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俗話“三親,三不親”是指哪三個?這些俗語是怎麼來的?

時代的發展,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 而貫穿其中的便是文化的紐帶作用。 文化的產生、傳播和發展, 見證了時間, 推動著歷史車輪的前進, 在歷史的車輪滾滾中, 各種各樣的文化以及文化形式也不斷的發展和增加, 也總結出更多的規律, 而這些規律隨著人們口口相傳, 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便成為了“俗語”。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一些有關宗教的俗語也開始在人們之間普及, 就有像是“一人不進廟, 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之類這些俗語, 看似是迷信封建, 可有些卻也是遵循一些科學規律的, 只是加上了一些神鬼字眼讓人記憶深刻。

像是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們清楚的將春香秋冬分成四段, 明確的將雨雪風霜標注出來, 按照節氣耕作收穫不僅是人們獲得了更多的便利, 而且保證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另外還有一些形容親戚關係的俗語。 農村有句話是“三親三不親”,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親和不親的關係, 恰恰是夫妻:三親就是姑姑、舅舅和阿姨, 而三不親就是姑父、舅媽和姨夫, 看似同樣是親戚沒有什麼不同, 但這句俗語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根據血緣關係來區分:姑姑、舅舅和阿姨有直接血緣關係, 舅舅不用說了, 姑姑阿姨出嫁之後往往更念娘家, 所以“親”;姑父、舅媽和姨夫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即使這一代關係好, 一代接著一代也會慢慢疏遠, 所以“不親”。 而現在好多農村地區確實是像俗語所說,

一直保留著這個傳統。

不過馬上又有一句俗語來打臉了:“富在深山有遠親”, 管你親不親, 發達了自然有人來親。 這也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有意思的是這些俗語往往相互推翻, 矛盾之間卻各有道理。

俗語的實用性姑且不論, 但是它往往很好的總結出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不是嗎?

敢說真話的農民公號:農村的日與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