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運營商的業務有一天只會剩下賣流量嗎?

日前, 微信在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公佈一組資料, 截止到今年 9 月, 平均每天有 9.02 億用戶登錄微信, 比去年同一時期增長 17%, 這個數字已超過中國 14 億總人口的 64%。

​微信增長最快的是語音通話。 這是指“音視頻通話”, 不是直接發送語音留言。 微信表示每天成功通話次數達到 2.05 億次, 較2016年同期增長 了106%。 平均到每個用戶每月會通話 19 次、每月時長約139 分鐘。

用運營商電話號碼來交流的行為, 好像已經漸漸變成為少數了, 直接撥對方的微信語音更方便也更省錢。 這意味著繼短信之後, 電話通訊這個過去運營商的主要業務快要被微信取代了。 微信語音的使用量今年翻了一倍多, 而與此同時的手機通話時長卻在下滑, 從目前單月通話時長來看, 微信已經超過手機的 56%。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發短信, 工信部的資料顯示, 今年平均每月手機短信的發送量是 550 億條左右, 而微信消息的發送量是它的 200 倍, 驚人吧!。 運營商的550億條短信, 當中很大一部分是驗證碼、通知、廣告等行銷資訊。 我們幾乎可以說, 除了面對面以外, 當今的人際溝通及互動幾乎被微信取代了。

對電信運營商來說, 在B2C的業務領域, 現在剩下的主力只有流量生意了。

以中國移動 2017 上半年財報為例, 半年內無線上網的收入達到人民幣 1877 億元, 占通信服務收入比超過 50%, 成為中國移動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運營商的生意看起來似乎已經和服務無關, 而是變成為替OTT業者(例如微信、QQ、Skype、愛奇藝、酷狗音樂等等)提供流量的管道。 而隨著廣大線民對於互聯網各種應用的高度依賴, 互聯網公司在流量價格的話語權也日漸增加, 可以預期未來流量會越來越便宜。

運營商如何自救?發展自己的音樂、視頻、社交業務?這種策略在幾年前已經證明行不通的, 尤其是運營商骨子裡流淌著公務員心態的血液, 這個根深蒂固的DNA很難讓其有足夠的靈活度與創意和民間企業競爭。 而且, 運營商還背著國家政策發展的使命,

也不允許他們像騰訊、阿裡那樣”唯利是圖”。

​也許, 運營商最後的出路就是扮演網路基礎建設、維護與研發的工作, 就像水、電、天然氣等公司那樣, 成為百姓日常基本生活功能的供應者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