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7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爸爸媽媽們, 如果有一個問題, 您被要求必須誠實回答:

“養孩子, 你覺得累嗎?”您會怎麼回答?

真希望爸媽的回答是:“不累, 很愉快。 ”

但我們也確實聽聞過各種各樣的累:累成狗了!累成黃臉婆了!累得都後悔生孩子了!累得夫妻倆恨不得天天吵架!

為什麼一些家庭養孩子養那麼累呢?

我們這就繼續冒著被罵“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風險, 分析分析養娃如此之累的諸多原因, 希望能多少幫爸爸媽媽們從無休無止的疲累中解脫一些, 享受到更多的帶娃樂趣。

01

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面, 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 父母們整天圍著孩子轉, 事事為孩子打算籌謀, 而且這種籌謀, 從懷孕起, 到整個孕期、孩子出生、孩子上幼稚園、孩子上小學中學高中, 直到孩子上大學、孩子工作、孩子結婚、孩子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 幾乎無一日間斷。

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不滿、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

常常是孩子大了, 自己也老了, 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 怎麼能不累?

我以為, 這麼累的根源, 就在於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展的期望, 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前者包括, 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希望孩子實現父母當年未曾實現的夢想。 後者包括要求孩子不負父母的期望和養育、以自己的成功給爸爸媽媽帶來成就感和人生滿足感、在長大成人後能夠以孝順、各種形式的反哺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期望如此之高, 壓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 還有孩子。 但是, 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 不是已經很好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 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 關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內心的安寧和滿足, 育兒生活, 會輕鬆很多。

02

父母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我們經常看到, 國外的父母, 嬰兒車上推一個, 懷裡抱一個, 手裡還牽一個, 兩個人, 甚至一個人, 就能帶上一小隊娃兒。 而中國家庭的典型景象, 卻是一隊人, 帶一個娃, 爸爸媽媽呵護著, 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伺候著, 甚至還跟著個保姆阿姨背著大包小包做後勤支持, 排場陣仗, 簡直能趕得上皇帝出巡。

祖輩參與育兒, 有的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沒有精力, 有的是因為爸爸媽媽對自己帶娃沒信心, 有的是因為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對年輕爸爸媽媽自己帶娃一萬個不放心, 千方百計地參與進來。 這樣對帶孩子到底有沒有好處暫且不說,

但至少, 父母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是不少家庭的爸爸媽媽覺得帶孩子很累很累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一個小家庭, 好比是一間公司, 原本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是全資股東、最高負責人, 有各項事務的決策權。 但不少家庭, 接受了來自父母的父母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 等等等等, 於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因為自己的“投資”, 擁有了這個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權, 成為了“股東”。

既是股東, 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 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 這樣的治理結構, 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 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 如何能不累?甚至更糟糕的是, 有的爸爸媽媽, 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 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03

看別人太多,攀比之心過重

別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既要時刻看著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但是,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跑呢?相信爸爸媽媽們能看開這一點,育兒之路上的勞心勞力,又會省去很多。

04

對孩子事務插手太多,孩子不能自主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著、盯著;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這樣被“照顧”著的孩子,生活中幾乎只剩下了上課、上興趣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就只好一直照顧著、伺候著、累著了。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鬆。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05

資訊超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很確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資訊,但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裡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著做胎教;那裡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裡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煉,就帶著娃去嬰兒游泳館;那裡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收集大量資訊,反復比較補這個哪個產品更好,補那個哪個產品更好。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盡可能多的資訊,然後跟著這些資訊東奔西跑上了。

我覺得,這其實是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的部分——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這樣,既不需要被超載的資訊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恒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06

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我們家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狀況,我們一直採取“爸媽合作”的方式來帶兩個孩子,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07

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經濟壓力

養孩子累,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壓力。部分爸爸媽媽片面地認為要傾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

我曾經見到一個個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確實非常漂亮。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麼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俗話說“一個孩子十畝地”,把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養育成人,要說一點都不辛苦,肯定不現實,但辛苦不等於壓力、疲憊。我們見過帶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見過不少像我們這樣感到輕鬆、愉悅的家庭。養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爸爸媽媽怎麼選。如果爸爸媽媽能地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鬆的人生旅程。

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03

看別人太多,攀比之心過重

別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既要時刻看著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但是,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跑呢?相信爸爸媽媽們能看開這一點,育兒之路上的勞心勞力,又會省去很多。

04

對孩子事務插手太多,孩子不能自主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著、盯著;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這樣被“照顧”著的孩子,生活中幾乎只剩下了上課、上興趣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就只好一直照顧著、伺候著、累著了。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鬆。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05

資訊超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很確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資訊,但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裡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著做胎教;那裡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裡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煉,就帶著娃去嬰兒游泳館;那裡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收集大量資訊,反復比較補這個哪個產品更好,補那個哪個產品更好。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盡可能多的資訊,然後跟著這些資訊東奔西跑上了。

我覺得,這其實是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的部分——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這樣,既不需要被超載的資訊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恒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06

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我們家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狀況,我們一直採取“爸媽合作”的方式來帶兩個孩子,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07

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經濟壓力

養孩子累,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壓力。部分爸爸媽媽片面地認為要傾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

我曾經見到一個個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確實非常漂亮。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麼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俗話說“一個孩子十畝地”,把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養育成人,要說一點都不辛苦,肯定不現實,但辛苦不等於壓力、疲憊。我們見過帶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見過不少像我們這樣感到輕鬆、愉悅的家庭。養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爸爸媽媽怎麼選。如果爸爸媽媽能地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鬆的人生旅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