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愛生“悶氣”,喜歡被猜心思,怎麼辦?

Q

女兒快4歲了, 從1歲大開始, 她心裡有事時總是偷偷生悶氣, 怎麼也不肯說出來。 即使我反復告訴她, 只有說出來我們才能幫助她,

但也沒有用。 我應該怎麼做?

A

發現孩子生悶氣, 父母肯定很著急。 尤其是語言能力強的父母, 遇到一個不愛用語言表達的孩子, 可真是備受煎熬!

孩子為什麼不說呢?

被猜慣了

從小到大, 孩子有很多需要是不需要說就被成人覺察的。 如果養育者比較細心, 能洞悉的範圍就更多, 遠不止於渴了、餓了、冷了、熱了。 在孩子剛開始學語言的時候, 如果沒有抓住時機讓孩子首先學會表達自己的願望, 總是在孩子表達之前先滿足了他, 他就會停留在習慣於被猜的狀態。 當撫養者更替或孩子的心思越來越複雜時, 猜會變成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情景複雜

小倩幫老師搬椅子, 老師說她最喜歡勤快的孩子。 可苗苗搬著椅子在屋裡走,

老師不但不表揚, 還說:“沒事別把椅子搬來搬去的, 小心碰著小朋友。 ”失落的苗苗, 在回家的路上一句話也沒說, 她不知道怎麼說。

自己不一定有道理

以前, 走到哪兒, 莉莉都是大家關注的中心:“莉莉真漂亮。 ”但今天表姐卻用舞蹈搶奪了大家的目光, 她真希望, 那個穿著舞裙的人是她自己。 但她知道, 舞裙不是她的, 她不可以搶。

說了你也不幫她

曾經, 絨絨對媽媽說:“我還要吃冰淇淋。 ”媽媽的反應嚴厲而簡短:“不可以。 ”曾經, 絨絨對爸爸說:“我這個拼圖弄不好。 ”爸爸對絨絨說:“再想想, 仔細看看, 拼圖就是鍛煉你的觀察力和耐心的……”曾經, 絨絨對著不小心飛跑了的氣球大哭:“媽媽, 氣球跑了!”可聽到的回應是:“叫你小心你不聽, 跑了吧。

有什麼好哭的!”今天, 絨絨的串珠盒打翻了, 珠子滾了一地, 她只有生氣的份兒。

不說獲益更多

林林在幼稚園沒有得到小紅花, 回家的路上悶悶不樂。 姥姥姥爺以為林林受了欺負, 心裡很不是滋味。 為了哄林林開心, 老人先是給孩子買好吃的, 又帶孩子去坐小火車, 晚上還和林林的父母商量:“明天不送林林上幼稚園了……”

爸爸媽媽怎麼做?

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完善, 讓孩子難以表達的原因也多種多樣。 作為父母, 需要等待, 也需要幫助孩子成長:

“來, 媽媽抱抱!”

生悶氣通常都有一定的事由, 我們可以忽略這個事由是否合理, 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哦, 不開心啦。 來, 媽媽抱抱。 ”對於一個不到4歲的孩子, 告訴她你感受到了她的情緒, 並且用行動接受她,

對她是個很好的安慰。

聽她講故事

如果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為什麼生氣, 反復逼問不但無法得到你要的資訊, 而且還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 在設法讓孩子的情緒緩和後, 可以考慮和孩子一起用家裡的毛絨玩具或小人偶編故事。 你先來起頭:“早上, 白兔媽媽送小兔到幼稚園了……”由孩子來填具體的內容。 不知不覺中, 孩子會在故事中展現出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還可以引導孩子在故事中發洩一下她心中的鬱悶。

留下時間和空間

並不是孩子所有的鬱悶都需要你來疏導。 留給孩子一段安靜的時間, 讓她自我調整, 並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這是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鼓勵表達

練表達, 要在孩子情緒正常的時候進行。

隨著孩子的成長, 成人需要“放慢”對孩子的理解。 當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時, 不要輕易指責孩子的失誤, 而是以合作者的態度, 共同面對難題。 如果絨絨的爸爸這樣說:“這個拼圖真複雜呀。 來, 咱們一起找找, 這塊粉顏色的邊上該放什麼呢?”只要有回應了, 絨絨會更積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