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扶貧日記”見真情(十九)

編者按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深入, 扶貧面不斷收窄, 扶貧形式及內容日趨複雜, 扶貧任務日益艱巨, 扶貧開發已駛入了深水區,

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個一個問題解決, 一件一件事情落地, 駐村的同志們臉曬黑了、嗓子說啞了, 腳底起泡了, 眼圈熬黑了, 身體消瘦了。 ”

“百問不厭、百答不煩、百刁不怒, 熱情細緻, 積極主動, 沒日沒夜地幹, 起早摸黑地做, 無怨無悔地擔, 這些幫扶幹部確實吃了很多苦, 個個過得硬, 服得人心!”群眾都伸大拇指。

精准扶貧駐村幫扶工作啟動以來, 駐村幫扶工作隊情系貧困群眾, 積極進村入戶, 幹農家活, 吃農家飯, 在面對面交流中宣講惠農政策, 在心與心溝通中感知百姓冷暖, 在探摸家底中瞭解民意幫辦實事, 形成了一支帶不走的貧困鄉村幫扶隊。 扶貧工作隊員的工作日記, 如實反映了貧困村戶的所思所盼, 真切記錄了扶貧故事和幫扶感悟。

多為困難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大理州委宣傳部駐漾濞縣龍潭鄉己路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趙虹彬

8月30日 星期三 晴

8月22日, 今天走訪愛此地村民小組農戶, 主要是瞭解農戶存在的困難和宣傳脫貧相關政策。 來到阿志華家後, 一面幫著撿拾院子裡散亂丟放的核桃生果, 一面拉著家常, 阿師無意間說起:“老羅最近太‘老火’了, 小娃娃怎麼就得了癌症”。 想向阿師進一步瞭解, 但具體情況阿師也不太清楚, 只知道羅會勇家五歲的小兒子得了癌症。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 工作隊匆匆趕回村委會。

在村委會向村幹部詳細詢問後, 和羅會勇本人取得了聯繫, 具體情況大致掌握:羅會勇小兒子羅鴻剛今年剛滿5歲,

正準備到村小學讀書, 在今年8月中下旬, 小孩子突然腹部劇烈疼痛, 在大理州醫院確診為肝臟母細胞腫瘤, 急需手術。 由於肝瘤巨大, 孩子年紀小耐受性差, 手術風險高, 州醫院建議轉至更高一級醫院進行手術。

掌握具體情況後, 立即向分管扶貧的單位領導進行了報告, 羅會勇作為建檔立卡戶(B類), 家庭本就拮据, 老母親70歲患有白癜風、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小兒子如今患病更是雪上加霜。 儘管手術費能通過新農合報銷一部分, 但剩餘的自付部分不是一筆小數目, 再加上人生地不熟, 如何轉院省上儘快排期做手術等等問題, 都是擺在羅會勇面前的一個個難題。

8月25日, 州委宣傳部掛鉤幫扶己路河村, 羅會勇戶是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彭斌部長掛鉤幫扶,

彭部長得知這一情況後, 及時和羅會勇取得了聯繫, 詳細詢問病情, 積極協調上一級醫院, 最終確定了醫療條件完善、經驗豐富的昆明醫科大學第二人民醫院附屬醫院, 並幫助辦理了大理州醫院的出院手續, 送至昆明入院、聯繫專家會診、確定手術方案, 並讓工作人員送去了1000元。

州委宣傳部分管扶貧工作的何尹全副部長積極通過單位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發動大家在“輕鬆籌”上為羅會勇募捐, 單位幹部職工捐款積極踴躍, 並進行了轉發,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這個患病孩子, “輕鬆籌”最終捐款1044次, 湊款總計24913元。

州委宣傳部工會也在第一時間發動單位幹部職工奉獻愛心説明患兒,

令人感動的是, 很多在“輕鬆籌”上捐過款的同事再度施以援手, 踴躍捐款, 兩天時間總計捐款4900元, 並及時送到了羅會勇手中。

8月29日, 在號召捐款的同時, 駐村工作隊多次到羅會勇家中走訪。 由於孫子在昆明做手術, 家裡只剩下70多歲的奶奶獨自在家, 駐村工作隊一有空就到其家裡, 輪流做做家務、打掃衛生、幹幹農活, 幫助老奶奶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引導貧困戶通過勤勞實現脫貧致富

雲南省人民檢察院派駐德宏州芒市五岔路鄉芒蚌村扶貧工作隊員楊紹生

11月12日 星期日 睛

2016年2月, 我被派駐到芒市五岔路鄉芒蚌村擔任工作隊員。 直接參與到扶貧一線, 我對一年多時間開展的貧困物件動態管理工作, 有一些體會和感受。

要耐心為群眾解答好政策。由於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對我們的政策解讀會存在差異。為了貧困物件動態管理工作順利推進,我們只有耐心地為群眾解答好政策,一遍不行就講兩遍,兩遍不行就講三遍,直到他們理解為止。一定要讓群眾明白“精准”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讓群眾認識到動態管理的重要性,讓群眾熟知什麼是“兩不愁三保障”,什麼是納入建檔立卡貧困物件的“1+N”,什麼是識別不精准貧困物件的十條剔除標準,以便找出真正需要幫扶的物件,通過群眾的理解和支援打牢動態管理工作基礎。

要準確掌握群眾的真實情況。在走訪中,我們遇到一些“等、靠、要”思想嚴重,總是裝窮叫苦,搶戴貧困戶“帽子”,但事實上已經超過國家貧困標準的農戶,而周邊群眾也不是很瞭解這些“特殊戶”的真實情況。如果僅僅依託民情瞭解和貧情分析會的結論,定然是不能完全鑒別真偽,去偽存真的。我們要本著認真負責、公平公正的態度,到群眾家中調查最真實的情況,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對每一項調查資料負責,對每一張調查表格負責,通過走訪,準確掌握群眾的真實情況,為動態管理工作推進提供最真實可靠的依據。

要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在開展貧困物件動態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宣傳好精准扶貧的相關政策外,我們應積極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讓群眾明白,精准扶貧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貧困戶動態管理就是要精准識別出還達不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家庭,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符合識別標準。我們要把確實困難的群眾納進來,讓大家樹立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自覺增強“脫貧為榮、戴帽為恥”的觀念,激發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瓦廠扶貧改變了什麼?

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西疇縣西灑鎮瓦廠村第一書記冀永生

11月12日 星期日 睛

驀然回首,兩年的駐村生活即將結束。兩年來在“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工作中,收穫了幹部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堅定了大家脫貧攻堅必勝的信心,也對“扶貧改變的不僅是貧困地區還包括我們自己”的批示,有了深刻理解。

瓦廠有那些變化。一是我們黨總支書記李友發不用為了路的事情愁得睡不著覺了。目前村內湯谷至達內、吳家灣投資1100余萬元的出村主動脈已破土動工並將於年底完工。他之前經常半夜給我們打電話、發資訊、發微信,現在不用擔心群眾整夜整夜纏著他跟他訴苦甚至發脾氣了,他能睡個安穩覺了。二是我們村委主任謝朝恩對村內產業有了信心。他和程聯德牽頭成立慧眾、新森兩個養殖合作社,吸收53戶204名貧困群眾入社,依託高檢院出資185萬余元建設兩座現代化養殖場,並向省農業廳申報成功了180余萬元沼氣專案。依託高檢院幫扶,他發動鐘明洪在峽山建設溪泉酒廠,發動趙應來等在茅坡種植30畝優質柑橘示範,並針對小鍋酒、土雞蛋和柑橘等產品申請商標,全力打造瓦廠村特色扶貧產品。目前,瓦廠新森養殖合作社已建成投產,第一批780頭生豬長勢良好;溪泉酒廠第一批600斤包穀酒出產並開始售賣。三是村委副主任陸順梅笑得咧開嘴了。她抓住了西疇縣打造湯穀民俗旅遊村的東風,在我們幫助下註冊成了乜星旅遊專業合作社,牽頭發展壯鄉農家樂,3月下旬試營業以來差不多接待了400多人,收入高達兩萬餘元。四是老百姓慢慢動起來了。現在發展土雞產業,把養雞場給圈起來了,幹部、群眾脫貧求富的主動性、積極性燒起來了。

瓦廠改變了判斷、認知和信念。一是貧窮跟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沒有必然關係,沒有。西疇的岩頭村李華明歷時12年在懸崖上鑿出一條1公里進村道路故事;對門山楊易發苦生活、苦日子的故事,告訴我在即使在山頭、在峭壁一樣能戰天鬥地過上好日子。對門山是瓦廠村路最遠、山頭最高的寨子,可是這個硬氣的楊易發,應是活生生地用牛拉人背的方式將建築材料拉進了家裡,蓋起了二層樓房,還自己做傢俱、煮酒,一樣在窮窩窩裡把日子過得踏實。二是貧窮跟道德滑坡有沒有必然關係,沒有。這裡確實有母親扔下嗷嗷待哺孩子出走的現象,但茅坡村小組的建檔裡卡戶趙應紅姐夫李光榮的實例告訴我們:即使在貧窮的土地上一樣有高貴的品格。他入贅到茅坡,媳婦跑了,可是他毅然、決然承擔起贍養岳父、岳母的責任,他還打工苦錢幫小舅子蓋起了三層樓房。三是貧窮是不是必然導致民主不能實行,不是。2016年5月我們全程參與瓦廠村兩委選舉,經歷了抱著選票箱過橋、進山,在群眾家宣傳、組織投票、老百姓真心實意選自己當家人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一人一票的民主精神在瓦廠這個原始村落的完美詮釋,讓我對社會主義民主產生了無限信心。捫心自問,這麼多年法學教育,同學或多或少曾對西式民主產生幻想,但是在瓦廠這裡,我對社會主義民主、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產生了無限信心。四是理想信念有沒有退卻,沒有。一次次走訪、一次次幫群眾解決小事過程中,我們發現貧困地區群眾依然對我們黨和國家懷有深深的感恩。如我們給磨瓦沖村小組老黨員王朝德送棉衣時,他為了一件棉服無數次說謝謝黨和政府。應該說虧欠的是我們,我們虧欠他們太多了……正是在這一次次走村入戶幫扶中,信念堅定起來,體內的鈣質多了起來。記得去年4月份我給領導報告,不後悔來瓦廠,在這裡實現了真正的思想入黨。

瓦廠改變了家人、朋友甚至素昧平生的人。來之前多少有點悲情成分——親人離世、父母多病、孩子年幼、妻子孤身一人承擔整個家庭。兩年來,我將在瓦廠的所見、所聞、所做跟家人分享,發現他們也在一點點改變:孩子畫畫說是雲南的大山,還把自己的畫義賣了送給了瓦廠的小朋友楊世豪;妻子除了捐助衣物外還跟我商量著結對幫扶一個小孩;不識字的母親要強地每天抄書學認字。還有一群朋友甚至陌生人在關注、支持我們,他們默默耕耘不問收穫。如天津市東麗區檢察院的董娟,除了自己捐款捐物外,還在院裡自發成立了扶貧小分隊,源源不斷地給我們輸送愛心和幫助。與我素昧平生的西疇攝影協會李光聰老師,我們每寫的一篇日記,每發一個扶貧動態,他都會在第一時間關注並悄悄去村寨再看一遍。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在支撐他們去幫助跟自己毫無關係的瓦廠村?是什麼?是人心深處的良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望,是對良知、善良、美好和正能量的訴求。所有這些改變離不開瓦廠原始貧窮的觸動,離不開這裡可歌可泣敢戰天鬥地的樸實村民激勵,最後歸結一點,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是這一轉變最好的詮釋。

精准扶貧還需“治標又治本”

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富寧縣新華鎮格當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宋海濤

11月12日 星期日 睛

經過多日的思想準備,帶著高檢院領導的厚望和家人的囑託,懷著一顆誓死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報國心,我踏上了西行扶貧之路,來到了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開啟了我的精准扶貧工作旅程。

來到新華鎮格當村,映入我眼簾的是高高的大山、蜿蜒的道路、貧瘠的土地,這所有的一切對於我一個城市長大的機關幹部,顯得比較陌生,雖有千般扶貧志,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著手點。在鄉鎮幹部的帶領下,我對大山裡13個自然村小組逐一調研,對全村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細緻走訪,腳下的路走得多了,精准扶貧的思路也就打開了。

做好精准扶貧工作,必須瞭解本地情況,分析貧困原因,才能找准致富途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必要的補助,幫助他們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的基本生活需求,這是黨和全國人民對貧困地區百姓做出的承諾,也是精准扶貧的首要任務。但回看改革開放後,以華西村為代表的先進農村發展史,我深感精准扶貧工作的使命和任務決不是簡單的發發補助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西南山區進行精准扶貧工作,必須以發展農村產業為核心,達到扶貧攻堅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要耐心為群眾解答好政策。由於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對我們的政策解讀會存在差異。為了貧困物件動態管理工作順利推進,我們只有耐心地為群眾解答好政策,一遍不行就講兩遍,兩遍不行就講三遍,直到他們理解為止。一定要讓群眾明白“精准”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讓群眾認識到動態管理的重要性,讓群眾熟知什麼是“兩不愁三保障”,什麼是納入建檔立卡貧困物件的“1+N”,什麼是識別不精准貧困物件的十條剔除標準,以便找出真正需要幫扶的物件,通過群眾的理解和支援打牢動態管理工作基礎。

要準確掌握群眾的真實情況。在走訪中,我們遇到一些“等、靠、要”思想嚴重,總是裝窮叫苦,搶戴貧困戶“帽子”,但事實上已經超過國家貧困標準的農戶,而周邊群眾也不是很瞭解這些“特殊戶”的真實情況。如果僅僅依託民情瞭解和貧情分析會的結論,定然是不能完全鑒別真偽,去偽存真的。我們要本著認真負責、公平公正的態度,到群眾家中調查最真實的情況,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對每一項調查資料負責,對每一張調查表格負責,通過走訪,準確掌握群眾的真實情況,為動態管理工作推進提供最真實可靠的依據。

要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在開展貧困物件動態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宣傳好精准扶貧的相關政策外,我們應積極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讓群眾明白,精准扶貧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貧困戶動態管理就是要精准識別出還達不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家庭,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符合識別標準。我們要把確實困難的群眾納進來,讓大家樹立起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自覺增強“脫貧為榮、戴帽為恥”的觀念,激發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瓦廠扶貧改變了什麼?

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西疇縣西灑鎮瓦廠村第一書記冀永生

11月12日 星期日 睛

驀然回首,兩年的駐村生活即將結束。兩年來在“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工作中,收穫了幹部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堅定了大家脫貧攻堅必勝的信心,也對“扶貧改變的不僅是貧困地區還包括我們自己”的批示,有了深刻理解。

瓦廠有那些變化。一是我們黨總支書記李友發不用為了路的事情愁得睡不著覺了。目前村內湯谷至達內、吳家灣投資1100余萬元的出村主動脈已破土動工並將於年底完工。他之前經常半夜給我們打電話、發資訊、發微信,現在不用擔心群眾整夜整夜纏著他跟他訴苦甚至發脾氣了,他能睡個安穩覺了。二是我們村委主任謝朝恩對村內產業有了信心。他和程聯德牽頭成立慧眾、新森兩個養殖合作社,吸收53戶204名貧困群眾入社,依託高檢院出資185萬余元建設兩座現代化養殖場,並向省農業廳申報成功了180余萬元沼氣專案。依託高檢院幫扶,他發動鐘明洪在峽山建設溪泉酒廠,發動趙應來等在茅坡種植30畝優質柑橘示範,並針對小鍋酒、土雞蛋和柑橘等產品申請商標,全力打造瓦廠村特色扶貧產品。目前,瓦廠新森養殖合作社已建成投產,第一批780頭生豬長勢良好;溪泉酒廠第一批600斤包穀酒出產並開始售賣。三是村委副主任陸順梅笑得咧開嘴了。她抓住了西疇縣打造湯穀民俗旅遊村的東風,在我們幫助下註冊成了乜星旅遊專業合作社,牽頭發展壯鄉農家樂,3月下旬試營業以來差不多接待了400多人,收入高達兩萬餘元。四是老百姓慢慢動起來了。現在發展土雞產業,把養雞場給圈起來了,幹部、群眾脫貧求富的主動性、積極性燒起來了。

瓦廠改變了判斷、認知和信念。一是貧窮跟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沒有必然關係,沒有。西疇的岩頭村李華明歷時12年在懸崖上鑿出一條1公里進村道路故事;對門山楊易發苦生活、苦日子的故事,告訴我在即使在山頭、在峭壁一樣能戰天鬥地過上好日子。對門山是瓦廠村路最遠、山頭最高的寨子,可是這個硬氣的楊易發,應是活生生地用牛拉人背的方式將建築材料拉進了家裡,蓋起了二層樓房,還自己做傢俱、煮酒,一樣在窮窩窩裡把日子過得踏實。二是貧窮跟道德滑坡有沒有必然關係,沒有。這裡確實有母親扔下嗷嗷待哺孩子出走的現象,但茅坡村小組的建檔裡卡戶趙應紅姐夫李光榮的實例告訴我們:即使在貧窮的土地上一樣有高貴的品格。他入贅到茅坡,媳婦跑了,可是他毅然、決然承擔起贍養岳父、岳母的責任,他還打工苦錢幫小舅子蓋起了三層樓房。三是貧窮是不是必然導致民主不能實行,不是。2016年5月我們全程參與瓦廠村兩委選舉,經歷了抱著選票箱過橋、進山,在群眾家宣傳、組織投票、老百姓真心實意選自己當家人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一人一票的民主精神在瓦廠這個原始村落的完美詮釋,讓我對社會主義民主產生了無限信心。捫心自問,這麼多年法學教育,同學或多或少曾對西式民主產生幻想,但是在瓦廠這裡,我對社會主義民主、對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產生了無限信心。四是理想信念有沒有退卻,沒有。一次次走訪、一次次幫群眾解決小事過程中,我們發現貧困地區群眾依然對我們黨和國家懷有深深的感恩。如我們給磨瓦沖村小組老黨員王朝德送棉衣時,他為了一件棉服無數次說謝謝黨和政府。應該說虧欠的是我們,我們虧欠他們太多了……正是在這一次次走村入戶幫扶中,信念堅定起來,體內的鈣質多了起來。記得去年4月份我給領導報告,不後悔來瓦廠,在這裡實現了真正的思想入黨。

瓦廠改變了家人、朋友甚至素昧平生的人。來之前多少有點悲情成分——親人離世、父母多病、孩子年幼、妻子孤身一人承擔整個家庭。兩年來,我將在瓦廠的所見、所聞、所做跟家人分享,發現他們也在一點點改變:孩子畫畫說是雲南的大山,還把自己的畫義賣了送給了瓦廠的小朋友楊世豪;妻子除了捐助衣物外還跟我商量著結對幫扶一個小孩;不識字的母親要強地每天抄書學認字。還有一群朋友甚至陌生人在關注、支持我們,他們默默耕耘不問收穫。如天津市東麗區檢察院的董娟,除了自己捐款捐物外,還在院裡自發成立了扶貧小分隊,源源不斷地給我們輸送愛心和幫助。與我素昧平生的西疇攝影協會李光聰老師,我們每寫的一篇日記,每發一個扶貧動態,他都會在第一時間關注並悄悄去村寨再看一遍。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在支撐他們去幫助跟自己毫無關係的瓦廠村?是什麼?是人心深處的良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望,是對良知、善良、美好和正能量的訴求。所有這些改變離不開瓦廠原始貧窮的觸動,離不開這裡可歌可泣敢戰天鬥地的樸實村民激勵,最後歸結一點,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是這一轉變最好的詮釋。

精准扶貧還需“治標又治本”

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富寧縣新華鎮格當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宋海濤

11月12日 星期日 睛

經過多日的思想準備,帶著高檢院領導的厚望和家人的囑託,懷著一顆誓死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報國心,我踏上了西行扶貧之路,來到了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開啟了我的精准扶貧工作旅程。

來到新華鎮格當村,映入我眼簾的是高高的大山、蜿蜒的道路、貧瘠的土地,這所有的一切對於我一個城市長大的機關幹部,顯得比較陌生,雖有千般扶貧志,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著手點。在鄉鎮幹部的帶領下,我對大山裡13個自然村小組逐一調研,對全村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細緻走訪,腳下的路走得多了,精准扶貧的思路也就打開了。

做好精准扶貧工作,必須瞭解本地情況,分析貧困原因,才能找准致富途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必要的補助,幫助他們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的基本生活需求,這是黨和全國人民對貧困地區百姓做出的承諾,也是精准扶貧的首要任務。但回看改革開放後,以華西村為代表的先進農村發展史,我深感精准扶貧工作的使命和任務決不是簡單的發發補助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西南山區進行精准扶貧工作,必須以發展農村產業為核心,達到扶貧攻堅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