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附小學生用大資料研究蘇軾背後:誰應負責教育的主要工作

編者按:清華大學附小學生用大資料方法研究蘇軾精神世界的暑期作業所引起的熱議至今仍在繼續。 贊成者認為, 這是從小培養科學創新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反對者認為,

研究超越了小學生的正常認知水準, 與素質教育的初衷南轅北轍。 加強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已無須贅言, 但什麼樣的途徑和方式才是適合的, “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APP平臺邀請清華大學社科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張紅霞、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等幾位專家發表了相關看法。

近來, 基礎教育界的若干動向, 一再引發線民熱議。 實際上, 這些引發人們“吐槽”的事件, 或者說被人們非議的動向, 反映出我們的教育在目標上的錯位;或者說, 在現在的基礎教育階段, 究竟誰是受教育者, 學生?還是家長?誰應負責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師?還是家長?

前段時間, 有一個被人關注的清華附小6年級學生用大資料分析蘇軾, 並寫了論文, 從而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 在線民的熱議中, 有不少因個人關注點的不同而導致焦點偏移, 但明眼人顯然不難看出此事的一些要點。 例如:這篇論文究竟應該算是小學生自己寫的, 還是家長代勞或主要貢獻來自家長?

無論從論文中屢次出現的“爸爸”的說法, 還是從文章的內容來看, 這些論文顯然不是小學生獨立完成的, 家長的貢獻在其中絕對不可忽略, 甚至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當然, 人們還可以爭議, 小學生階段學習的主要目標是什麼?這種超高級的研究(包括對大資料方法的應用及各種其他分析研究方法的利用)是否在廣大小學生的學習中具有推廣價值?家長與學生的合作(甚至於“代勞”)關係應該控制在什麼限度內?對那些沒有這種有學術背景和實力的家長的小學生,

又該如何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如此等等。

其實, 這一事件背後, 涉及當下一個比較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即學生的家長們越來越多地被捲入到學生的學習、作業等的完成中去, 越來越覺得負擔沉重, 甚至於影響到本職工作。 反觀十幾年前或更早, 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 那時, 家長對學生學習的“參與”絕對比現在要少得多。

形成現在這種局面, 故然有多種因素, 包括“二胎”政策開放前的獨生子女問題, 包括教育在實踐中越來越應試化和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

包括教育資源配備的不合理及相應地造成的人為“短缺”等一系列原因。 但至少我們可以把問題先收縮到具體的一點, 即對於這種顯然並不正常甚至於非常反常的情況, 學校、教育、教育管理者們對此應負什麼樣的責任?究竟是誰在受教育?誰是教育的主體?家長在其中究竟應做些什麼和並不應該卻不得不做些什麼?

事實是, 越來越多的教師把本應他們負責的工作, 越來越多地推給家長, 不管是幫助甚至於參與和“代勞”完成作業, 還是各種負擔同樣越來越重的代替教師完成監督、輔導、陪同甚至批改作業等, 這些難道不是教師這一職業的不作為和失職嗎?

反映出這一問題的還有許多其他現象, 例如,

人們現在也越來越體會到, 學生們在學校似乎確實有些“減負”了(儘管經常也還是表面的), 但社會上各種教育輔導、培訓機構卻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甚至於形成一種無形但又具體和沉重的普遍心理:學生若不參加這樣的課外學習, 就會落後, 甚至達不到基本的要求。 於是, 教師又一次把自己的本職工作——說來也簡單, 他們的本職工作不就是在學校完成對學生的基本教學工作嗎?——推向社會、推向家長, 讓家長們必須為學生的學習付出更加沉重的經濟上的支出和更多陪同時間成本。

雖然帶來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很複雜, 但在最基本的一點上, 我們仍然可以問:教師、學校、教育的管理者們, 面對這樣的情況做了什麼?還是在繼續推波助瀾?除了用不作為和失職這樣的形容, 我們是不是可以也把這看作教育領域的一種“腐敗”呢?

文章來源 | 澎湃新聞(上海)

我們是不是可以也把這看作教育領域的一種“腐敗”呢?

文章來源 | 澎湃新聞(上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