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擊“伊斯蘭國”,美國為何縮手縮腳

2013年1月, B-52轟炸機準備起飛。 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據媒體報導, 美軍駐守在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的第23轟炸中隊及所屬B-52轟炸機將部署到中東,

以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 這是邁諾特空軍基地的B-52轟炸機12年來首度進入中東。 此次部署, 是為了接替2016年4月駐守中東的美國空軍巴克斯得空軍基地的戰機和人員。

自2014年8 月美國總統正式授權美軍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武裝力量實施定點空襲以來, 整體效果並不樂觀, “伊斯蘭國”武裝力量數量並未大量減少, 且全球範圍內由“伊斯蘭國”發動的恐怖襲擊事件此起彼伏。 美軍兵力沒少投入, 但伊斯蘭國勢力卻日益壯大, 這種局面凸顯了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已經陷入選擇困境。

應該說, 面臨這樣的選擇困境, 並非美軍在作戰能力上存在短板, 而是美國對反恐戰略的政治理解、對反恐手段的把握以及對地區平衡的戰略考量存在問題。

“伊斯蘭國”的崛起, 是當前國際政治領域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 也是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面臨的重大威脅。 在“伊斯蘭國”問題上, 美國的政策和立場經歷了明顯的變化。 其過去曖昧和模糊的立場, 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極端勢力的崛起。 如今, 作為西方陣營的領袖, 美國在實施反恐行動的時候, 給人以縮手縮腳的感覺。 顯然, 政治上的考量已經成為美國反恐戰略選擇的關鍵因素。

第一, 美國固執地認為, 推翻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才是美國當前中東戰略的重點, 凡是對阿薩德政權構成挑戰和威脅的, 美國必然不會主動遏制甚至消滅它, 這使得美國在對付“伊斯蘭國”問題上總顯得三心二意。

但是, 巴黎恐怖襲擊加上隨後發生在本土的恐怖襲擊事件迫使美國不得不拿出強硬手段。

第二, 不能讓什葉派力量坐大。 美國在中東既要反對“伊斯蘭國”, 同時又要防止以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擴大勢力範圍, 另外也在對阿薩德政權、黎巴嫩真主党、葉門胡塞武裝等展開多重遏制。 換句話說, 影響美國反恐戰略的選擇因素更為複雜了。

第三, 要防止極端恐怖勢力蔓延。 中東地區歷來是伊斯蘭極端思想和勢力滋生蔓延的重災區, 美國用了10多年時間才將“基地”組織的威脅降到最低, 但殘餘的極端分子如今都歸攏到“伊斯蘭國”旗下, 恐怖襲擊從中東蔓延至歐洲、北美甚至南太平洋地區。 國際社會包括美國的一些盟友也都將當前的動盪局勢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美國的中東政策。

正因如此, 美國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十分謹慎, 以防止破壞國家整體戰略目標。

過去, 強大的軍事力量曾幫助美國實現了很多戰略目標。 因此, 美國政府沉迷于以武力為後盾推行外交政策、實現戰略目標, 特別是在敘利亞問題上, 得到美國和西方支持的反對派武裝曾一度使巴沙爾政權搖搖欲墜。

但是, 持續的戰亂也讓“伊斯蘭國”極端勢力迅速坐大, 成為該地區聞之色變的恐怖力量。 同時, 綿延不斷的戰火不僅讓當地民眾深受其害, 還引發連鎖反應, 惡化了地區安全形勢, 特別是導致大批民眾流離失所, 不斷湧入歐洲。

歷史經驗證明, 為維持邊遠地區所謂的“和平有序”而進行的長期武裝衝突以及高額軍費開支,

很可能成為拖垮強國的關鍵因素。 因此, 美國不願再次大規模軍事介入中東地區局勢, 特別是在已經下定決心從阿富汗、伊拉克抽身的情況下, 輕率地動用武力特別是地面部隊參與對“伊斯蘭國”的打擊行動, 這無疑具有極高的風險。 所以, 相比較而言, 通過扶持反對派力量進行代理人戰爭, 在美國看來, 或許是更合時宜的選擇。

造成美國反恐戰略選擇困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是其對全球戰略佈局和軍事戰略重點方向的考慮。

特朗普政府認為, 亞太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仍將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佈局和軍事部署方向的重心。 因此, 能否成功遏制中國關係到中美力量平衡, 關係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力和話語權。

美國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長期戰略對手,因此對在中東地區發動戰事非常慎重,這也是美國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左右為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編:黃易清

關係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力和話語權。

美國把中國作為最重要的長期戰略對手,因此對在中東地區發動戰事非常慎重,這也是美國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左右為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