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下第一奇塔

中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 就在大同市應縣“佛宮寺”內。

中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 就在大同市應縣“佛宮寺”內。

“佛宮寺”原是一座很具規模的寺廟, 現已塌陷損毀, 獨留這座原名叫“釋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佛宮寺”是遼代蕭太后之父, 蕭孝穆(陳六)為了替太后宣揚功德主持興建的。 已近千年, 這座佛塔至今安然無恙, 創中國建築史上抗震、避雷、防腐等多項奇跡。 木塔塔高67.31米, 直徑30米, 其中塔刹高約10米, 塔的平面呈八角形,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 上端立一製作精美的鐵刹, 與塔身型式協調, 使木塔更顯宏偉壯觀。 塔的每層簷下系有風鈴, 風吹鈴動, 響音悅耳。 整個塔身古樸中見典雅, 既粗獷又玲瓏。

它是歷史上最多創新的木塔, 抗震、避雷、防腐等多項奇跡都在此展現。

①、建築特色

它是歷史上最多創新的木塔, 立面重簷, 也就是塔的外形為五層六簷, 內夾有四級暗層, 謂之“明五暗四”, 整體應算是九層的塔。 各明層的外柱, 均築立在下層外柱的梁架上, 並且向塔心收縮進半柱徑大小, 使塔身外觀輪廓, 構成優美的曲線弧度。 塔身式樣繁複, 建築結構精巧, 設計嚴密, 使得整座塔的比例適度優美,

巍峨壯觀又不失端莊秀麗。 在整體建築結構方式上, 一改過去以“中心立柱”的方式, 而採用了“雙層環形空間”的構架。 這種方法延續至今, 被高層建築所採用。 內外兩槽立柱, 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 塔內外兩道八角形結構框架, 用大樑和斗拱互相拉結, 柱頭間有一些水準構件, 內外槽之間, 全部用縱橫交錯的主柱、木環、鬥扶、深架與斜撐相互搭連, 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

全塔沒有一釘一鉚, 結構上起圈梁作用, 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 各層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 每層外有二十四根, 內有八根木柱, 木柱之間使用了六十多種斜撐、梁、枋和短柱, 規格和手法變化多樣, 組成不同方向的“複梁式木架”, 使整個塔的構架聯結成一個整體,

既堅固, 又美觀。 木塔精巧的結構, 恰恰對木塔是最為致命的傷害。 木塔的雙層套筒狀設計, 內環有八根柱子, 外環卻有二十四根柱子, 每環都用木枋連接後, 就構成了兩道八角形木環。 巧妙的柱網佈局, 採取建築學上“側腳”和“生起”的技術, 降低塔的重心, 並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 增強了塔的穩定性。 如此一來, 內環的每根柱子都承受了外環三根柱子所帶來的壓力。 但由於這種設計, 重量全部落在塔一二層的內環木柱上了, 經時間的變遷, 造成了內環木柱及梁枋, 產生橫向和縱向的變形, 以至於損壞。

它是運用最多斗拱的木塔, 集各種斗拱式樣於一體, 由底層至頂層, 用了複雜而精細的54種斗拱, 顯示了斗拱在樓閣建築中的重要性,

以及靈活應用性, 每座斗拱都呈固定的組合形式, 結成一個整體, 每層都築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在單一建築上, 使用如此多種類的斗拱, 在建築史上是罕見的。

第二層的塑像: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依次排列, 姿態生動, 面貌莊嚴。

②、文物瑰寶

第一層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內外柱間,是朝拜禮佛的通廊,中心佛堂上,有一座極為高大的釋迦牟尼佛金色塑像,其頂部裝飾有精美的藻井,有天高莫測之感。門額及門廊兩側牆繪有華麗的壁畫。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色彩豔麗,型態莊嚴。底層壁上滿布飛天畫像,神采奕奕、活潑豐滿,反映了遼代高水準的藝術成就。

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淩空,使塔內外景色連通,中設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依次排列,姿態生動,面貌莊嚴。

第三層塑四方佛,佛面向東南西北各方。第五層中央塑釋迦牟尼佛坐像、八方分坐八大菩薩。塔內明層都有塑像,是遼代雕塑的佳品,佛像的神態慈祥莊嚴。

室內空間設計匠心獨具,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感來佈置塑像,藉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殊勝感受,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完美的結合。

與木塔齊名的是,在1974年維修木塔八年期間,在塔內主佛胸膛內發現了一批含經刻、寫經、木版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的遼代文物。尤以遼刻彩印,為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古物。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甚至長達30多米,實屬罕見。

③、木塔之謎

應縣木塔是人類木構建築史上的奇跡,它的抗震、避雷、防災、防火能力,長期以來是一個不解之謎,至今未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的塔大都為木塔。中國第一座塔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木塔,這座九層宏大建築建成幾十年後即被焚毀,獨留千古遺憾。

洛陽永寧寺塔,高四十九丈,有中國古代摩天樓之稱,該塔僅存十五年,便被雷電殛中,毀於火災,令世人惋歎。還有許多古塔,終因經不起自然災害的打擊而慘遭滅頂之災。

④、不腐之謎

據說,古代應縣的土地上覆蓋大量林木,為造塔提供了良好條件,所用木材主要為華北落葉松以及槐樹、榆樹,光建木塔就用了七千餘立方米木料,約2600多噸重,整個塔身自重達5700多噸。由於當地地理位置乾旱少雨的緣故,風沙對木料的變質,不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這可能是木塔曆千年而不腐的最主要原因。

採用多層框架,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梁,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⑤、堅固之謎

在一九二六年的軍閥混戰中,此塔遭受到二百多發炮彈的轟擊,只毀壞一些斗拱和簷柱,塔身堅不可摧。木塔的最下層為高4.4米的磚石基座,分為兩層。其體形巨大堅實,承載著全塔重量的作用。據近年的勘測,木塔的沉降率均勻,未見發生傾斜和折沉,足見塔基工程和施工品質之高超。因此它能抵禦強烈的地震和戰火的摧殘,千年來仍傲視蒼穹,堅如磐石。但木塔為何會自動滅火,至今原因不明,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一直是全球考古學家、建築學家關注的焦點。

⑥、抗震之謎

根據史料記載:元順帝時,當地曾發生過六點五級大地震,餘震連連,塔旁房舍全倒塌損壞,而木塔巍然聳立。

明王朝時,該縣發生九級強震,頃刻間數千人亡,房倒屋坍,景象一片廢墟,而木塔幸逃劫難,依然完好無損。

據分析,應縣木塔抗震力強的原因首先是採用多層框架,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梁,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其次是每組斗拱,扮演著彈性節點的作用,當受到外力後,能減輕衝擊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整體構架中所有節點是以卯榫結合,固具有一定的柔軟性。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變形,又有恢復原狀的能力。

綜觀種種抗震原因,是因為該塔從地基處理至塔身結構皆具防震、抗震功能,因此木塔才能屹立千年。

⑦、防雷之謎

縱觀古塔建築,當時大多數高層建築常因雷擊而毀壞。如西元833年,北京“法源寺”五層木塔因雷擊起火。開封“佑國寺”鐵塔,原是木結構塔,西元1104年也因雷擊而焚毀,如今的塔是重建的。

原來在木塔塔頂立一鐵刹,為鐵杵製成,由迎蓮覆缽、相輪火焰、仰目寶瓶及寶珠組合製成,中間有一根鐵軸,插入梁架之內,周圍的八條鐵鍊,構成避雷設施,幫助木塔免遭劫難。

山西應縣木塔有五十三面珍貴牌匾、六幅楹聯和一些碑刻現存塔上和大寺門牌樓。

⑨、匾楹聯碑刻藝術

有五十三面珍貴牌匾、六幅楹聯和一些碑刻現存塔上和大寺門牌樓。歷史上帝王將相、翰墨幽香的騷人墨客、學者、佛門弟子們,以牌匾楹聯碑刻的藝術形式,對木塔的讚頌,把古塔襯托輝映得更加輝煌絢麗。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率軍北伐,路過此塔時,駐宿應州,登城遊賞,親題“峻極神工”的橫匾。木塔的確堪稱此譽,充分表現了三晉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上木塔來宴請有功的將官時,題下“天下奇觀”一詞。

木塔濃厚的文化背景,將唐末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乃至今,千年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社會、民俗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山西應縣木塔,真是天下第一塔。

⑩、建築奇跡“天下第一塔”

木塔的設計,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運用傳統建築技巧,嚴謹的設計,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功能、技術和造型藝術取得完美統一。

木塔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匠師們在結構組成、力學平衡等方面創造的偉大成就。顯示了古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藝和輝煌成就。

面貌莊嚴。

②、文物瑰寶

第一層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內外柱間,是朝拜禮佛的通廊,中心佛堂上,有一座極為高大的釋迦牟尼佛金色塑像,其頂部裝飾有精美的藻井,有天高莫測之感。門額及門廊兩側牆繪有華麗的壁畫。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色彩豔麗,型態莊嚴。底層壁上滿布飛天畫像,神采奕奕、活潑豐滿,反映了遼代高水準的藝術成就。

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淩空,使塔內外景色連通,中設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依次排列,姿態生動,面貌莊嚴。

第三層塑四方佛,佛面向東南西北各方。第五層中央塑釋迦牟尼佛坐像、八方分坐八大菩薩。塔內明層都有塑像,是遼代雕塑的佳品,佛像的神態慈祥莊嚴。

室內空間設計匠心獨具,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感來佈置塑像,藉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殊勝感受,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完美的結合。

與木塔齊名的是,在1974年維修木塔八年期間,在塔內主佛胸膛內發現了一批含經刻、寫經、木版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的遼代文物。尤以遼刻彩印,為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古物。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甚至長達30多米,實屬罕見。

③、木塔之謎

應縣木塔是人類木構建築史上的奇跡,它的抗震、避雷、防災、防火能力,長期以來是一個不解之謎,至今未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塔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的塔大都為木塔。中國第一座塔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木塔,這座九層宏大建築建成幾十年後即被焚毀,獨留千古遺憾。

洛陽永寧寺塔,高四十九丈,有中國古代摩天樓之稱,該塔僅存十五年,便被雷電殛中,毀於火災,令世人惋歎。還有許多古塔,終因經不起自然災害的打擊而慘遭滅頂之災。

④、不腐之謎

據說,古代應縣的土地上覆蓋大量林木,為造塔提供了良好條件,所用木材主要為華北落葉松以及槐樹、榆樹,光建木塔就用了七千餘立方米木料,約2600多噸重,整個塔身自重達5700多噸。由於當地地理位置乾旱少雨的緣故,風沙對木料的變質,不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這可能是木塔曆千年而不腐的最主要原因。

採用多層框架,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梁,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⑤、堅固之謎

在一九二六年的軍閥混戰中,此塔遭受到二百多發炮彈的轟擊,只毀壞一些斗拱和簷柱,塔身堅不可摧。木塔的最下層為高4.4米的磚石基座,分為兩層。其體形巨大堅實,承載著全塔重量的作用。據近年的勘測,木塔的沉降率均勻,未見發生傾斜和折沉,足見塔基工程和施工品質之高超。因此它能抵禦強烈的地震和戰火的摧殘,千年來仍傲視蒼穹,堅如磐石。但木塔為何會自動滅火,至今原因不明,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一直是全球考古學家、建築學家關注的焦點。

⑥、抗震之謎

根據史料記載:元順帝時,當地曾發生過六點五級大地震,餘震連連,塔旁房舍全倒塌損壞,而木塔巍然聳立。

明王朝時,該縣發生九級強震,頃刻間數千人亡,房倒屋坍,景象一片廢墟,而木塔幸逃劫難,依然完好無損。

據分析,應縣木塔抗震力強的原因首先是採用多層框架,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梁,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

其次是每組斗拱,扮演著彈性節點的作用,當受到外力後,能減輕衝擊力,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整體構架中所有節點是以卯榫結合,固具有一定的柔軟性。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變形,又有恢復原狀的能力。

綜觀種種抗震原因,是因為該塔從地基處理至塔身結構皆具防震、抗震功能,因此木塔才能屹立千年。

⑦、防雷之謎

縱觀古塔建築,當時大多數高層建築常因雷擊而毀壞。如西元833年,北京“法源寺”五層木塔因雷擊起火。開封“佑國寺”鐵塔,原是木結構塔,西元1104年也因雷擊而焚毀,如今的塔是重建的。

原來在木塔塔頂立一鐵刹,為鐵杵製成,由迎蓮覆缽、相輪火焰、仰目寶瓶及寶珠組合製成,中間有一根鐵軸,插入梁架之內,周圍的八條鐵鍊,構成避雷設施,幫助木塔免遭劫難。

山西應縣木塔有五十三面珍貴牌匾、六幅楹聯和一些碑刻現存塔上和大寺門牌樓。

⑨、匾楹聯碑刻藝術

有五十三面珍貴牌匾、六幅楹聯和一些碑刻現存塔上和大寺門牌樓。歷史上帝王將相、翰墨幽香的騷人墨客、學者、佛門弟子們,以牌匾楹聯碑刻的藝術形式,對木塔的讚頌,把古塔襯托輝映得更加輝煌絢麗。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率軍北伐,路過此塔時,駐宿應州,登城遊賞,親題“峻極神工”的橫匾。木塔的確堪稱此譽,充分表現了三晉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登上木塔來宴請有功的將官時,題下“天下奇觀”一詞。

木塔濃厚的文化背景,將唐末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乃至今,千年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社會、民俗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山西應縣木塔,真是天下第一塔。

⑩、建築奇跡“天下第一塔”

木塔的設計,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運用傳統建築技巧,嚴謹的設計,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功能、技術和造型藝術取得完美統一。

木塔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匠師們在結構組成、力學平衡等方面創造的偉大成就。顯示了古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藝和輝煌成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