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輿情課:展現闢謠自信的最好方式是向媒體開放

最近熱播的年度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中一個細節很值得官員仔細琢磨, 地方強拆引發群體性事件, 人人手中有手機, 人人有自媒體, 衝突場景瞬間全媒體直播, 傳播全世界, 地方官員甚至還沒有遠在千里之外的人知道得多, “死了多少人”“員警動手”的謠言甚至已傳到國外。 面對這起群體性事件引發的爆炸式輿情, 當地應對還算不錯, 向媒體開放, 及時發佈權威資訊, 借主流媒體發聲。 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能創造收視記錄, 引發熱議, 正在于與現實時事無縫的貼近, 看得仿佛不是電視劇, 而是現實的直播。

官員真應多看看這部劇, 既能從反腐中受到警示, 也能提升自己的媒介情商。

電視劇中的輿情, 地方政府應該不陌生, 很現實。 面對洶湧而來的追問和批評, 鋪天蓋地的謠言, 地方官員常會陷入恐慌, 發佈一紙缺乏說服力的簡單通報後, 然後本能地去捂, 去防媒體, 可怎麼能捂得住和防得住呢?結果就是越捂越大。 有些地方官員常常很鬱悶, 明明就是謠言, 無論怎麼說, 那些不明真相的網友就是不信, 仍不斷製造出新的謠言, 而民眾激憤的情緒往往就是這些謠言刺激的, 總不能任由這些謠言發酵吧。

記得天津港爆炸事故之後, 也是謠言滿天飛, 地方疲于應對, 李克強總理當時說過一句話:權威發佈一旦跟不上, 謠言就會滿天飛。

――確實如此, 這是被無數事件反復證明的規律, 千萬不可逆規律而行。 不過也常有官員挺委屈地說, 官方很快就作了權威發佈, 線民還是不信, 怎麼辦?一要反思有些地方為何失去公信力, 怎麼說別人都不信;二要反思, 權威發佈怎麼發佈, 不能總是自說自話, 而要以讓公眾信服的途徑和方式去發佈。 不能通過自己的官方管道發個聲明, 就自以為是地覺得“我已經權威發佈了, 你就得信”, 還要善用主流媒體, 在向媒體開放的姿態中表現自身的闢謠自信。

不要把前來報導的媒體記者當成過來“給官方添麻煩的”, 媒體其實是陷入“怎麼說網友都不信”困境中的地方政府擺脫公信困境應借助的協力廠商, 自己說了別人不信,

那就借助媒體發聲, 將事實和真相告知公眾, 讓媒體扮演“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角色。 向媒體開放, 也許媒體報導的仍是官方公佈的事實, 但這種開放能表現一種闢謠自信。 也許害怕網友的非理性和自媒體的道聼塗説, 但總體來看, 媒體報導有著嚴格的把關, 他們會對自己的報導負責, 對事實和真相負責。

上海官方的媒介素養就比較高, 知道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闢謠自信, 記得外灘踩踏事件發生之後, 網上也有不少傳言和質疑, 甚至有一些謠言。 上海市政府就表現得很開放, 坦誠面對媒體。 人民日報後來的一篇《人民日報五問上海調查組:外灘之殤誰之過》並沒有給政府“添亂”, 也沒有導致傳言和質問的升級,

而是讓人看到了上海官方處理問題的坦誠、陽光和自信。 闢謠, 不僅是自己信, 關鍵是要讓別人信――這時就要考慮如何通過“向媒體開放”展現自信的姿態去提升公信, 取信於民。

聽一位高級官員用過一個比喻, 說一個事件引發洶湧輿情後, 官方是踩刹車的, 而媒體是踩油門的。 他想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官方與媒體一定要配合, 如果沒有踩刹車, 輿情就可能非理性發酵從而失控, 可如果只踩刹車, 而沒有踩油門的, 就會陷入鎖死的困境, 沒法兒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走, 這時候就需要刹車和油門的精妙配合, 車才能穩穩地向前走, 而不至於失控。 這個隱喻用到闢謠中, 也很貼切, 有闢謠的自信, 就應該借助媒體報導的事實去闢謠,

推動輿情困境的解鎖。

責編:薑繼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