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黃芪有什麼價值?

黃芪又名黃耆, 氣微, 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 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 具有補氣固表, 利水退腫, 托毒排膿, 生肌等功效。 據現代藥理研究, 黃芪含有多種氨基酸、膽鹼、苦味素、甜菜堿、鉀、鈣、鈉、硒等成分, 是一味很好的中藥, 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黃芪的營養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補氣養血。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 益中的功效, 適用于內傷勞倦、脾虛泄瀉、氣血虧虛等症狀。

二、具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的作用。 通過服用黃芪可以緩解平時勞累過度, 睡眠不足而引起的氣虛、盜汗、自汗、疲勞或者是傷口不易癒合, 潰瘍經久不瀲之症。

三、可以提高肺部呼吸系統的抵抗能力。 平時抵抗力差, 容易發生感冒的人群, 服用黃芪可以補氣益氣固表, 增加抵抗力。

四、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降低血壓, 保護心臟, 雙向調節血糖, 抗衰老, 抗缺氧, 抗腫瘤, 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

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五、擴張血管。 黃芪能改善皮膚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 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

六、利水消腫。 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 保護肝臟, 防止肝糖原減少。

藥用價值: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氣不固, 而汗出, 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 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 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 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 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 癰疽久不穿頭, 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 有生肌收口之作用, 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 膿液清洗, 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 氣短神疲, 痰雍於肺無力咯出。 常配伍紫菀、款冬等, 溫肺定喘, 健肺氣之品。 脾生痰, 肺儲痰, 所以健太陰以祛痰, 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 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 補氣健脾, 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 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食用價值: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 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 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 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同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 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 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

回陽救逆, 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 效果較好。 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 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 中醫稱為“表不固”, 可用黃芪來固表, 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 增強心肌收縮力, 調節血糖含量。 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 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免疫功能, 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黃芪食用方便, 可煎湯, 煎膏, 浸酒, 入菜肴等。

食用禁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不宜。 從身體狀況來說, 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從季節來說, 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因為黃芪是固表的, 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 不讓外 邪入侵。 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 就會變成閉門留寇, 把病邪關在體內, 無從宣洩了。 同理, 春天是生髮的季節, 人體需要宣發, 吃黃芪就不太適宜。 有高血壓的人士需要注意, 不可大劑量使用黃芪, 容易升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