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媒體參謀長”范衛鋒:我是如何投中自媒體的?

- 文丨許若茜 何斌 -

編者按

從2012年8月微信公眾號上線開始, 自媒體江湖湧現。 從最初的草根號、行銷號氾濫, 到微信推出原創內容保護後的行業洗牌,

有一位光頭大叔始終以他敏銳的目光默默注視著這個行業。 2015年11月, 范衛鋒成立高樟資本, 專注於新媒體領域投資, 曾挖掘出42章經、讀懂新三板、撲克投資家、市值風雲、真實故事計畫、新經濟100人等一系列優質內容生產者, 人送外號“新媒體參謀長”, 業內戲稱, 據說投身內容創業的媒體人, 有一半投入了這位光頭大叔的懷抱。 面對2000萬“公號狗”, 范衛鋒喜歡找“有神經病”的各行精英並勸說他們出來創業, “現在有一個巨大的機會擺在你面前”是他的慣用開場“套路”。

前幾日, 小飯桌專訪了高樟資本創始人范衛鋒, 話題涉及內容創業方法論、投資邏輯、未來趨勢預判等, 乾貨滿滿, 與君分享。

◆ ◆ ◆

從記者到投資人

我2000年開始進入媒體行業,

第一份工作是在當時知名度很高的《證券市場週刊》, 一年後去了《證券時報》, 一干就是14年。 如果不是因為行業劇變, 我可能會在那裡幹到退休。

在《證券時報》期間, 我把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站等所有媒體種類全幹了一遍。 那時候媒體環境非常好, 特別是像《證券時報》這種《人民日報》直屬報紙, 很能開拓視野, 記得我作為見習記者第一次採訪, 就是採訪時任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李友等資本“大佬”。 轉正第一個月稅後拿了一萬幾千塊, 要知道在2001年, 房價才4000~5000元/平米, 那時候確實是紙媒的黃金時代。

2008年之後, 紙媒在門戶、自媒體的衝擊之下, 生存情況急轉直下。 不過, 我所供職的《證券時報》倒是一直逆勢上行, 收入持續創出新高,

因此, 能夠不斷在新業務、新媒體領域擴張領土。 2013年, 我任《證券時報》的廣播事業部廣播業務內容負責人, 同時兼任新媒體事業部負責人。 那時候, 雪球、虎嗅等新媒體開始崛起, 面對新物種, 我非常好奇, 經常去找雪球的創始人方三文一起琢磨互聯網、新媒體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3年3月份, 我在業餘時間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範言直諫”, 一隻腳踏入自媒體。 創立高樟資本後, 把它改名為“高樟會”, 算來“範言直諫”總共經歷了2年半。

2013年6月, 《證券時報》當時的董事長突然選中我去做兩件事:第一, 研究近幾年出現的互聯網、新媒體, 看他們到底是幹嘛的, 怎麼玩兒;第二, 找一些優秀的, 投資他們。

當時恰逢我在媒體這一行, 所有的業務幾乎都做過一遍了,

確實想嘗試新事物, 就調到戰略發展部負責對外投資。

於是, 我就好像拿著尚方寶劍似的, 滿世界、地毯式地找項目。 主要看媒體相關的項目, 稍微帶媒體屬性的就看。

因為找專案, 所以結識了很多人, 自然而然就開始攢飯局。 加上當時在做自己的自媒體, 所以乾脆搞成線下沙龍,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都做過, 大約有幾十場。

這段經歷對於我後來創立高樟資本非常重要, 譬如高樟資本的第一個LP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 高樟資本的LP之一是一家知名金融公司的創始人, 我和他的結識是從他在微信公眾號後臺報名參加活動開始的。

我任職戰略發展部後投的第一個項目是徐安安創辦的藍鯨傳媒。

2013年底開始準備, 經過單位層層審批, 終於在2014年年中完成了投資。 當時天使輪的估值是1300多萬元, 藍鯨目前估值近10億元, 作為它的第一個投資人, 實現了頗為可觀的回報率。 而且現在項目仍在迅速發展之中, 未來空間更大。

我還是徐達內的人生第一個投資人。 我那時候趕上運氣好, 這兩位“徐總”都成了行業明星人物, 我也跟著沾了不少光。

◆ ◆ ◆

自媒體的投資邏輯

我的投資邏輯是:聚焦行業頭部, 投資於各個垂直領域的極致內容。 投資的時候, 只看兩點, 一是看人, 二是看他做的這件事。 看人要看三點:第一, 對所從事的領域是否真的熱愛;第二, 能否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第三, 是否有商業進化能力。 看項目也主要是看三點:第一, 一定專注某一垂直領域;第二, 內容做到極致;第三,原則上只投能做成第一名的。高樟資本成立2年來,共投了30多個項目,大概有這麼幾個領域:

1、財經類,又細分為3條線:人物類(《新經濟100人》《商業人物》)、金融財經類(《讀懂新三板》《撲克投資家》《市值風雲》《債券圈》《君臨》《並購優塾》《慧保天下》等等)、細分行業類(《42章經》《三聲》《真叫盧俊》《石油link》)

2、社會娛樂類(《星球研究所》《真實故事計畫》《大樹君》《有馬體育》《漫成都》《bookface》《長物報告》等)

3、消費類(《鳳梨斑馬居住指南》《車叫獸》等)

之所以選擇財經領域,一是因為財經領域的內容專業性強,在變現通路上走得可能比別的領域要更快,譬如財經媒體的內容付費就很容易做起來,在財經領域挖進去,空間也足夠大,而且有壁壘門檻;二是因為我個人做了十幾年財經媒體,要是這個陣地沒守住,那就太慚愧了。

我們看行業的“套路”是:盯著技術投內容。每當有新的技術變化,就有可能需要新的管道,有新的管道就需要新的內容,這個時候新內容就是很有機會。微信公眾號、直播、視頻網站等的興起,背後都是技術驅動,這和古代的造紙術發明後淘汰竹簡是一個道理。

坦白講,我成立高樟資本的直接契機就是微信在2015年上半年推出了原創認證。這就是技術的驅動力。如果不推出原創保護,我絕不會去投自媒體,因為基本邏輯不成立嘛。你寫得再好,就像當年李志剛跑去王興的老家和美團公司採訪了100個人,寫了大半年,結果別人一個“複製-粘貼”偷走了,而且你還不如那些行銷號會推廣,根本沒辦法做。所以,有了產權保護,底層邏輯建立了,才有的玩兒。

當暫時沒有新技術湧現的時候,就做好技術沉澱工作。譬如目前短期內微信公眾號尚無人替代,那麼就把內容做到極致,等待新技術的爆發。

◆ ◆ ◆

好的內容創業者都有“神經病”

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我發現財經類的自媒體都很爛,全是行銷號、編輯號,沒有原創內容。我一直有個觀點,自媒體作為一個浪潮,或者說一個合格的“泡沫”,應該系統性地超越傳統媒體的品質。如果做到最後,裡面卻看不到優質內容,轟轟烈烈整半天,各方都投這麼多錢,最後對社會沒有創造價值,那就是毀滅性的。

因此,我堅持認為自媒體要為用戶創造價值,要做極致的內容,要具備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比如我們投的一個項目“星球研究所”,創始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是一名重度地理愛好者。遇見他的時候,他剛從原單位出來準備自己創業。我們跟他聊了之後,提出了幾點建議:這個號要做成對標《國家地理》的自媒體,所以必須出精品內容。具體來講,就是要拋棄通常所說的“公號文章必須短小”這樣的流行理論,要做到把一個地方、一個題材寫透,寫到徹底占住這個SKU,寫到後面的人沒法再寫為止,如此,必須長文章才能做到。而且要拋棄“短閱讀”“碎片化”、表情包、網路語言那一套。因為來看這個公號的受眾一定不是為了看那種東西來的。在我們建議下,《星球研究所》還發展了簽約攝影師,目前已經有300多位元,全部用攝影師授權圖片,堅持不用網上隨處可見的氾濫的圖片。

我總結了我們做極致內容的一個方法論,叫“神經病理論”,就是你把一件事幹得極致、透徹到你的同行、用戶會覺得你有神經病,為了這麼一個選題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那時候,你就相當於把這個SKU徹底攻陷了,你就勝利了。

內容做到極致;第三,原則上只投能做成第一名的。高樟資本成立2年來,共投了30多個項目,大概有這麼幾個領域:

1、財經類,又細分為3條線:人物類(《新經濟100人》《商業人物》)、金融財經類(《讀懂新三板》《撲克投資家》《市值風雲》《債券圈》《君臨》《並購優塾》《慧保天下》等等)、細分行業類(《42章經》《三聲》《真叫盧俊》《石油link》)

2、社會娛樂類(《星球研究所》《真實故事計畫》《大樹君》《有馬體育》《漫成都》《bookface》《長物報告》等)

3、消費類(《鳳梨斑馬居住指南》《車叫獸》等)

之所以選擇財經領域,一是因為財經領域的內容專業性強,在變現通路上走得可能比別的領域要更快,譬如財經媒體的內容付費就很容易做起來,在財經領域挖進去,空間也足夠大,而且有壁壘門檻;二是因為我個人做了十幾年財經媒體,要是這個陣地沒守住,那就太慚愧了。

我們看行業的“套路”是:盯著技術投內容。每當有新的技術變化,就有可能需要新的管道,有新的管道就需要新的內容,這個時候新內容就是很有機會。微信公眾號、直播、視頻網站等的興起,背後都是技術驅動,這和古代的造紙術發明後淘汰竹簡是一個道理。

坦白講,我成立高樟資本的直接契機就是微信在2015年上半年推出了原創認證。這就是技術的驅動力。如果不推出原創保護,我絕不會去投自媒體,因為基本邏輯不成立嘛。你寫得再好,就像當年李志剛跑去王興的老家和美團公司採訪了100個人,寫了大半年,結果別人一個“複製-粘貼”偷走了,而且你還不如那些行銷號會推廣,根本沒辦法做。所以,有了產權保護,底層邏輯建立了,才有的玩兒。

當暫時沒有新技術湧現的時候,就做好技術沉澱工作。譬如目前短期內微信公眾號尚無人替代,那麼就把內容做到極致,等待新技術的爆發。

◆ ◆ ◆

好的內容創業者都有“神經病”

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我發現財經類的自媒體都很爛,全是行銷號、編輯號,沒有原創內容。我一直有個觀點,自媒體作為一個浪潮,或者說一個合格的“泡沫”,應該系統性地超越傳統媒體的品質。如果做到最後,裡面卻看不到優質內容,轟轟烈烈整半天,各方都投這麼多錢,最後對社會沒有創造價值,那就是毀滅性的。

因此,我堅持認為自媒體要為用戶創造價值,要做極致的內容,要具備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比如我們投的一個項目“星球研究所”,創始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是一名重度地理愛好者。遇見他的時候,他剛從原單位出來準備自己創業。我們跟他聊了之後,提出了幾點建議:這個號要做成對標《國家地理》的自媒體,所以必須出精品內容。具體來講,就是要拋棄通常所說的“公號文章必須短小”這樣的流行理論,要做到把一個地方、一個題材寫透,寫到徹底占住這個SKU,寫到後面的人沒法再寫為止,如此,必須長文章才能做到。而且要拋棄“短閱讀”“碎片化”、表情包、網路語言那一套。因為來看這個公號的受眾一定不是為了看那種東西來的。在我們建議下,《星球研究所》還發展了簽約攝影師,目前已經有300多位元,全部用攝影師授權圖片,堅持不用網上隨處可見的氾濫的圖片。

我總結了我們做極致內容的一個方法論,叫“神經病理論”,就是你把一件事幹得極致、透徹到你的同行、用戶會覺得你有神經病,為了這麼一個選題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那時候,你就相當於把這個SKU徹底攻陷了,你就勝利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