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加大, 分值提高, 位置提前, 對考生的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要掌握好高考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 下面是學研教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一、理解句子的含義談談自己讀句子的體會——字面+中心+生活所謂“字面+中心+生活實際”指的是, 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解釋句中的關鍵字語, 連詞成句;聯繫文章前後的內容來解釋句子, 聯繫文章中心來理解句意, 最後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 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 或者說明一個道理, 希望與我們達到共鳴, 我們要聯繫自己的生活, 來談體會。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寫人是為了表達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 自己讀文章的時候用幾個詞語通俗的表達一下, 提醒自己這幾點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能忘記寫。

2、寫景的文章多半是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祖國, 對家鄉……的愛或者懷念。

3、寫事情的文章, 主要表達的目的是情理, 自己讀時要多想幾點, 儘量考慮周全, 從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 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問題。

4、詩歌閱讀多半抒情, 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誰抒情, 根據不同的物件抒發什麼樣的情感, 表達要清楚。

5、說明的閱讀多半是提醒我們該怎麼做, 日後要注意什麼, 要考慮多一些。

6、寓言、童話多半是說明一個道理, 一定藏在文中, 自己要好好領悟。

三、回答問答題的方法

1、回答“為什麼”的題型:

寫清楚因為……所以……, 這是答題的習慣。 因為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文章內容, 二是文章中心, 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慮兩點以上,

或者記住文中有幾個人物就從每個人物身上找要點。

2、回答“從哪裡看出來……”的題型:

首先找到問答中的關鍵字語, 要就是“抓手”, 然後在文中中間勾畫出來, 再在這個關鍵字語的前後找語句回答, 跟著記住一定要先把語句抄下來, 最後寫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內容)的方法

1、組合法:將每一段(層)的意思疊加起來, 就是這一段的意思。 用誰幹什麼的語句來表達。

2、摘抄法:找到這一段的中心句, 一般是總起句或者總結句來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幫助你進行概括段意, 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詞和文章的中心詞掛鉤, 用拓展法來概括即可。

五、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瞻前顧後

所謂“瞻前顧後”具體是指聯繫文章前後文的句子明確詞義,

在具體語境中揣摩詞義的變化, 用自己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解釋詞語的方法有很多, 找近、反義詞;抓住關鍵字解釋等, 在基礎部分複習時大家一定會注意的。

高考語文小說閱讀環境類題型

小說中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指自然界的景物, 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環境描寫又稱為景物描寫。

社會環境:狹義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徵的建築、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廣義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的總和。

從歷年高考題來看, 重點考查自然環境描寫。

具體考查內容有:1.環境描寫的作用(意圖)。 2.環境描寫的特點。

3.環境描寫的手法。 4.環境描寫的寓意。 5.環境描寫的賞析。 通常以下列兩種方式出現, 一是描寫手法和作用相結合, 二是描寫的環境特點和作用相結合。 重點是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環境描寫作用(意圖)題

環境描寫的作用, 總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環境本身: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②暗示社會環境;③營造氛圍, 渲染氣氛, 奠定基調。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現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運。

3.情節方面:①暗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②為後面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或製造懸念;③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

4.主題方面:①表達、寄託、暗示、揭示主題;②豐富、深化主旨。

答題常用術語:

1.社會環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3)揭示社會關係;(4)交待人物身份, 表現(影響、決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會本質,提示主題。

2.自然環境的作用:(1)突出季節特徵;(2)表現地域風光;(3)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4)渲染、營造、烘托氛圍或氣氛;(5)增加或緩和緊張的氛圍;(6)奠定感情基調;(7)反映、暗示社會環境;(8)換轉或展開情節,推動情節發展;(9)為情節發展作鋪墊;(10)前後多次描寫,成為行文線索;(11)為下文刻畫人物作鋪墊;(12)烘托、映襯人物形象;(13)表現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轉變;(15)象徵、暗示人物命運;(16)揭示人物命運的必然性;(17)表達、寄託、象徵、暗示、揭示主題;(18)豐富、深化主旨;(19)設置懸念,產生波瀾,激發閱讀興趣。

高考語文閱讀題評析

就今年名著閱讀試題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所占的比重較大,是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第24題採用選擇題的形式,分值為3分;第25題採用主觀題(微寫作)的形式,分值為10分。總分值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顯然,這樣的比重會對教學實踐中經典閱讀的開展產生較大的推動力。

其二,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體現了選擇性和開放性。今年《考試說明》所明確的考查的範圍為《紅樓夢》《紅岩》《呐喊》《邊城》《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就實際情況來看,要求學生讀完所有的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今年的名著閱讀題考慮到了教學實際,比如第25題不僅有三道題可以選擇,更重要的是這幾道題涵蓋了6本書,為沒有全部讀完這6本書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其三,考查體現出層次性。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名著內容之後能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礎上還宣導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整體把握、理解、感悟、個性化體驗和思考就體現了考查層次的豐富。比如微寫作第③題,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點很巧妙。這道題需要學生對所選人物的經歷、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對雕像的設計上則完全可以有個性化的思考,為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

其四,強調名著閱讀與“讀”“寫”的結合。比如第24題和第25題的第①小題與散文閱讀結合,即將名著閱讀與散文閱讀勾連起來;而第25題為微寫作題,即將名著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這樣的結合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於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五,立足於引導教學實踐中名著閱讀健康、有效的開展。今年的名著題宣導學生真讀名著、讀整本的名著、有體驗和思考地讀名著,而不是死記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細節,或者唯讀一些縮寫本或名著梗概之類。從試題呈現來看,第24題立足於“環境”,第25題第①題立足於“情節”,第25題的②③題都立足於“人物”;很顯然,環境、情節、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關鍵的是,試題對這三個要素的考查沒有要求死記硬背若干細節,而是著眼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整體瞭解,進而考查學生在整體瞭解基礎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題的立意在於引導學生真正閱讀和享受名著,在於宣導將經典名著變成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不是把經典名著瑣碎化、功利化、試題化,防止將經典名著變成新的應試負擔。

表現(影響、決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會本質,提示主題。

2.自然環境的作用:(1)突出季節特徵;(2)表現地域風光;(3)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4)渲染、營造、烘托氛圍或氣氛;(5)增加或緩和緊張的氛圍;(6)奠定感情基調;(7)反映、暗示社會環境;(8)換轉或展開情節,推動情節發展;(9)為情節發展作鋪墊;(10)前後多次描寫,成為行文線索;(11)為下文刻畫人物作鋪墊;(12)烘托、映襯人物形象;(13)表現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轉變;(15)象徵、暗示人物命運;(16)揭示人物命運的必然性;(17)表達、寄託、象徵、暗示、揭示主題;(18)豐富、深化主旨;(19)設置懸念,產生波瀾,激發閱讀興趣。

高考語文閱讀題評析

就今年名著閱讀試題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所占的比重較大,是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第24題採用選擇題的形式,分值為3分;第25題採用主觀題(微寫作)的形式,分值為10分。總分值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顯然,這樣的比重會對教學實踐中經典閱讀的開展產生較大的推動力。

其二,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體現了選擇性和開放性。今年《考試說明》所明確的考查的範圍為《紅樓夢》《紅岩》《呐喊》《邊城》《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就實際情況來看,要求學生讀完所有的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今年的名著閱讀題考慮到了教學實際,比如第25題不僅有三道題可以選擇,更重要的是這幾道題涵蓋了6本書,為沒有全部讀完這6本書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其三,考查體現出層次性。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名著內容之後能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礎上還宣導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整體把握、理解、感悟、個性化體驗和思考就體現了考查層次的豐富。比如微寫作第③題,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點很巧妙。這道題需要學生對所選人物的經歷、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對雕像的設計上則完全可以有個性化的思考,為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

其四,強調名著閱讀與“讀”“寫”的結合。比如第24題和第25題的第①小題與散文閱讀結合,即將名著閱讀與散文閱讀勾連起來;而第25題為微寫作題,即將名著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這樣的結合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於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五,立足於引導教學實踐中名著閱讀健康、有效的開展。今年的名著題宣導學生真讀名著、讀整本的名著、有體驗和思考地讀名著,而不是死記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細節,或者唯讀一些縮寫本或名著梗概之類。從試題呈現來看,第24題立足於“環境”,第25題第①題立足於“情節”,第25題的②③題都立足於“人物”;很顯然,環境、情節、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關鍵的是,試題對這三個要素的考查沒有要求死記硬背若干細節,而是著眼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整體瞭解,進而考查學生在整體瞭解基礎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題的立意在於引導學生真正閱讀和享受名著,在於宣導將經典名著變成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不是把經典名著瑣碎化、功利化、試題化,防止將經典名著變成新的應試負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