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看著老一輩科學家漸漸老去,總有種說不出的心酸──中國氫彈之父

2015年1月9日, 國家科技獎頒獎, 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有人說於敏能獲這個獎項不是他的榮幸, 能獲得他才是這個獎的榮幸。

氫彈構型有2種。 一種美國用電腦算出的T-U構型 , 另一種是中國的於敏是用算盤打出來的於敏構型 。

美第一枚氫彈試驗裝置80多噸, 第一枚可投擲氫彈21噸, 中國第一枚氫彈才1噸, 而且第一次試驗就是空投, 直接實現小型化 。

而這位氫彈之父卻是在中國核子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 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 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 於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 克服了重重困難,

自主研發, 解決了氫彈研製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 從原子彈到氫彈, 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從60年代開始, 於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 此後30年一直隱姓埋名, 於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 一次是1999年, 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 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 國家科技獎頒獎, 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有人說於敏能獲這個獎項不是他的榮幸, 能獲得他才是這個獎的榮幸。

看著老一輩科學家漸漸老去, 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

智者之間的對話──與鄧稼先的暗語

當年, 於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 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後, 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 為了保密, 於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 “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 ”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 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 ……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

它身體結構特別, 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 可是……我們人手不夠。 ”“好, 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

當時還年輕的他們, 左為鄧稼先, 右為於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