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上博物館之國家博物館佛像館中的木雕佛像高雅和飄逸

宋代以後, 木雕佛教造像流行, 注重形象塑造, 工藝精巧。 特別是宋代木雕菩薩像突破了典籍儀軌的限制, 追求美而不嬌、端莊含蓄、樸素無華的自然之美, 呈現出高雅和飄逸的藝術風格。

彩繪貼金木雕觀音菩薩頭像(宋960—1279年)

菩薩頭戴花蔓冠, 冠表面貼金, 雕刻精美, 正面中間置阿彌陀佛。 面相方圓豐滿, 長眉細眼, 雙目嵌寶珠。

南北朝時期, 觀音信仰流行, 但當時觀音菩薩的冠上沒有化佛。 隋代以後, 頭冠上帶有化佛的觀音菩薩像出現, 成為此後觀音菩薩的 重要特徵。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 宋(960-1279年)

菩薩頭戴高花冠, 面目清秀, 神態安詳, 雙目下視, 似以無限悲憫的神情關注著人間。 身披帔帛, 帛帶繞臂飄逸身邊。 胸飾瓔珞, 下著長裙,

長裙色彩鮮豔, 覆座垂地。 裙腰結帶, 腰帶飾寶珠花飾。 菩薩右手持蓮花, 左腿下垂, 足踏山石, 極富生活情趣。 她不再是高居神壇的神, 而是可親近、可交流的一位心靈使者, 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彩繪漆金木雕菩薩坐像, 明 1368—1644年

菩薩雙眉細長, 目視下方, 鼻樑高挺,

櫻桃小口, 表情祥和。 頭戴花鬘冠, 雙肩搭有一條帔帛, 右側帔帛沿肩下垂, 左側帔帛則纏繞於臂上。 另一條帔帛自右腋向上斜搭至左肩, 在左肩下打結。 右臂搭於右膝上, 左手支撐在身體的左後方, 一腿支起, 另一腿下垂, 呈遊戲坐姿, 這是水月觀音像的典型坐姿。 水月觀音像源于唐代周昉所創作的水月觀音像, 通常觀音菩薩坐水中石上, 左腿垂下或盤起, 右腿支地, 左手於身側扶地, 右手搭在右膝上。

彩繪木雕菩薩坐像, 宋金(960—1234年)

菩薩頭戴化佛寶冠, 雲髻高聳, 發披兩肩。 面龐略方, 彎眉秀眼, 目光略向上仰望。 上身袒露, 頸佩項圈, 斜貫帔帛, 腰系長裙。

木雕天人像,明清1368—1911年

天人周身塗金,佩戴瓔珞,下身著裙,裙擺與帔帛向上飄揚。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珍品—國博觀明清傢俱》

《愛上博物館之原來御用瓷器都是雙黃蛋—故宮成化禦窯瓷器對比展》

《愛上博物館之企盼天上掉下件汝窯餡餅 破的也行—觀故宮汝窯展》

木雕天人像,明清1368—1911年

天人周身塗金,佩戴瓔珞,下身著裙,裙擺與帔帛向上飄揚。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珍品—國博觀明清傢俱》

《愛上博物館之原來御用瓷器都是雙黃蛋—故宮成化禦窯瓷器對比展》

《愛上博物館之企盼天上掉下件汝窯餡餅 破的也行—觀故宮汝窯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