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日漸消失的嶺南文化,都留在了這座千年古城

選自:廣西旅遊發展委員會 (微信號:gxtravel)

說起粵語和嶺南的發源地, 最早並非在廣東, 而是在廣信(梧州), 古稱廣信縣(如今的兩廣, 就是廣信以東成稱廣東, 以西成廣西)。

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 扼西江之要衝。 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 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 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 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而出口的通道, 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 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

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 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 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

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 形成粵語。

這裡有規模大數量多的騎樓城, 老人們坐在門外搖扇、下棋、嘮嗑, 似乎穿越至十幾年前的廣州↓

這裡有傳統到極致的粵文化, 龍母廟、老房子處處是隱約可見的“粵”痕跡↓

廣信又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 陳元、士燮等在這裡辦學, 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 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 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

隨著文化交流的開展, 以雅言為主體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因素的粵語,

也就逐步成為這一帶人們的主要語言。 廣信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 也是粵語的發祥地。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 隨著廣東經濟的崛起, 嶺南文化也隨之以廣州為標誌, 但同時, 而保留完好的舊粵文化也逐漸在消失。 而在廣西, 梧州卻將粵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

——行將消失的粵文化符號, 在這裡統統能看到。

這裡有比廣州沙面人少的殖民建築, 不成規模但卻充滿著韻味↓

這裡有可媲美廣東的美食, 從早茶到小吃, 有些美味不是只能在廣州才能吃得到↓

梧州, 作為廣西四座最老的古城之一, 卻有著濃厚的粵文化, 粵曲、粵菜、騎樓全都是典型的梧州文化符號。 而這裡的人, 更是說著一口流利的粵語, 要是之前不留意, 還以為自己身處在八九十年代的老廣州。

在梧州

過一天老梧州的“粵”味生活

▷上午:用清晨的味蕾去觸碰梧州的早茶文化

(圖:@東西 Risen)

早上買一份報紙,在酒樓裡點幾個小吃,一邊看報紙一邊吃東西——這不過是在梧州極其平常的事情。特別是老人,早起到公園裡做完晨練後,便約上幾個茶友或者家人,一邊喝早茶一邊聊天,一坐便是一整個上午。

早茶的食物也非常豐富,香甜可口的茶煮,除了普遍的普洱茶與鐵觀音,還有梧州當地的六堡茶;而早點則是最尋常不過的粵式早茶點,腸粉、蝦餃、燒賣、艇仔粥……在梧州,就能吃到濃濃的“粵味兒”。

錢監(鑒)

梧州錢監(開辦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故稱梧州元豐錢監。當時全國設有錢監26處,江南地區有“衡、舒、嚴、鄂、韶、梧”六大錢監,其中的“梧”指的正是梧州錢監。僅崇寧五年(1106年),梧州元豐監鑄錢就達18萬緡。宋代鑄錢遺址中,梧州元豐監是目前國內能夠確定地址的唯一錢監。

梧州首個銅錢雕塑,是廣西大元和投資管理公司下屬的房地產公司在錢鑒路上、桂江河畔、二橋東處錢苑社區前立的一尊“崇寧重寶”。不遠處,是近年政府建設的“錢鑒公園”,其入口處也有銅錢景觀標誌。

六堡茶

(圖:@闡繹茶業)

產於梧州蒼梧縣的六堡鎮,屬於黑茶,近年得到梧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廣。與普洱略帶苦澀不同,六堡茶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還帶有檳榔的香味,紅濃陳醇為四大特徵。早茶時泡上一壺,讓香氣慢慢飄出,還有提神解暑的功效哦。

艇仔粥

梧州與廣州一樣,在古時同樣有許多水上人家。於是一些商販便把生意做到江面上去,以賣粥為最多,以新鮮河蝦、魚片配入粥中,謂之“艇仔粥”。如今,艇仔粥已發展為梧州的一種小吃,粥底用好大米配以豬骨先明火後文火熬至粘稠,粥料通常有叉燒、西肚、魚柳、花生、蝦米、炸粉絲、蔥花、生菜等,材料十分豐富。

▷下午:閒逛在老城區裡尋找失落的粵文化

(圖:@東西 Risen)

與新城一橋之隔的老城區,卻展現著與新城截然不同的狀況。一面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社會,一面卻是處處可見古老粵文化的市井之地。在老城區,經常會看到幾個老人坐在騎樓下,搖著葵扇聽著粵曲拉家常,一聊便是一個下午。

走進維新裡,便會看到最粵味的古民居。而龍母廟,更是嶺南文化的一種代表。在梧州的老城區,你似乎會穿越至幾十年前的廣州,在這裡,輕易地便能尋找到失落的粵文化。

騎樓城

(圖:@東西 Risen)

看過汕頭的騎樓群,也讀過海口的騎樓街,但梧州的騎樓城卻比它們的規模要大得多。梧州現存的騎樓街道有22條,騎樓建築有560幢,相信這都是汕頭與海口無法比及的,而廣州經過多年的拆修,似乎也難以尋覓大片的騎樓群了。

(圖:@東西 Risen)

在騎樓城裡閒逛,偶遇仿巴羅克風格的騎樓建築,輔以中式的花鳥圖案,形成了獨特的嶺南記憶;偶遇在門外搖著葵扇的老人,他們或圍著下棋,或倚在躺椅上休息;偶遇那些開了好多年還捨不得搬遷的商鋪,雜貨店、理髮店、五金店等等,貨物雜亂得處處透露著市井氣息;偶遇在這裡生活了數十年的老梧州,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跟你訴說著騎樓城的悠長故事……

龍母廟

(圖:@東西 Risen)

在嶺南地區,龍母的傳說從古流傳至今,而梧州,更是有一座千年古建築的龍母廟,堪稱是中國龍母第一廟。每年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之時,便是龍母廟最熱鬧的時候。廟裡張燈結綵,來自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都爭先恐後地來朝拜,上香、摸龍床、照龍母鏡、用龍母梳、洗龍母水、喝龍母茶,似乎這一套程式完成下來,才算是足夠誠心,龍母才會佑蔭。

(圖:@東西 Risen)

如果非龍母誕來參觀,也可以入鄉隨俗,上一炷香,往萬壽龜投幣,沾沾雙耳銅盤裡的水,雖不一定能升官發財,但是也求心安。

Tips:每年龍母廟都會舉行一系列龍母文化旅遊活動,正月廿一為龍母開金庫,五月初八為龍母誕辰,八月初一為龍母得道誕,十一月初一為朝龍母節,在這些日子前往,就能看到傳統熱鬧的祭祀活動。

維新裡

(圖:@東西 Risen)

光聽維新裡的名字,就覺得是經歷過革命的地方,確實,在這條小小的巷子裡,封存了許多老梧州的光輝記憶。這裡有明清兩朝的梧州府衙、中共特委等眾多機構的舊址,有一座19世紀建立的天主教堂,但最吸引小編的,卻是這裡的古民居,烙印著梧州深刻的粵記憶。

(圖:@東西 Risen)

這裡像是廣州的“西關”,而古民居也像是“西關大屋”。古色古樸的外牆,清一色的深宅大院,門口設有“趟櫳”,與西關大屋如出一轍。屋內有採光天井,格局也跟嶺南的古民居有所相似。經過百年的風吹雨打,這些老民居依然屹立不倒,但人走屋空,裡面的環境也比較差,不似廣州的西關大屋那樣被完好地保存,也不禁讓人唏噓。

▷晚上:到訪最尋常的公園廣場,聽一曲梧州的粵劇

(圖:@陳健新)

粵劇似乎沒有京劇與川劇的有名,但在嶺南地區,這個卻是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在梧州,不像江南地區有著成規模的看昆劇的茶樓或劇院,但市民卻會自發地在最尋常不過的公園或者廣場裡,尤其是老人們,總會在固定的時間聚集在那裡,小有規模地進行演唱粵曲。即使無人欣賞,也樂在其中。

(圖:圖蟲網@火狐狸Di視覺)

而每到節慶之時,如春節或中秋,村鎮裡都會組織粵劇表演,偶爾廣東粵劇團的演員也會到梧州登臺演出,蕭笛鑼鼓聲中,濃妝厚粉的粵劇演員們輪番上陣,好不熱鬧。

Tips:平時在景小遊園和新興市場中心花園都可看到市民們自發地組織粵曲演唱。

在梧州

邂逅充滿歷史感的洋建築

天主教堂

(圖:@東西 Risen)

在維新裡深處,這座始建於1898年的天主教堂就這麼低調地佇立在那裡。典型的拜占庭建築風格,充滿著西洋風情,聖母像被各種綠植簇擁著,充滿著生機。每當禮拜日,這裡都會有唱詩班和教徒來做禱告。雖然這裡沒有廣州的聖心大教堂那麼宏偉,但小家碧玉似的的它卻是為梧州的文化多樣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英國領事署舊址

(圖:@東西 Risen)

英國領事署舊址隱藏在梧州人再熟悉不過的河濱公園裡,記載了清朝半殖民的歷史,烙印著那一段屈辱的時光。明黃色西式建築,磚木結構,還帶有小型花園,綠樹掩映下,特別有韻味。而領事館內部現在相當於一個博物館,展出著梧州被英國逼迫開放為通商口岸的文件與界碑。

李濟深故居

一開始看到這座莊園式的建築群,會誤以為是歐洲某個富商建的房子,靠近後才發現原來這是李濟深的故居。與一般的名人故居不同,這裡光是建築就有得你研究。融中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屋頂是傳統的三角房頂,但門簷卻是拱式的西方風格,而且這裡占地3400平米,裡面還有炮樓、機要室等軍事配備,可不是簡單的一個民居哦~

在梧州

嘗遍最地道的當地美食

冰泉豆漿

選取優質黃豆,配以得天獨厚的“冰井泉香”的井水製成。涼凍後,面上凝成一層薄豆皮,滴在桌上成珠,聚而不散。冰泉豆漿喝起來有非常濃郁的黃豆味兒,而且特別甘甜香滑,而且在13年時候梧州冰泉豆漿館還被《天天向上》節目組邀請過參加節目呢~

上湯河粉

(圖:@東西 Risen)

在廣西,上湯河粉不算出名,但在粵港澳,上湯河粉可是威名遠播,而梧州的更是在民國時期起就開始馳名粵港。梧州的河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而上湯更是用清甜的雞湯加上豬骨一起熬制,而且每家店鋪都有自己獨特的秘方。牛腩粉、扣肉粉、叉燒粉、牛肚粉、豬腳粉、腐竹粉……材料豐富,聽起來就很美味!

田螺

在梧州,有這麼一個民諺:“雞湯甜,鴨湯臊,飲著螺湯不抬頭!”可見田螺在梧州人的心目中是佔據了多麼重要的位置,而炒田螺則是梧州的風味小食。新鮮的田螺配上蒜泥、薑末、酸筍、豆豉、紫蘇和辣椒,炒至近熟加入豬骨湯熬至螺香四溢。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田螺攤,鮮美中帶香辣,非常好吃。

龜苓膏

(圖:@東西 Risen)

龜苓膏作為梧州最有名的特產,從原來的醫療中藥、民間藥膳發展成了如今的地方風俗小吃。用獨特的配方和傳統製作工藝,配以數十種純中藥藥材熬煉而成,還有降火清熱、潤燥護膚、滋陰補腎的效果。

紙包雞

最初知道紙包雞是來自麥兜小劇場裡的惡搞,但在梧州這卻是一道有百年歷史的美味。選用土家散養三黃雞,切件後配以老抽、薑汁、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等等,用玉扣紙逐件包裹,再入鍋油炸。用紙包裹的方法可以鎖住雞肉和調味料原有的味道,所以紙包雞特別鮮嫩甘滑,特別誘人~

梧州涼茶

(圖:@東西 Risen)

跟廣東一樣,梧州遍地都是涼茶鋪,而且梧州人認為涼茶越苦療效越好,而且這裡的涼茶都是熱的,而不是像常溫的王老吉。涼茶除了有消暑降火的效果之外,跟中藥的療效差不多,能調節身體裡的各種機能。所以,來梧州,又豈能不入鄉隨俗,來幹一碗涼茶呢~

(圖:@東西 Risen)

早上買一份報紙,在酒樓裡點幾個小吃,一邊看報紙一邊吃東西——這不過是在梧州極其平常的事情。特別是老人,早起到公園裡做完晨練後,便約上幾個茶友或者家人,一邊喝早茶一邊聊天,一坐便是一整個上午。

早茶的食物也非常豐富,香甜可口的茶煮,除了普遍的普洱茶與鐵觀音,還有梧州當地的六堡茶;而早點則是最尋常不過的粵式早茶點,腸粉、蝦餃、燒賣、艇仔粥……在梧州,就能吃到濃濃的“粵味兒”。

錢監(鑒)

梧州錢監(開辦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故稱梧州元豐錢監。當時全國設有錢監26處,江南地區有“衡、舒、嚴、鄂、韶、梧”六大錢監,其中的“梧”指的正是梧州錢監。僅崇寧五年(1106年),梧州元豐監鑄錢就達18萬緡。宋代鑄錢遺址中,梧州元豐監是目前國內能夠確定地址的唯一錢監。

梧州首個銅錢雕塑,是廣西大元和投資管理公司下屬的房地產公司在錢鑒路上、桂江河畔、二橋東處錢苑社區前立的一尊“崇寧重寶”。不遠處,是近年政府建設的“錢鑒公園”,其入口處也有銅錢景觀標誌。

六堡茶

(圖:@闡繹茶業)

產於梧州蒼梧縣的六堡鎮,屬於黑茶,近年得到梧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廣。與普洱略帶苦澀不同,六堡茶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還帶有檳榔的香味,紅濃陳醇為四大特徵。早茶時泡上一壺,讓香氣慢慢飄出,還有提神解暑的功效哦。

艇仔粥

梧州與廣州一樣,在古時同樣有許多水上人家。於是一些商販便把生意做到江面上去,以賣粥為最多,以新鮮河蝦、魚片配入粥中,謂之“艇仔粥”。如今,艇仔粥已發展為梧州的一種小吃,粥底用好大米配以豬骨先明火後文火熬至粘稠,粥料通常有叉燒、西肚、魚柳、花生、蝦米、炸粉絲、蔥花、生菜等,材料十分豐富。

▷下午:閒逛在老城區裡尋找失落的粵文化

(圖:@東西 Risen)

與新城一橋之隔的老城區,卻展現著與新城截然不同的狀況。一面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社會,一面卻是處處可見古老粵文化的市井之地。在老城區,經常會看到幾個老人坐在騎樓下,搖著葵扇聽著粵曲拉家常,一聊便是一個下午。

走進維新裡,便會看到最粵味的古民居。而龍母廟,更是嶺南文化的一種代表。在梧州的老城區,你似乎會穿越至幾十年前的廣州,在這裡,輕易地便能尋找到失落的粵文化。

騎樓城

(圖:@東西 Risen)

看過汕頭的騎樓群,也讀過海口的騎樓街,但梧州的騎樓城卻比它們的規模要大得多。梧州現存的騎樓街道有22條,騎樓建築有560幢,相信這都是汕頭與海口無法比及的,而廣州經過多年的拆修,似乎也難以尋覓大片的騎樓群了。

(圖:@東西 Risen)

在騎樓城裡閒逛,偶遇仿巴羅克風格的騎樓建築,輔以中式的花鳥圖案,形成了獨特的嶺南記憶;偶遇在門外搖著葵扇的老人,他們或圍著下棋,或倚在躺椅上休息;偶遇那些開了好多年還捨不得搬遷的商鋪,雜貨店、理髮店、五金店等等,貨物雜亂得處處透露著市井氣息;偶遇在這裡生活了數十年的老梧州,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跟你訴說著騎樓城的悠長故事……

龍母廟

(圖:@東西 Risen)

在嶺南地區,龍母的傳說從古流傳至今,而梧州,更是有一座千年古建築的龍母廟,堪稱是中國龍母第一廟。每年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之時,便是龍母廟最熱鬧的時候。廟裡張燈結綵,來自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都爭先恐後地來朝拜,上香、摸龍床、照龍母鏡、用龍母梳、洗龍母水、喝龍母茶,似乎這一套程式完成下來,才算是足夠誠心,龍母才會佑蔭。

(圖:@東西 Risen)

如果非龍母誕來參觀,也可以入鄉隨俗,上一炷香,往萬壽龜投幣,沾沾雙耳銅盤裡的水,雖不一定能升官發財,但是也求心安。

Tips:每年龍母廟都會舉行一系列龍母文化旅遊活動,正月廿一為龍母開金庫,五月初八為龍母誕辰,八月初一為龍母得道誕,十一月初一為朝龍母節,在這些日子前往,就能看到傳統熱鬧的祭祀活動。

維新裡

(圖:@東西 Risen)

光聽維新裡的名字,就覺得是經歷過革命的地方,確實,在這條小小的巷子裡,封存了許多老梧州的光輝記憶。這裡有明清兩朝的梧州府衙、中共特委等眾多機構的舊址,有一座19世紀建立的天主教堂,但最吸引小編的,卻是這裡的古民居,烙印著梧州深刻的粵記憶。

(圖:@東西 Risen)

這裡像是廣州的“西關”,而古民居也像是“西關大屋”。古色古樸的外牆,清一色的深宅大院,門口設有“趟櫳”,與西關大屋如出一轍。屋內有採光天井,格局也跟嶺南的古民居有所相似。經過百年的風吹雨打,這些老民居依然屹立不倒,但人走屋空,裡面的環境也比較差,不似廣州的西關大屋那樣被完好地保存,也不禁讓人唏噓。

▷晚上:到訪最尋常的公園廣場,聽一曲梧州的粵劇

(圖:@陳健新)

粵劇似乎沒有京劇與川劇的有名,但在嶺南地區,這個卻是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在梧州,不像江南地區有著成規模的看昆劇的茶樓或劇院,但市民卻會自發地在最尋常不過的公園或者廣場裡,尤其是老人們,總會在固定的時間聚集在那裡,小有規模地進行演唱粵曲。即使無人欣賞,也樂在其中。

(圖:圖蟲網@火狐狸Di視覺)

而每到節慶之時,如春節或中秋,村鎮裡都會組織粵劇表演,偶爾廣東粵劇團的演員也會到梧州登臺演出,蕭笛鑼鼓聲中,濃妝厚粉的粵劇演員們輪番上陣,好不熱鬧。

Tips:平時在景小遊園和新興市場中心花園都可看到市民們自發地組織粵曲演唱。

在梧州

邂逅充滿歷史感的洋建築

天主教堂

(圖:@東西 Risen)

在維新裡深處,這座始建於1898年的天主教堂就這麼低調地佇立在那裡。典型的拜占庭建築風格,充滿著西洋風情,聖母像被各種綠植簇擁著,充滿著生機。每當禮拜日,這裡都會有唱詩班和教徒來做禱告。雖然這裡沒有廣州的聖心大教堂那麼宏偉,但小家碧玉似的的它卻是為梧州的文化多樣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英國領事署舊址

(圖:@東西 Risen)

英國領事署舊址隱藏在梧州人再熟悉不過的河濱公園裡,記載了清朝半殖民的歷史,烙印著那一段屈辱的時光。明黃色西式建築,磚木結構,還帶有小型花園,綠樹掩映下,特別有韻味。而領事館內部現在相當於一個博物館,展出著梧州被英國逼迫開放為通商口岸的文件與界碑。

李濟深故居

一開始看到這座莊園式的建築群,會誤以為是歐洲某個富商建的房子,靠近後才發現原來這是李濟深的故居。與一般的名人故居不同,這裡光是建築就有得你研究。融中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屋頂是傳統的三角房頂,但門簷卻是拱式的西方風格,而且這裡占地3400平米,裡面還有炮樓、機要室等軍事配備,可不是簡單的一個民居哦~

在梧州

嘗遍最地道的當地美食

冰泉豆漿

選取優質黃豆,配以得天獨厚的“冰井泉香”的井水製成。涼凍後,面上凝成一層薄豆皮,滴在桌上成珠,聚而不散。冰泉豆漿喝起來有非常濃郁的黃豆味兒,而且特別甘甜香滑,而且在13年時候梧州冰泉豆漿館還被《天天向上》節目組邀請過參加節目呢~

上湯河粉

(圖:@東西 Risen)

在廣西,上湯河粉不算出名,但在粵港澳,上湯河粉可是威名遠播,而梧州的更是在民國時期起就開始馳名粵港。梧州的河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而上湯更是用清甜的雞湯加上豬骨一起熬制,而且每家店鋪都有自己獨特的秘方。牛腩粉、扣肉粉、叉燒粉、牛肚粉、豬腳粉、腐竹粉……材料豐富,聽起來就很美味!

田螺

在梧州,有這麼一個民諺:“雞湯甜,鴨湯臊,飲著螺湯不抬頭!”可見田螺在梧州人的心目中是佔據了多麼重要的位置,而炒田螺則是梧州的風味小食。新鮮的田螺配上蒜泥、薑末、酸筍、豆豉、紫蘇和辣椒,炒至近熟加入豬骨湯熬至螺香四溢。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田螺攤,鮮美中帶香辣,非常好吃。

龜苓膏

(圖:@東西 Risen)

龜苓膏作為梧州最有名的特產,從原來的醫療中藥、民間藥膳發展成了如今的地方風俗小吃。用獨特的配方和傳統製作工藝,配以數十種純中藥藥材熬煉而成,還有降火清熱、潤燥護膚、滋陰補腎的效果。

紙包雞

最初知道紙包雞是來自麥兜小劇場裡的惡搞,但在梧州這卻是一道有百年歷史的美味。選用土家散養三黃雞,切件後配以老抽、薑汁、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等等,用玉扣紙逐件包裹,再入鍋油炸。用紙包裹的方法可以鎖住雞肉和調味料原有的味道,所以紙包雞特別鮮嫩甘滑,特別誘人~

梧州涼茶

(圖:@東西 Risen)

跟廣東一樣,梧州遍地都是涼茶鋪,而且梧州人認為涼茶越苦療效越好,而且這裡的涼茶都是熱的,而不是像常溫的王老吉。涼茶除了有消暑降火的效果之外,跟中藥的療效差不多,能調節身體裡的各種機能。所以,來梧州,又豈能不入鄉隨俗,來幹一碗涼茶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