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甘南的這個角落,居然如此驚世駭俗

她, 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茶馬古道必經地,

她的存在就像一個不真實的夢境,

好像陶淵明魂牽夢繞的桃花源。

她, 曾被學者洛克所發現,

她的美都被記錄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

她被稱為“東方小瑞士”、“洮硯之鄉”、"四世藏王故里“,

她就是——卓尼。

這裡的山水行走期間, 才明白什麼叫應接不暇

卓尼不華麗,卻給人一種驚豔的感覺。 這裡質樸, 這裡遠離凡塵, 七百多年來, 它孤傲不羈的獨自綻放著美麗, 奇峰峽谷、鐘靈毓秀宛如史詩一般的守護著這份秘境。 穿行于卓尼的崇山峻嶺間, 終於懂得了什麼叫“目不暇接”,

什麼叫“天人合一”。

1.大峪溝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區位于甘肅省卓尼縣木耳鄉大峪溝, 距縣城30公里, 大峪溝泉流縱橫, 彙集成四季豐沛的大峪河。

河流曲折有致, 澄碧甘甜, 全長81公里, 流域處處可見魚翔淺底, 麝鹿啜飲, 真是妙趣橫生, 自然天成。

景區內生物垂直分佈差異大, 迭山雪線以上為裸岩, 以下依次為高山草場、原始森林、低山草旬、灌木、農作物等。

大美莙有專門介紹過大峪溝,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連結:

甘南的隱秘聖地, 竟可媲美阿爾卑斯山

2.車巴溝

車巴溝沿線貫穿區域即為車巴溝景區,

沿溝分佈著刀告、尼巴兩個鄉。

順著車巴河谷行進, 河谷時窄時寬, 水流時緩時急。 兩岸林蔭深處, 山泉叮咚, 溪流淙淙, 縱橫交織。

車巴溝物種極其豐富, 有鮮嫩豐腴的龍鬚菇, 有珍貴無比的羊肚菌, 有漫山遍野的黨參、紅芪, 蘇門羚、岩羊、馬鹿、野山羊、山豹、熊等經常出沒這裡, 藍馬雞、雉雞成群結隊在樹叢中覓食, 顯得自然而逍遙, 把奇山異水點綴得風情萬種。

3.九甸峽

九甸峽位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境內。 在九甸峽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高聳險峻的高山峽谷為修建水電工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自唐宋以來為蘭州、臨洮通往洮岷、階州、乃至四川中壩入川古道的捷徑。 其中, 峽東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 峽西是海拔3578米的蓮花山餘脈, 洮河被夾於峽中, 因河道狹窄, 使河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於其間。

峽中有一古堡遺址,稱橋道程,附近崖壁鑿有石洞佛龕,尚有殘存佛像。棧道岩壁上有數處摩崖石刻,留有歷代修築棧道橋樑的碑文。

4.康多峽

康多峽景區位於甘肅省卓尼縣康多鄉、杓哇土族鄉的冶木河、岔巴河峽谷地段,屬冶木峽上峽。與臨潭縣冶力關鄉境內的冶木峽下峽相接。

康多峽風貌尤為壯觀,奇峰怪石,突兀競現,千年古松,盤根錯節,或幽奇、或俊秀、或澹泊、或雄渾,移步換景,變化無窮。峰頂峽谷松濤陣陣,穀底樹叢岩石間激流喧瀉,珍禽鳴於枝頭,異獸出沒于灌叢,人在峽中,似無來路,亦無去處,置身佛閣仙境,恍若遠離世俗凡間。

峽谷頂部則屬平原丘陵地帶,有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牛羊散亂,帳篷點點,視野極為遼闊。眺望北方白石山聳人雲間,其上白雪皚皚,山體裸岩亦呈灰白色,恰似天外蜃景。

這裡的笑容是世外桃源般的簡單快樂

1925年,洛克在這個謎一般的秘境裡,寫下了他對卓尼最深切的感受:這個城鎮可能在它六百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一絲變化。

現在90年過去了,卓尼的時光仿佛停止了一般,安靜的保留著難得的純淨之美、世外桃源般的簡單快樂。而這些在時間裡停住的村寨也成為了卓尼最美的風景。

1.尼巴村

甘肅省的尼巴村隸屬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尼巴鄉。“尼巴”為藏語譯音,意為“陽坡”。尼巴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清澈的車巴河穿村逶迤而過,寨前幾行陳列有致的嘛呢旗在朔風中索索抖動。

遠望尼巴村,村寨的房屋建築格式類同,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特別是藍天白雲下,家家戶戶房頂上搭曬青稞的架杆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更給山寨增添了神聖神秘的色彩。

2.麻路小鎮

在卓尼縣境西南部,一條全長82公里的車巴河自南向北流入洮河。在車巴河與洮河交匯的三角沖積平原上,有一座美麗的麻路小鎮。

麻路藏語為“下游部落”。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卓尼境內僅次於縣城柳林鎮的又一集鎮,而且更好地保持了原始自然環境。

這裡的傳統文化是為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活化石”

卓尼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的“藏漢走廊”,在古代,這裡不僅是古羌人繁衍生息的樂園,而且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諸國以及吐蕃的交通要道,多方文明在這裡交匯融合。於是,這裡留下了許多獨特風俗和古老傳統,三格毛、木雕、洮硯…… 在今天仍在卓尼世代承襲,為卓尼的美更增添了一份靈動和厚重。

1.洮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于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

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歎不已。

2.木雕

在甘南藏區這塊藏漢地理地域、文化地域結合的土地上,卓尼木雕最能體現出雕刻師們在相互交流、傳承精湛雕刻技術方面的聰明才智。卓尼木雕完美融合了藏漢民間木雕工藝和宗教木雕工藝。

如今,作為一項文化遺產,卓尼木雕受到卓尼縣委、卓尼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保護,在強有力政策支持和關懷下,卓尼木雕正在以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展現著它的迷人風采。

3.三格毛

“覺乃”藏族是一支來自西藏的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卓尼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服飾更具迷人魅力。

在服飾文化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婦女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特有的三格毛服飾是西藏農區宮廷服飾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可以說是全藏區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4.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藏語稱“沙目”),故漢語稱巴郎鼓舞。

舞者手裡拿著一個形似“巴朗鼓”的雙面羊皮鼓道具,隨著沉穩勁健的舞步不斷揺擊,並循著節奏高聲齊唱。舞蹈節奏緊湊,動作乾淨有力,歌詞含蓄古樸,曲調內容豐富。

自駕路線推薦總有一條適合你

線路一:重走洛克之路

大峪溝——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麻路小鎮——貢巴寺——尼巴百年藏寨——光蓋山——紮尕那——迭部——舟曲——宕昌——岷縣——臨洮——蘭州

線路二:暢遊藏王故里,品味洮硯文化線

大峪溝——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流順鄉候家寺——新城小鎮——洮硯鄉——九甸峽庫區——會川鎮——臨洮——蘭州

線路三:朝聖之路

大峪溝——康多峽——杓哇寺——康多寺——多瑪寺

線路四:紅色歷史之路

大峪溝——三角石——卓瑪拉措湖——旗布寺——阿角溝——博峪村——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臨潭縣城——阿子塘寶塔景區——合作——蘭州

線路五:經典拍攝之路

阿子灘——康木車——紮古錄鎮——地理多——白地——百年藏寨尼巴村——光蓋山

峽中有一古堡遺址,稱橋道程,附近崖壁鑿有石洞佛龕,尚有殘存佛像。棧道岩壁上有數處摩崖石刻,留有歷代修築棧道橋樑的碑文。

4.康多峽

康多峽景區位於甘肅省卓尼縣康多鄉、杓哇土族鄉的冶木河、岔巴河峽谷地段,屬冶木峽上峽。與臨潭縣冶力關鄉境內的冶木峽下峽相接。

康多峽風貌尤為壯觀,奇峰怪石,突兀競現,千年古松,盤根錯節,或幽奇、或俊秀、或澹泊、或雄渾,移步換景,變化無窮。峰頂峽谷松濤陣陣,穀底樹叢岩石間激流喧瀉,珍禽鳴於枝頭,異獸出沒于灌叢,人在峽中,似無來路,亦無去處,置身佛閣仙境,恍若遠離世俗凡間。

峽谷頂部則屬平原丘陵地帶,有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牛羊散亂,帳篷點點,視野極為遼闊。眺望北方白石山聳人雲間,其上白雪皚皚,山體裸岩亦呈灰白色,恰似天外蜃景。

這裡的笑容是世外桃源般的簡單快樂

1925年,洛克在這個謎一般的秘境裡,寫下了他對卓尼最深切的感受:這個城鎮可能在它六百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一絲變化。

現在90年過去了,卓尼的時光仿佛停止了一般,安靜的保留著難得的純淨之美、世外桃源般的簡單快樂。而這些在時間裡停住的村寨也成為了卓尼最美的風景。

1.尼巴村

甘肅省的尼巴村隸屬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尼巴鄉。“尼巴”為藏語譯音,意為“陽坡”。尼巴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清澈的車巴河穿村逶迤而過,寨前幾行陳列有致的嘛呢旗在朔風中索索抖動。

遠望尼巴村,村寨的房屋建築格式類同,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特別是藍天白雲下,家家戶戶房頂上搭曬青稞的架杆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更給山寨增添了神聖神秘的色彩。

2.麻路小鎮

在卓尼縣境西南部,一條全長82公里的車巴河自南向北流入洮河。在車巴河與洮河交匯的三角沖積平原上,有一座美麗的麻路小鎮。

麻路藏語為“下游部落”。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卓尼境內僅次於縣城柳林鎮的又一集鎮,而且更好地保持了原始自然環境。

這裡的傳統文化是為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活化石”

卓尼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的“藏漢走廊”,在古代,這裡不僅是古羌人繁衍生息的樂園,而且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諸國以及吐蕃的交通要道,多方文明在這裡交匯融合。於是,這裡留下了許多獨特風俗和古老傳統,三格毛、木雕、洮硯…… 在今天仍在卓尼世代承襲,為卓尼的美更增添了一份靈動和厚重。

1.洮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于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

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歎不已。

2.木雕

在甘南藏區這塊藏漢地理地域、文化地域結合的土地上,卓尼木雕最能體現出雕刻師們在相互交流、傳承精湛雕刻技術方面的聰明才智。卓尼木雕完美融合了藏漢民間木雕工藝和宗教木雕工藝。

如今,作為一項文化遺產,卓尼木雕受到卓尼縣委、卓尼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保護,在強有力政策支持和關懷下,卓尼木雕正在以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展現著它的迷人風采。

3.三格毛

“覺乃”藏族是一支來自西藏的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卓尼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服飾更具迷人魅力。

在服飾文化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婦女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特有的三格毛服飾是西藏農區宮廷服飾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可以說是全藏區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4.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藏語稱“沙目”),故漢語稱巴郎鼓舞。

舞者手裡拿著一個形似“巴朗鼓”的雙面羊皮鼓道具,隨著沉穩勁健的舞步不斷揺擊,並循著節奏高聲齊唱。舞蹈節奏緊湊,動作乾淨有力,歌詞含蓄古樸,曲調內容豐富。

自駕路線推薦總有一條適合你

線路一:重走洛克之路

大峪溝——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麻路小鎮——貢巴寺——尼巴百年藏寨——光蓋山——紮尕那——迭部——舟曲——宕昌——岷縣——臨洮——蘭州

線路二:暢遊藏王故里,品味洮硯文化線

大峪溝——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流順鄉候家寺——新城小鎮——洮硯鄉——九甸峽庫區——會川鎮——臨洮——蘭州

線路三:朝聖之路

大峪溝——康多峽——杓哇寺——康多寺——多瑪寺

線路四:紅色歷史之路

大峪溝——三角石——卓瑪拉措湖——旗布寺——阿角溝——博峪村——卓尼縣城(禪定寺、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洮河風情線)——臨潭縣城——阿子塘寶塔景區——合作——蘭州

線路五:經典拍攝之路

阿子灘——康木車——紮古錄鎮——地理多——白地——百年藏寨尼巴村——光蓋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