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鹹海50年衰退90%以上,人類破壞環境後自然開始反撲

人類想要永久改變自然環境, 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無論技術手段有多高明, 自然最終總是會反敗為勝, 頑強地回到自己原來的形態。

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 自然環境被暫時修改的故事也並不少見, 位於中亞的咸海就是受害者之一。

今天的鹹海, 面積已經比1960年衰退了90%以上(6萬多平方公里), 相當於4個大北京。

今天的文章, 就帶你一起來看看這座巨大鹹水湖的生死之謎。

美麗鹹海的青蔥歲月

鹹海, 位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交界處, 曾是世界第四大湖。 有研究顯示, 咸海誕生於“上新世”時期, 距今已有500多萬年的歷史。 中亞地區的兩條著名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 維持了鹹海水量的穩定。

由於地理環境及注入河水的影響,

咸海的水呈層狀分佈, 水流迴圈呈順時針方向, 表層海水鹽分不高, 到底層則鹽分上升。 咸海水質很好, 水的透明度很高, 深藍色的海水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由於湖中有約1500座島嶼, 鹹海也被稱為“島嶼之海”, 總面積曾高達到66000多平方公里。

1985年八月的鹹海:

這裡在蘇聯時期是戰略大後方, 相對遠東和西部發達地區比較安全。 出於這一層考慮, 蘇聯曾將自己的生化武器研究基地設在被湖水環抱的沃茲羅日傑尼耶島(又稱“復興島”)上, 代號“Aralsk-7”或“第三實驗室”。 遊戲“使命召喚”裡也曾以此為背景。

而這個島嶼在2001年中旬, 由於鹹海的日漸枯竭, 與陸地相連成為一個半島。

鹹海中的沃茲羅日傑尼耶島

生化武器研究基地

由於這裡的風向不定,島上特地修築了米字形機場,以保證軍機隨時降落。但蘇聯解體後,這座神秘的基地最終還是被廢棄,成為了無人區。

米字形機場上線:

如今:

由於鹽分合適、水質良好,昔日鹹海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湖中盛產鯉魚、鹹海鯛、暗斑梭鱸、比目魚、鹹海赤梢魚、黑鯽等魚類。

在1960年前,這裡的商業捕魚量每年超過43,000噸,占全蘇聯捕撈總量的六分之一,是蘇聯的漁業生產基地。1921年,這裡的漁民還向莫斯科輸送了14車廂的魚來緩解那裡的饑荒。為此列寧專門寫信表示感謝。

1848年,第一艘停泊在鹹海的俄羅斯小船,由塔拉斯·舍甫琴科繪製

俄羅斯停泊在咸海的海軍

但是好景不長,鹹海的美好時光在人類的活動下逐漸變成了一個難以再現的往日舊夢。美麗而豐饒的鹹海,開始逐漸枯萎了。

日漸消失的鹹海:

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蘇聯成立後,政府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將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中,從而將該地區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最終的目的,當然是用來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咸海的大量水源,被用在阿姆河下游的農業開發上:

為此,史達林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了“自然改造計畫”。計畫的具體內容,就是在該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導入牧草輪作,並在半乾旱氣候地區修建灌溉水利工程。水利設施的建設滋養了作物,卻分走了一部分河水,水域的進出平衡開始被打破。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從那時開始:

不過由於抽河水時日不多,自然改造計畫在運行早期,尚且沒有引發嚴重的危機。

到了五十年代,蘇聯政府將蘇聯全境劃分為18個基本經濟區來進行針對性發展。其中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成為中亞經濟區,同臨近的哈薩克經濟區共同發展以棉花、穀物為主的種植業。

哈薩克與其餘四斯坦,一起剝削鹹海:

這一規劃促使蘇聯政府在該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以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塔什薩卡引水渠為代表的引水工程紛紛在中亞大地上出現。這些巨大的水利設施,將烏茲別克斯坦的“渴望草原”以及卡拉庫姆沙漠從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面積達30余萬公頃的棉糧生產基地。

錫爾河上游的托克托古爾大壩,除了分配水資源以外,更為吉爾吉斯斯坦全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電力。這裡也因此成為被當時蘇聯官媒大書特書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托克托古爾大壩

僅僅從對經濟的短期刺激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來看,蘇聯政府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1980年,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 20%,其中 95%產于錫爾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區。蘇聯境內約40%的稻穀,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

穿行在沙漠中的阿姆河兩岸良田:

農業生產的豐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發展,而此地區的人口也由上個世紀二十年代700余萬人猛增至3600多萬。從來不宜農耕的荒原,變成了農業之星。

但是和所有大幹快進的經濟發展一樣,鹹海周邊的環境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蘇聯人的粗放發展模式使得該地區水資源浪費嚴重,很多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各地負責人為了拼政績大肆開荒,致使開荒土地面積遠大于該地區水資源的承受能力,河水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海岸線也不斷後撤。曾經的港口變成了內陸城市,咸海的水運經濟幾乎崩潰。

鹹海附近廢棄的船隻:

這裡的氣候也隨著湖水的消退變得更極端更乾旱,致使周邊地區的農作物產量下降。水量的減少使得鹹海水域鹽分濃度急劇上升,造成本地魚類及水生物大量滅絕。

20世紀60年代,咸海尚有各種魚類600多種,到 1991年只剩下了70餘種。商業捕魚量僅為六十年代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1987年,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了陸地。乾涸的湖底沉積了大量的鹽分,每當大風刮過就會形成可怕的“鹽沙暴”。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沙土隨風飄散,沉積到周邊的田地裡,造成土地鹽鹼化、沙漠化,使該地區作物產量急劇下降。蘇聯人開墾出的良田又變回了荒漠。周邊的河水及地下水的水質也因為失去滲水的補充,而變得越來越差。

橫跨整個區域的巨大沙塵暴:

糟糕的飲用水條件和缺乏糧食的困境,讓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急劇上升。曾經歡慶勝利的人類,開始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曾經的湖岸和船:

在扯皮中病入膏肓

其實鹹海的乾涸早在蘇聯人預料之中。蘇聯工程師原計劃通過讓鹹海有計劃地乾涸,以便將其改造成良田。但他們嚴重低估了這一行為帶來的副作用,乾涸的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而且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

沒想到會乾涸得如此快:

圖為鹹海乾涸.gif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蘇聯政府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進行緩解,甚至計畫從其它河流引水來保護鹹海。但這些計畫最終因耗資巨大而無法付諸實現,鹹海終於還是走上了不歸路。

蘇聯解體後,由於對水資源失去了統一的調度,地區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蘇聯解體後,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分享了阿姆河下游和三角洲。意味著,你不抽水我抽水?

以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爾大壩為例,它既掌控著下游灌溉所需的水資源,也是上游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發電來源。兼具這兩個功能的大壩,在不同國家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樣。按理說,吉爾吉斯斯坦需在冬天放水,以便提供電力;而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則需要大壩在夏天放水,以便灌溉。

而水資源卻是有限的,不可能兩頭放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蘇聯政府牽頭規定,吉爾吉斯斯坦在夏天放水,借此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換取油氣。

但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於各自利益所需,這個協定並未得到很好的執行。為了爭奪水資源,三國都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肆意分流河水。凡此種種之事,致使流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現斷流,更加劇了鹹海的消退。

中亞的諸多大河,不光要穿過廣闊的沙漠,還要穿過眾多的人類聚居區,最終止步於鹹海的跟前,消失在沙漠之中。

2003年,剛剛分離出來的南鹹海又分成了東西兩部分。

2009年,東部消失,而西部由於幾乎無水補充,消失也只是時間問題。

2003年人工堤壩將鹹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2009年,東部消失(右)。

截止到2014年,鹹海的面積較鼎盛時期萎縮了74%,其水量減少近85%,昔日興旺的捕漁業已幾乎消失殆盡。由於農業大發展時代而出生的大量人口,也選擇背井離鄉,到別處尋找生存的機會。

1989年和2014年的鹹海:

為了保護鹹海,中亞各國成立了委員會,對各國的利益訴求進行協調。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成立了基金會,展開專項行動來保護鹹海,並為周邊地區居民打深水井以解決飲水問題。相對富裕的哈薩克還特地撥款修建水壩保護北鹹海。

2000年與2011年北鹹海變化.gif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各國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為始終沒有得到控制,鹹海的衰減趨勢根本無法遏制。不少專家悲觀地表示,鹹海將在2020前後完全消失,變成一片只存在於過時地圖裡的大海。

鹹海只是人類對環境破壞的一個縮影。在鹹海背後,有更多自然地形和動植物在不斷惡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如果人類不多加協調,不想更好的辦法為資源的安全調度做出更多努力,等到自然反撲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由於這裡的風向不定,島上特地修築了米字形機場,以保證軍機隨時降落。但蘇聯解體後,這座神秘的基地最終還是被廢棄,成為了無人區。

米字形機場上線:

如今:

由於鹽分合適、水質良好,昔日鹹海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湖中盛產鯉魚、鹹海鯛、暗斑梭鱸、比目魚、鹹海赤梢魚、黑鯽等魚類。

在1960年前,這裡的商業捕魚量每年超過43,000噸,占全蘇聯捕撈總量的六分之一,是蘇聯的漁業生產基地。1921年,這裡的漁民還向莫斯科輸送了14車廂的魚來緩解那裡的饑荒。為此列寧專門寫信表示感謝。

1848年,第一艘停泊在鹹海的俄羅斯小船,由塔拉斯·舍甫琴科繪製

俄羅斯停泊在咸海的海軍

但是好景不長,鹹海的美好時光在人類的活動下逐漸變成了一個難以再現的往日舊夢。美麗而豐饒的鹹海,開始逐漸枯萎了。

日漸消失的鹹海:

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蘇聯成立後,政府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將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中,從而將該地區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最終的目的,當然是用來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咸海的大量水源,被用在阿姆河下游的農業開發上:

為此,史達林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了“自然改造計畫”。計畫的具體內容,就是在該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導入牧草輪作,並在半乾旱氣候地區修建灌溉水利工程。水利設施的建設滋養了作物,卻分走了一部分河水,水域的進出平衡開始被打破。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從那時開始:

不過由於抽河水時日不多,自然改造計畫在運行早期,尚且沒有引發嚴重的危機。

到了五十年代,蘇聯政府將蘇聯全境劃分為18個基本經濟區來進行針對性發展。其中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成為中亞經濟區,同臨近的哈薩克經濟區共同發展以棉花、穀物為主的種植業。

哈薩克與其餘四斯坦,一起剝削鹹海:

這一規劃促使蘇聯政府在該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以卡拉庫姆運河和阿姆布哈爾引水渠、塔什薩卡引水渠為代表的引水工程紛紛在中亞大地上出現。這些巨大的水利設施,將烏茲別克斯坦的“渴望草原”以及卡拉庫姆沙漠從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面積達30余萬公頃的棉糧生產基地。

錫爾河上游的托克托古爾大壩,除了分配水資源以外,更為吉爾吉斯斯坦全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電力。這裡也因此成為被當時蘇聯官媒大書特書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托克托古爾大壩

僅僅從對經濟的短期刺激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來看,蘇聯政府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1980年,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 20%,其中 95%產于錫爾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區。蘇聯境內約40%的稻穀,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

穿行在沙漠中的阿姆河兩岸良田:

農業生產的豐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發展,而此地區的人口也由上個世紀二十年代700余萬人猛增至3600多萬。從來不宜農耕的荒原,變成了農業之星。

但是和所有大幹快進的經濟發展一樣,鹹海周邊的環境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蘇聯人的粗放發展模式使得該地區水資源浪費嚴重,很多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各地負責人為了拼政績大肆開荒,致使開荒土地面積遠大于該地區水資源的承受能力,河水注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海岸線也不斷後撤。曾經的港口變成了內陸城市,咸海的水運經濟幾乎崩潰。

鹹海附近廢棄的船隻:

這裡的氣候也隨著湖水的消退變得更極端更乾旱,致使周邊地區的農作物產量下降。水量的減少使得鹹海水域鹽分濃度急劇上升,造成本地魚類及水生物大量滅絕。

20世紀60年代,咸海尚有各種魚類600多種,到 1991年只剩下了70餘種。商業捕魚量僅為六十年代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1987年,鹹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兩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了陸地。乾涸的湖底沉積了大量的鹽分,每當大風刮過就會形成可怕的“鹽沙暴”。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沙土隨風飄散,沉積到周邊的田地裡,造成土地鹽鹼化、沙漠化,使該地區作物產量急劇下降。蘇聯人開墾出的良田又變回了荒漠。周邊的河水及地下水的水質也因為失去滲水的補充,而變得越來越差。

橫跨整個區域的巨大沙塵暴:

糟糕的飲用水條件和缺乏糧食的困境,讓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急劇上升。曾經歡慶勝利的人類,開始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曾經的湖岸和船:

在扯皮中病入膏肓

其實鹹海的乾涸早在蘇聯人預料之中。蘇聯工程師原計劃通過讓鹹海有計劃地乾涸,以便將其改造成良田。但他們嚴重低估了這一行為帶來的副作用,乾涸的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而且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

沒想到會乾涸得如此快:

圖為鹹海乾涸.gif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蘇聯政府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進行緩解,甚至計畫從其它河流引水來保護鹹海。但這些計畫最終因耗資巨大而無法付諸實現,鹹海終於還是走上了不歸路。

蘇聯解體後,由於對水資源失去了統一的調度,地區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蘇聯解體後,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分享了阿姆河下游和三角洲。意味著,你不抽水我抽水?

以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爾大壩為例,它既掌控著下游灌溉所需的水資源,也是上游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發電來源。兼具這兩個功能的大壩,在不同國家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樣。按理說,吉爾吉斯斯坦需在冬天放水,以便提供電力;而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則需要大壩在夏天放水,以便灌溉。

而水資源卻是有限的,不可能兩頭放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蘇聯政府牽頭規定,吉爾吉斯斯坦在夏天放水,借此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換取油氣。

但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於各自利益所需,這個協定並未得到很好的執行。為了爭奪水資源,三國都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肆意分流河水。凡此種種之事,致使流入鹹海的水量越來越少。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現斷流,更加劇了鹹海的消退。

中亞的諸多大河,不光要穿過廣闊的沙漠,還要穿過眾多的人類聚居區,最終止步於鹹海的跟前,消失在沙漠之中。

2003年,剛剛分離出來的南鹹海又分成了東西兩部分。

2009年,東部消失,而西部由於幾乎無水補充,消失也只是時間問題。

2003年人工堤壩將鹹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2009年,東部消失(右)。

截止到2014年,鹹海的面積較鼎盛時期萎縮了74%,其水量減少近85%,昔日興旺的捕漁業已幾乎消失殆盡。由於農業大發展時代而出生的大量人口,也選擇背井離鄉,到別處尋找生存的機會。

1989年和2014年的鹹海:

為了保護鹹海,中亞各國成立了委員會,對各國的利益訴求進行協調。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成立了基金會,展開專項行動來保護鹹海,並為周邊地區居民打深水井以解決飲水問題。相對富裕的哈薩克還特地撥款修建水壩保護北鹹海。

2000年與2011年北鹹海變化.gif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各國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為始終沒有得到控制,鹹海的衰減趨勢根本無法遏制。不少專家悲觀地表示,鹹海將在2020前後完全消失,變成一片只存在於過時地圖裡的大海。

鹹海只是人類對環境破壞的一個縮影。在鹹海背後,有更多自然地形和動植物在不斷惡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如果人類不多加協調,不想更好的辦法為資源的安全調度做出更多努力,等到自然反撲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