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知道當年老師用的石筆粉筆大都是濰坊產的嗎

今天我們的節目要給大家講述一種文教用品, 它“不慕天堂戀課堂, 踐行黑板放華光。 拭名除利播真理, 磨骨灑灰鑄棟樑”。 想必大家一定猜出是什麼了, 它就是陪同了幾代人受教成才之路的粉筆。 而在我們濰坊就有一個百年字型大小的粉筆品牌, 那就是始於清朝末年的在今坊子區黃旗堡街道田家汶畔村生產的汶畔粉筆。 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 其一度以精製特點馳名中外。

田洪軍是汶畔粉筆第四代傳承人, 今年71歲的他註定要與粉筆打一輩子交道。 已離開生產一線十年的他仍舊要每天下午來到徒弟張慶忠的粉筆廠看一看, 確保徒弟生產的產品要具有無毒、無味、無粉塵、軟硬適宜、外表無瑕的老汶畔粉筆特點, 這樣才能了卻一天的心事。

由於近些年粉筆市場萎縮, 田家汶畔村只剩下了包括張慶忠工廠在內的兩家粉筆廠。 老田說自己有兩件寶貝不能丟,

一件是祖輩留下的汶畔粉筆精益求精的製作手藝不能丟;另一件是27年前的幾張照片不能丟。

提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怎樣會被中國汶河畔的這個小村落吸引遠道而來, 老田說還得回到一百多年前清末的那場中國教育變革開始談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在內亂外侮,洋務自強的衝突中全面崩潰,有識之士在探討教育的變革中採用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理念。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 即歷史上稱為的《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法定的學校系統, 整個學制分三段六級, 包含著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 1905年9月2日, 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 以便推廣新式學堂。 1906年, 清廷詔准, 自隋唐以來連續實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也由此拉開了新學的序幕。 此時在日本和西方國家盛行的文教用品粉筆也隨之登上中國教育史的舞臺。

其實在《癸卯學制》施行前, 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治的湖北已早在十年前, 仿照西洋學院, 每日上堂講課, 而粉筆作為新式教學工具也被大量運用, 彼時, 一位在湖北學堂任教的田家汶畔村人也被捲入了這場教育大變革中, 他就是後來汶畔粉筆的創始人田學禮。 由於當時學校所用粉筆皆為日貨且價高質劣,

田學禮暗自發憤:一個泱泱大國, 怎能造不出粉筆!他工作之餘, 便開始了粉筆的研製。

《民國二十二年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彙編》(以下簡稱彙編)記載:“清光緒末年, 有田學禮者, 歸而創辦步新工廠于邑中田家汶畔村, 專造粉筆, 旋又創制石筆。 ”1907年秋,帶著實業報國之志, 田學禮辭教回鄉,和幾位村民創辦了田家汶畔村第一個粉筆廠,取名為步新粉筆廠。

帶著“步新”的發展理念,田學禮等第一代汶畔粉筆人拉開了田家汶畔村發展粉筆產業的序幕。面對當時學生書寫工具欠缺的情況下,他們挖掘村西汶河中的細泥當作原料,研究創制了獨特的汶畔石筆。

1933年,汶畔粉筆的生產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其製作講究精細,配方比例嚴謹,形成了無毒無味無粉塵的特點,已成為當時享譽國內的教學上品。《民國二十二年膠濟鐵踐沿線經濟調查彙編》記載:今日國內各學校用之粉筆、石筆,以該工廠等出品為最多,尤以步新汶畔之粉筆、石筆為最上。

隨著市場在全國的擴大,汶畔粉筆施行走出去策略,在外紛紛設立支號。其中《民國二十二年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彙編》曾這樣記載:“在華北製造粉筆石筆者,煙臺有複新工廠,瀋陽有複新支號,皆有步新之段份。”這段史料說明,整個華北的粉、石筆生產雖有數家,但均不能與汶畔粉筆抗衡。到1938年前,分別在濟南、青島、煙臺、惠民、濰縣等省內大中城市開辦了步新支號,每處都有汶畔的二至五名老師,雇工在二十人以上,每天生產粉筆一百盒以上,根據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銷售基本能夠適應。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日本侵略者進駐黃旗堡車站,燒殺搶掠,經營32年的步新粉筆廠及在外支號也因此停產倒閉,汶畔粉筆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由於當時田家汶畔村行政區劃還屬於安丘,新成立的粉筆廠正式取名為安丘縣汶畔粉石筆廠,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村辦工廠誕生了,村裡的老工匠帶著新一代汶畔粉筆人踏上了復興之路。

隨著工廠人才隊伍建設的穩步推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得到了提高,汶畔雙蝶牌粉筆的知名度也日益遠播。田家汶畔村經濟在以農為主的前提下,作為集體副業的汶畔粉石筆廠也逐漸發展起來。

1970年秋天,汶畔粉筆迎來了一個發展機遇,通過參加第27屆廣交會,其新生產的粉筆表面光潔,摸而無塵,字線均勻,無渣無粉的特點達到國際水準,廣受外賓好評,汶畔粉筆第一次走出了國門,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中國,農村走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前列,鎮村企業的發展更受到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汶畔粉筆市場和產量迅速擴大。面對這樣的機遇,汶畔粉筆廠在陸續擴大到三個分產區的情況下,立足解放生產力,大力改變工人的勞動強度和落後工藝,從1978年開始,對粉筆生產進行了四次技術改造。第一次,添置了粉碎機,徹底拋棄了石碾粉碎的笨重勞動;第二次建起了煤炭焙燒小窯,甩掉“老窯包”的舊稱號;第三次建起了烘乾房,安裝了烘乾機,改造了過去那種晴天大幹雨天等閒,時幹時停的局面:第四次進行了生產模具的改革,在徹底取締原來那種竹筒模、鐵皮模的基礎上,採用電解銅行列模具,研製出新式粉筆機,並配備了澆漿機。在創新工藝的同時,企業內部管理也走向正軌。

到上世紀90年代,汶畔粉筆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已經出口到美國、喀麥隆、利比亞、馬里、香港等1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教學上品。1990年4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北京採購官阿羅拉團隊一行來到當時馳名中外的汶畔粉筆廠參觀,親身感受這個屹立在汶河畔的粉筆工廠生長的沃土和發展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近些年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快速興起和廣泛應用,粉筆市場也受到很大衝擊並逐漸萎縮,田家汶畔的很多粉筆從業者紛紛轉型轉行。田洪軍的徒弟張慶忠也曾有離開的念頭,但無意中看到女兒寫的一段關於粉筆的話語,他深受感觸,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傳承汶畔粉筆的決心。

汶畔粉筆歷經百餘年,能夠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教學上品,關鍵是田家汶畔人一直遵循的步步創新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生產標準。如今,汶畔粉筆雖然受資訊化和現代化教學的影響,已漸式微,但為保護這一百年民族產品,其已經被申報為坊子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雨滄桑,歲月永恆。

”1907年秋,帶著實業報國之志, 田學禮辭教回鄉,和幾位村民創辦了田家汶畔村第一個粉筆廠,取名為步新粉筆廠。

帶著“步新”的發展理念,田學禮等第一代汶畔粉筆人拉開了田家汶畔村發展粉筆產業的序幕。面對當時學生書寫工具欠缺的情況下,他們挖掘村西汶河中的細泥當作原料,研究創制了獨特的汶畔石筆。

1933年,汶畔粉筆的生產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其製作講究精細,配方比例嚴謹,形成了無毒無味無粉塵的特點,已成為當時享譽國內的教學上品。《民國二十二年膠濟鐵踐沿線經濟調查彙編》記載:今日國內各學校用之粉筆、石筆,以該工廠等出品為最多,尤以步新汶畔之粉筆、石筆為最上。

隨著市場在全國的擴大,汶畔粉筆施行走出去策略,在外紛紛設立支號。其中《民國二十二年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彙編》曾這樣記載:“在華北製造粉筆石筆者,煙臺有複新工廠,瀋陽有複新支號,皆有步新之段份。”這段史料說明,整個華北的粉、石筆生產雖有數家,但均不能與汶畔粉筆抗衡。到1938年前,分別在濟南、青島、煙臺、惠民、濰縣等省內大中城市開辦了步新支號,每處都有汶畔的二至五名老師,雇工在二十人以上,每天生產粉筆一百盒以上,根據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銷售基本能夠適應。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日本侵略者進駐黃旗堡車站,燒殺搶掠,經營32年的步新粉筆廠及在外支號也因此停產倒閉,汶畔粉筆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由於當時田家汶畔村行政區劃還屬於安丘,新成立的粉筆廠正式取名為安丘縣汶畔粉石筆廠,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村辦工廠誕生了,村裡的老工匠帶著新一代汶畔粉筆人踏上了復興之路。

隨著工廠人才隊伍建設的穩步推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得到了提高,汶畔雙蝶牌粉筆的知名度也日益遠播。田家汶畔村經濟在以農為主的前提下,作為集體副業的汶畔粉石筆廠也逐漸發展起來。

1970年秋天,汶畔粉筆迎來了一個發展機遇,通過參加第27屆廣交會,其新生產的粉筆表面光潔,摸而無塵,字線均勻,無渣無粉的特點達到國際水準,廣受外賓好評,汶畔粉筆第一次走出了國門,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中國,農村走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前列,鎮村企業的發展更受到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汶畔粉筆市場和產量迅速擴大。面對這樣的機遇,汶畔粉筆廠在陸續擴大到三個分產區的情況下,立足解放生產力,大力改變工人的勞動強度和落後工藝,從1978年開始,對粉筆生產進行了四次技術改造。第一次,添置了粉碎機,徹底拋棄了石碾粉碎的笨重勞動;第二次建起了煤炭焙燒小窯,甩掉“老窯包”的舊稱號;第三次建起了烘乾房,安裝了烘乾機,改造了過去那種晴天大幹雨天等閒,時幹時停的局面:第四次進行了生產模具的改革,在徹底取締原來那種竹筒模、鐵皮模的基礎上,採用電解銅行列模具,研製出新式粉筆機,並配備了澆漿機。在創新工藝的同時,企業內部管理也走向正軌。

到上世紀90年代,汶畔粉筆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已經出口到美國、喀麥隆、利比亞、馬里、香港等1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教學上品。1990年4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北京採購官阿羅拉團隊一行來到當時馳名中外的汶畔粉筆廠參觀,親身感受這個屹立在汶河畔的粉筆工廠生長的沃土和發展歷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近些年課堂多媒體教學系統快速興起和廣泛應用,粉筆市場也受到很大衝擊並逐漸萎縮,田家汶畔的很多粉筆從業者紛紛轉型轉行。田洪軍的徒弟張慶忠也曾有離開的念頭,但無意中看到女兒寫的一段關於粉筆的話語,他深受感觸,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傳承汶畔粉筆的決心。

汶畔粉筆歷經百餘年,能夠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教學上品,關鍵是田家汶畔人一直遵循的步步創新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生產標準。如今,汶畔粉筆雖然受資訊化和現代化教學的影響,已漸式微,但為保護這一百年民族產品,其已經被申報為坊子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雨滄桑,歲月永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