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記煌也來做外賣 到底是誰動了誰的乳酪?

自2004年黃記煌三汁燜鍋推向市場以來, 歷經12年之久, 2016年黃記煌才動起了做外賣的年頭, 並與餓了麼、美團外賣開展了全面合作, 聯手開拓外賣市場。

事實上, 在火鍋行業裡, 黃記煌涉足外賣算是晚的。 早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公司做火鍋外賣。 像來一火、挑食這種O2O火鍋外賣公司, 提供食材並上門服務;也有線下門店提供外賣服務的, 如海底撈的“Hi撈送”;還有像董火鍋這樣的自營火鍋外賣公司, 由中央廚房提供食材, 自建物流配送。 目前火鍋外賣市場競爭也是激烈, 失去先機的黃記煌能否在火鍋外送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仍需市場考驗。

選擇外賣起源於滿足用戶需求

近日, 移動互聯網協力廠商資料採擷和整合行銷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發佈了《2016-2017中國線上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線上訂餐使用者規模達到2.6億人, 相比2015年使用者規模增長率為22.5%;2016年市場規模達到1662.4億元。

面對如此具有誘惑力的大蛋糕,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各大餐飲商企紛紛加入外賣的行列。 那麼, 為何黃記煌卻如此沉得住氣, 發展十幾年來, 竟是第一次做外賣?

根源還是黃耕對品質的高要求。 “我不想做失分的外賣, 堂食是什麼樣, 打包到家失分太厲害, 我不想做。 中餐講究色香味型氣。 我想黃記煌的外賣, 也能像個作品, 而不是看著燜得挺好, 打包回家一看像折籮(北京話,

將不同剩菜混在一起打包)。 ”黃記煌董事長黃耕如是說。

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消費者的飲食方式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叫個外賣”成為繼“在家做飯”和“到店堂食”之後, 國人就餐的“第三種常態”。 據美團點評資料顯示, 目前, 每10個中國人中有3個是外賣用戶。 “實際上在餐廳裡也有不少客人要求打包, 消費者有了需求, 我們自然要滿足, 但黃記煌提供的外賣絕對不是一個將就的盒飯, 一定是帶著鍋氣、帶著溫度的一道菜。 ”

品牌的生命力在於不斷的創新發展。 在產品線日漸成熟、出品更加穩定、培訓營運等各個環節更加完善之際, 黃記煌適時將外賣燜鍋推向市場, 並攜手在國內外賣領域擁有巨大流量的餓了麼,

正式開啟外賣市場。

耗時耗財潛心研製“一次性鍋”

“火鍋外賣確實是有市場, 但裡面也蘊含著大文章。 ”黃耕說, 比如如何保證外賣菜品的口味、品質?如何重新按照消費場景打造產品等等, 火鍋外賣並不是簡單的“互聯網+”火鍋, 而是重新定義消費體驗、去除仲介和高成本, 優化產品鏈, 給予消費者菜品、服務、口味、價格多方面的體驗。

為此, 黃記煌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時間來完善外賣的菜品、流程和包裝:不是黃記煌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外賣, 含水量大、縮水多的菜品被排除在外;外賣和堂食的燜制方式也要區別開, 外賣價位也要相比堂食有所調整;至於外賣包裝, 從特製的打包鍋, 到包裝紙盒、封條、餐具, 都經過專門設計。

就比如黃記煌外賣使用的是一次性鍋, 採用的是保溫保鮮度極好的鋁箔材質製成的同比大小的鍋型, 材質符合國家食品容器衛生標準, 還帶著鍋蓋, 外加加厚的保溫袋, 以保證送到家的燜鍋同在店內一樣, 具有同樣的溫度和鍋氣。 此外, 這口鍋也可以直接加熱, 零下20度到零上250度, 鍋的結構不會發生變化, 用烤箱、電陶爐、酒精爐、燃氣直接加熱都不會產生有害物質。

如今, 在黃耕看來, 餐飲外賣市場已然進入了存量階段, 提升用戶體驗才應成為各品牌發力重點。 而黃記煌要做的就是, 半個小時內能送到燙嘴的外賣, 而且還得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和健康!“我的希望是, 黃記煌的外賣是給你家飯桌添道主菜, 可能是燜條魚,

或者是燉個雞。 ”這是黃耕決定做外賣時的最初願景。

在餐飲O2O這襲熱潮中, 餐飲品牌選擇做外賣, 在某種程度上或是可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線上流量, 但是記者認為, 品質保證才是企業的生命線, 技術創新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基礎, 而用戶體驗最終決定了用戶的去留意願, 三者的結合方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所以, 正如黃耕所說, “黃記煌一開始不是不願做外賣, 而是萬事俱備才出手, 一要滿足用戶需求, 二也要讓他們吃得開心、放心, 為品牌添彩。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