100歲時又為村裡修橋。

“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生活要節約,不要浪費,多做善事,多幫別人。不要做壞事,不要游泳(擔心出意外),不要去破壞田裡的農作物等。在我的印象中她從來沒有罵過我,也沒有打過我。”在詹蓮妹的教育下,各個子女都對她孝順有加,子孫和睦,讓她的晚年生活過得舒心又快活。

95歲後老人因依戀祖屋又住回去,如今生活起居仍能自理。

在子女中,二兒子葉彥清跟他接觸最多。“從前我們三兄弟都住在這個老屋裡,媽媽就跟我住在一起。1993年我搬到橋頭鎮上住,媽媽也一起過來。95歲後老人想著葉落歸根,就又住回到了自己的老屋。”如今每天早上葉彥清從橋頭鎮上,離老家有13公里的地方趕回來,為的就是陪母親說說話。有時會陪母親吃飯,多數時候等母親吃完,要午休了,葉彥清才回家,“媽媽看我們回來高興。因為哥哥他自身年紀大,82歲了,小弟還有自己的事情忙。我很高興在我空下來的時光裡能陪著母親。”

“來,讓媽抱抱。”老人與二兒子開起了玩笑,留下了溫馨的一幕。

在一本詹蓮妹老人90歲游北京的相冊裡,記者看到葉彥清像小孩一樣被媽媽抱在懷裡,兩人都笑得很開心。“還是媽媽主動說的,說我抱著你,我們拍張。我說好啊,就像小孩一樣蜷縮在她懷裡,像小時候那樣。”子欲養而親還在,多幸福的一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