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的節骨點上,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大部分人在學校的時候, 差別並不大, 為什麼離校十幾年後, 就天壤之別了呢?除了家庭因素+社會關係以外,

還有什麼重大變數?

一、98級的211畢業生, 如今"淪為"為家庭主婦。

這個學生是98年入學的211高校學生, 因為99年才大學擴招, 98年入學的學生, 智商角度仍是同齡人中的精英。

畢業的時候, 早就不包分配了, 大家都是自謀職業。 她不知道是戀家還是什麼原因回到家鄉, 在縣城找了份文員兼出納的工作。 從起點來看, 很正常。 包括現在的文史經管類專業大學生, 畢業後的第一份自謀職業, 基本脫不了這個崗位框架。

混了貌似3年, 到了婚嫁年齡, 縣城擇偶範圍狹小就去了省城, 開始了各種漂。

省城換過幾份工作, 待遇估計也不會多好。 至於期間她是否考過研、考過公、考過教師, 但結果不理想。

幾年後結了婚, 婚後就專職做了太太,

專業估計是全丟了。 據另外一個女同學回憶, 每次去她家, 她都是在家看電視, 做家務, 當然那時孩子小, 估計也是沒辦法。 後來孩子進幼稚園了, 她依然是除了接送外, 無所事事, 挺享受這種生活的。 就這樣, 時間一天一天不知不覺地溜走了。

等到有一天, 老公突然對她說, 孩子讀小學了, 你該找份工作了, 現在的物價、學費、房貸, 都需要錢。 也許是在家呆習慣了, 她很不情願再入職場, 而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擔家庭責任。 就這樣一直冷戰。

據說, 她其實也私下應聘過幾個職位, 但都沒有成功, 原因:

1、年齡與職稱(或資歷)不匹配。 該同學現在將近40歲, 在公司, 40歲基本是中層或高層管理人員, 而她一無職稱, 二是職業經歷簡單, 沒有從事過管理層職位;若從最底層開始,

年齡又明顯超越了對方的心理界限。

2、與新生代相比, 學歷不佔優勢。 現在的省會一級就業市場, 稍微高端一些的職位, 研究生是標配, 而她依舊是那個本科學歷。

3、專業知識老化, 對新的知識體系, 缺乏持續的跟蹤。

就這樣, 一直到現在, 就在家做飯整理家務了, 全家日子也緊巴巴的。 我知道這些資訊後, 內心真的很難受:15年時間, 你到底是怎麼規劃的?通過分析, 這個同學的病根在於:

1、沒有趁年輕提升學歷2002年大學畢業後, 若工作不順利, 迅速在三年或五年之內考取研究生, 30歲之前還有翻身的機會。 當初能考211的, 智商不會低, 考研應該也是最佳出路了。

2、沒有及時改變職業(專業)

這個同學雖然是211畢業,

但專業是那種假大空的管理類專業。 學得好不如幹的好, 她當時若能及時轉向, 向相近的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轉移, 還是有出路的, 但她選擇了安逸。

3、沒有及時提升職稱

考證, 這個大家都知道重要性, 就不說了。

4、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或者說, 該努力的時候享樂了。 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孩子(此處無歧視), 脫離了農村以後, 相當一部分會有可以鬆口氣的思想, 殊不知, 城市的競爭, 遠比農村殘酷和複雜。 這位女同學, 在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 完全可以考證考學歷, 趁機提升自己, 為自己的將來準備砝碼。 而她呢, 卻是在家看電視, 這個就只能怪自己了。

二、一個90年代末畢業于一家重點大學工科專業, 目前在蘇南打工。 這個人生更令人唏噓。

他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 畢業去了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 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

2000年左右, 正是國企改革的浪潮期。 他在的企業被賣掉了, 富餘人員都下崗了, 他屬於技術人員, 可以留用。 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很明顯, 他現在很不如意。 後來工廠倒閉了, 他就到了一個私企打工, 傳統的機械行業, 待遇可想而知。

現在想想, 2002年的時候, 他26歲, 當時的出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第一條路:考研。 當時確實比較難考, 但高考那麼難都成功了, 考研就真的沒一點信心麼?其實他是怕吃苦, 高考那次壓力太大了, 誰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 畢竟當時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若當時3年內考研成功, 畢業時雖然32歲了, 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這更可笑了(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現在幹部身份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三條路,考公。當時的競爭不算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了。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000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了這個坎就一勞永逸了。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了;你要是選擇A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家見仁見智。

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為4類(說的是普遍性,不排除個案的特殊性):

1、從小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長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中,很難快速地拉近與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但是這類學生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踏實肯幹,領導佈置的任務無條件服從。

2、幹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學生,一般口才都不錯,溝通能力強,做事穩當,就是常說的情商高。但有時候過於圓滑,反而討人厭。

3、企業主(或經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環境,善於與人溝通,甚至和同學經常吃吃喝喝K歌。缺點就是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城市中產特別是知識份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與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執,和其他人的關係分得異常清晰,過於認真,比如吃飯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範圍的事情一概拒絕,不會見風使舵;優點呢,不卑不亢,認真,做事有韌性。

這四類人的優勢職業方向和回避的職業方向:

第一類:

優勢職業:技術類或體制內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職業:行銷類或靠人脈吃飯的職業。

第二類:

優勢職業:管理類或人脈是核心競爭力的職業,環境越混亂越能體現你的優勢。

回避職業:不靠人脈生存的職業(不是十分準確,大家可以意會)。

第三類:

優勢職業:行銷類。

回避職業:技術類。

第四類:

優勢職業:外企、科技類公司或體制內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業單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職業:行銷類職位

第一類和第四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職稱或技術。第二類和第三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財富或圈子。

總結

反思之後,古人真的是隔著千年時空,淳淳教導著我們:

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錯過了只有空歎哀傷了,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

寫給正在30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人們: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這更可笑了(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現在幹部身份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三條路,考公。當時的競爭不算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了。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000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了這個坎就一勞永逸了。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了;你要是選擇A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家見仁見智。

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為4類(說的是普遍性,不排除個案的特殊性):

1、從小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長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中,很難快速地拉近與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但是這類學生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踏實肯幹,領導佈置的任務無條件服從。

2、幹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學生,一般口才都不錯,溝通能力強,做事穩當,就是常說的情商高。但有時候過於圓滑,反而討人厭。

3、企業主(或經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環境,善於與人溝通,甚至和同學經常吃吃喝喝K歌。缺點就是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城市中產特別是知識份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與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執,和其他人的關係分得異常清晰,過於認真,比如吃飯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範圍的事情一概拒絕,不會見風使舵;優點呢,不卑不亢,認真,做事有韌性。

這四類人的優勢職業方向和回避的職業方向:

第一類:

優勢職業:技術類或體制內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職業:行銷類或靠人脈吃飯的職業。

第二類:

優勢職業:管理類或人脈是核心競爭力的職業,環境越混亂越能體現你的優勢。

回避職業:不靠人脈生存的職業(不是十分準確,大家可以意會)。

第三類:

優勢職業:行銷類。

回避職業:技術類。

第四類:

優勢職業:外企、科技類公司或體制內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業單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職業:行銷類職位

第一類和第四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職稱或技術。第二類和第三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財富或圈子。

總結

反思之後,古人真的是隔著千年時空,淳淳教導著我們:

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錯過了只有空歎哀傷了,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

寫給正在30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人們: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