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蘇謙益——在建設包頭關鍵節點中建功立業

蘇謙益

蘇謙益, 少年時期即加入到革命洪流中。 1941年被組織派往大青山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 解放後曾任內蒙古軍區副政委、中共綏遠省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等職。

1956年, 時任自治區黨委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蘇謙益調任包頭, 負責籌建現代化的鋼鐵城市。 6月5日至11日, 中共包頭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東河黨政大樓會議室召開。 會議明確黨組織的任務是“動員全黨繼續開展反對右傾保守思想和官僚主義傾向的鬥爭, 堅決執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針, 充分發動群眾、挖掘一切潛力, 為超額完成1956年包頭工業基地建設任務與全面提前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鬥。 ”會議選舉產生中共包頭市委員會。 蘇謙益當選為第一書記。

至1960年11月, 蘇謙益先後擔任包頭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長、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 為加強蒙漢團結,

他提出內蒙古騎兵部隊整建制調到包頭參加城市建設。 在後來的建設過程中, 按照他的構想, 內蒙古騎兵和當地牧民組成的一代蒙古族工人迅速成長起來。

“萬事開頭難”。 來到包頭後蘇謙益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白雲鄂博礦山的敖包搬遷問題。 1956年, 白雲鄂博鐵礦即將破土興建, 不料遇到當地牧民和喇嘛的阻攔。 他們說白雲鄂博礦山是一座神山, 山上有他們世世代代祭祀的敖包, 破壞了敖包就會災難降臨。 蘇謙益親自出面, 在幾番周旋未果的情況下, 及時搬來“救兵”烏蘭夫, 並和烏蘭夫一起趕赴白雲鄂博, 邀請喇嘛和牧民進行座談, 講解建設包鋼的重要意義, 建議另選一塊寶地舉行隆重的搬遷敖包儀式。

喇嘛和牧民都知道烏蘭夫是蒙古族領袖人物, 是內蒙古的大領導, 而且說的話句句在理, 很快同意了搬遷敖包。

排除千難萬險, 1959年10月15日, 包鋼一號高爐出鐵, 標誌著“包頭”正式成為“草原鋼城”。 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包頭市委第一書記的蘇謙益功不可沒。

隨著包鋼和包頭工業基地建設的推進, 蘇謙益著重考慮了在行政區劃上怎樣才能有利於包鋼的生產和包頭工業基地建設。 烏蘭夫曾形象的比喻:包鋼就像一個大鍋, 礦石就是做飯的米, 煤礦就是做飯的柴。 可是鍋在包頭, 米和柴都在烏盟, 分別屬於兩家, 做起飯來太不方便。 為了把鍋、米、柴歸入一家, 蘇謙益找到烏盟盟委第一書記石生榮, 商討最好把烏盟的白雲鄂博鐵礦、石拐溝煤礦和固陽縣劃給包頭。

石生榮表示為了顧全大局, 同意這個方案。 由此, 蘇謙益解決了“鍋、米、柴”統一管理的問題。

鑒於包鋼建設中男女性別比的巨大差異, 蘇謙益提出建設棉紡廠。 在國家計委沒有立項的情況下, 向周總理請示, 得到了批准。 棉紡廠很快在包頭建起來, 青年女工最多時有一萬多人, 為包鋼男青年組成小家庭創造了條件。

1960年離開包頭以後, 蘇謙益歷任內蒙古黨委書記, 華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秘書長、研究室主任、書記處書記。 1978年文革結束恢復工作後, 擔任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兼院長。

2007年, 蘇謙益的孩子蘇曉明應母校包頭九中的邀請, 回校參加建校50周年慶典。 返京後,

將所見所聞轉述給蘇謙益, 蘇曉明回憶:“父親對自己和他的戰友們當年的規劃, 為包頭日後的市政建設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同年, 蘇謙益在北京逝世, 享年93歲。 根據遺願, 他的骨灰被送回故鄉, 安放在大青山革命公墓——那是他曾經為革命戰鬥過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