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篇論文獲獎1350萬?你怎麼看?

科研獎勵與科研資助混為一談, 製造了這起事件, 也是我國學術管理和評價的大問題。

這次“獎勵”引起輿論關注, 其實怪不得被輿論誤讀。 因為川農官網刊出的文章, 標題就是《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 雖然文章用了“獎助”, 但是, 這很容易被理解為獎勵。 而由於“獎助”起因為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因此, 這被理解為一篇論文被重獎1350萬, 也並不離譜。

關於要不要如此重獎一篇論文——即便獎金不是1350萬, 而只是50萬, 也是重獎——已有諸多評論, 即便贊成者, 也擔憂這會強化“論文情結”和論文導向。 對於這一事件, 我想討論的是獎勵與專案資助的區別, 在現實中, 不要說社會公眾搞不清, 很多學術機構(高校與科研機構)與學者也將這混為一談, 這導致我國科研經費管理和學術評價的亂像。

獎勵是什麼?作為獎勵, 這是直接給被獎勵的個人或團隊, 由個人和團隊自主支配,

如何使用獎勵方是管不住, 也無權管的。 而資助專案、課題經費, 則不然, 這不屬於獎勵範疇, 被資助方有自主支配經費的權利, 但是, 必須用於科研, 且被資助方需要向資助方、社會公眾公開經費使用情況, 並由專業機構評估經費使用效果的。

近年來, 我國教育界、學術界普遍存在獎勵與資助不分的情況。 比如,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為500萬人民幣, 很多人認為得主可獲得500萬獎金, 這堪比諾貝爾獎獎金, 但實際情況是, 450萬元由獲獎者自主選題, 用做科研經費, 只有50萬元屬獲獎者個人所屬。 嚴格說來, 如果只有50萬屬於個人獎金, 就應該說獎勵50萬, 而不能說獎勵500萬, 因為450萬的科研經費, 是只能用於科研, 而不能由獲獎者自由支配(自由選擇科研題目與自由支配是不同的概念)的,

作為科研經費的450萬, 得按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管理。 但將這作為獎勵, 又讓如何管理這獎勵性質的科研經費, 面臨尷尬, 管也不是, 這是獎勵經費, 不管也不是, 這是指定用於科研的經費。

分清獎勵與科研經費資助十分重要。

當前, 我國學術界存在一個傾向, 即把獲得課題經費資助, 視作為獎勵。 具體表現為, 入選某一人才計畫, 獲得經費資助, 還沒有開展相應的學術研究, 就被作為巨大學術榮譽, 視為成功, 這和有的人才計畫就稱為“人才獎勵計畫”有關, 但這些人才計畫的實質是給學者一定的經費資助, 讓他們安心進行學術研究。 如果屬於獎勵, 學者確實可以拿錢之後, 不潛心進行研究。 而更吊詭的是, 學術界把入選人才計畫, 作為學術頭銜, 並把學術頭銜作為評價學者的重要指標, 一旦擁有某個學術頭銜, 在學術界就有高人一等的實際經濟待遇(特殊津貼)和學術權力。

申請課題經費也有類似情況。 課題經費的資助性質是十分明確的,

但現在也有變為榮譽的傾向。 比如,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 現在是學者評職稱的硬指標, 也就是說, 不管獲得基金資助之後, 是否有科研成果, 申請成功本身就變為了學術成就。 這引導學者“重申請, 輕研究”。 而對於科研經費, 學者也存在這是獎勵還是資助的糾結和衝突, 有一些學者, 想著法子折騰到手的科研經費, 之所以如此, 是他們把申請來的經費視為歸為自己的“獎勵經費”, 覺得自己拿得少, 或者一分也不拿, 全部將其用於科研, 心理不平衡。

在激勵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方面, 我國當前採取的做法, 也是從資助經費中, 拿出部分作為“人頭費”進行獎勵(俗稱“提成”), 而從科研經費管理看, 獎勵和資助是需要分清的。合適的做法,是對科研人員實行年薪制,課題經費與科研人員的獎勵與待遇無關(科研經費用於聘請訪問學者與資助研究生是另一回事),這完全用於科研,在年薪之外,如果對科研人員進行獎勵,那獎勵歸屬於個人,不宜採取與課題經費混為一談的模糊處理方式。

好多論文查重系統檢測是不專業的,建議同學們可以去Paperfree進行論文檢測,準確率也是可以保證的。

獎勵和資助是需要分清的。合適的做法,是對科研人員實行年薪制,課題經費與科研人員的獎勵與待遇無關(科研經費用於聘請訪問學者與資助研究生是另一回事),這完全用於科研,在年薪之外,如果對科研人員進行獎勵,那獎勵歸屬於個人,不宜採取與課題經費混為一談的模糊處理方式。

好多論文查重系統檢測是不專業的,建議同學們可以去Paperfree進行論文檢測,準確率也是可以保證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