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趙玉霞編譯聊齋故事之五十八 山市

山市

趙玉霞/編譯

奐山山市, 是淄川有名的景色之一, 可往往幾年都見不到一回。 有位名叫孫禹年的公子, 與幾位朋友在樓上飲酒, 忽然看見奐山山頭有座古塔高高聳起, 直插雲天。 在座的人都很驚疑, 紛紛議論, 附近並沒有這個寺院呀, 怎麼會出現佛塔呢?一會兒, 又出現了幾十座宮殿, 碧綠的琉璃瓦, 飛翹的簷角, 人們這才明白是出現了山市。 過了一會兒, 又出現一座長達六七裡又高又厚的城牆, 牆中宛然是一個城市。 城中有的像高樓, 有的像廳堂, 有的像牌坊, 歷歷在目, 好像有億萬座建築。

忽然, 大風刮起, 塵土彌漫, 城市僅僅依稀可見了。 接著風不刮了, 天朗氣清, 剛才看到的一切全沒有了, 只有一座高樓直插雲霄。 樓由五部分組成, 每層樓有五個窗戶大開著, 閃著五點亮光, 那是透過窗戶看到的藍天。 一層層地指著數, 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

亮點就像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數, 則虛無縹緲看不清楚, 沒法計算層次了。 樓上的人來來往往, 有倚著窗子的, 有站著的, 姿勢各不一樣。 過了一陣, 樓房慢慢低矮下來, 可以看見樓頂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樓一樣高了;又漸漸地像座高房子;猛然間又像拳頭那麼大, 像豆粒那麼小了, 接著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 看見山上有商店集市, 人來人往, 和人世間沒有兩樣, 所以又叫“鬼市”。

提示與感言:

有種現象叫“海市蜃樓”, 是大氣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幻景, 多出現於沿海一帶和沙漠中。 “蜃”是大蛤, 傳說蜃能吐氣成樓臺形狀。 中國最有名最常出現“海市”的地方是在山東蓬萊。 “山市”, 則是說在山上出現的幻景。

奐山,

《淄川縣誌》寫作煥山, 位於淄城西北, 今淄博師範專科學校的正北方。 山南有路, 是古時淄川到周村的必經之路。 奐山並不高, 但古時卻會出現“山市”。 清康熙《淄川縣誌·輿地志·山川》載:煥山, “在縣西十五裡, 南北亙城之西, 南接禹王山, 北去為明山。 舊有煙火台, 今廢。 有山市, 邑人多見之者。 城閣樓台、宮室樹木、人物之狀, 類海市雲。 明嘉靖二十一年, 縣令張其協偕僚屬詣台, 使者經山南麓, 天方黎明, 忽見城樓峻整, 松柏蒼秀, 人物往來其間, 煙霞鬱麗, 掩映層岩。 眾詫奇觀, 移時乃滅。 ”並言:“後高封公鴻儒、孫貢士琰齡皆見之, 所言相類雲。 ”

清康熙《淄川縣誌·軼事志》對此也有記載。 說康熙二十六年, 淄川知縣張嵋組織唐夢賚、袁藩、張紱等人續修《淄川縣誌》,

農曆六月初五日傍晚, 唐夢賚等人晚餐後從唐氏借鴿樓中走出, 到野外散步, 驚奇地見到了煥山山市。 隔了一天, 初七日又在同一地點見到一次, 可惜這次張紱因日暮回城, 沒有見到。 於是, 唐夢賚和張紱都懷著濃厚興趣, 對煥山山市作了精彩描述。 15年後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淄川文人趙金昆又看到並記述了煥山山市。 張紱與趙金昆所寫山市的文章都選在清《淄川縣誌·藝文志》上。

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朝萬曆《淄川縣誌卷三十·鄉賢列傳·高鴻儒》篇。 高鴻儒是淄川城北招村人, 一天早起出門趕路, 經過煥山, 天剛黎明。 “忽見山市。 有飛樓雉堞、廊榭松篁, 輿馬往來其間。 雲郁霞明, 秀麗萬狀, 頗類‘海市’。 ”

《聊齋志異》上記載的這一段“山市”見聞,

就是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 見者是孫禹年, 蒲松齡是聽他談起並做了記述, 這是所有關於煥山山市記述中最詳細並最精彩的一篇。 孫禹年名琰齡, 字是禹年, 人很賢德。

您還盼著見見奐山的山市嗎?可惜多年見不到了, 是環境氣候變化所致吧?如今登煥山, 還能看到的是滿山樹木, 近山頂還有一塊殘碑, 是“文革”中砸壞的。 再去尋尋古跡也是好的, 只是當年的山市, 已是杳如黃鶴, 無處覓影蹤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