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十七年來第一次!密雲水庫蓄水量首破20億方(附四季美圖)

昨天清晨5時18分, 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20億立方米, 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來, 密雲水庫首次突破20億立方米。

“這是十幾年來密雲水庫‘喝’得最飽的一次。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是密雲水庫的“解渴年”, 5個月的時間總共“喝”下了4億立方米。 這4億立方米存水當中, 有3.574億立方米是南水北調來水, 其餘的則是上游來水和自然降雨。

南水北調相關負責人說, 去年7月份的時候, 密雲水庫的水量還不足12億立方米,

一年多來就是突破了20億大關, 與南水北調密不可分。

2014年12月27日南水進京以來, 南水逐漸成為北京的主力水源, 一方面替代了密雲水庫向城區供水, 每年減少密雲水庫的出庫水量超過5億立方米;另一方面通過京密引水渠反向向密雲水庫輸水存蓄。

出庫量的減少、入庫量的增加, 再加上近兩年的汛期降雨、上游來水, 共同保證了密雲水庫蓄水量的穩步增加、水面不斷擴大。

作為密雲水庫的所在地, 密雲區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在近些年開展畜禽禁養、圍網及庫濱帶建設、清退庫中島等治理工程, 確保了密雲水庫存下的是一盆淨水。

13億蓄水量航拍圖 齊如久 攝

17億蓄水量航拍圖

19億蓄水量航拍圖

誕生記

密雲水庫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 素有“燕山明珠”之稱。 曾經北京城裡三杯水, 就有一杯來自密雲水庫, 這種說法既形象又生動。 你知道麼, 密雲水庫的這杯水可不簡單, 它負責給咱北京城兜底, 千真萬確是咱北京人的生命之水。

這生命之水是怎麼來的呢?

又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個巨大的水庫呢?

要從密雲水庫的地理位置說起。

密雲水庫位於北京市東北, 潮河和白河的上游。 潮河和白河發源于燕山山脈的承德和張家口地區, 流經京津地區入渤海。河的上游勢高水急,下游河道狹窄,京津一帶約4000平方公里的地區,在汛期經常遭受水災,1949年就有600萬畝土地被淹,受災人口達100多萬。

新中國成立後,潮白河兩岸人民疏通河道、加固堤岸、展開大規模治理,災害雖大為減輕,但水患仍未得到根治。根據1949年到1956年的統計數字,8年中,潮白河下游順義、通州、寶坻等縣(區),受洪水危害的土地達3300多萬畝。

1958年,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快速發展,首都北京生產生活用水開始趨緊,為保證首都供水,當年6月,水利電力部會同河北、北京有關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議,9月動工修建密雲水庫。提議很快得到批准。

密雲水庫在建設過程中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在水庫修建期間,日理萬機的周總理6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幫助解決重大決策問題。1959年9月10日毛澤東更是乘車到密雲水庫視察工作。

(資料圖)

(資料圖)

在當時設備不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經過20多萬人的團結協作,1960年密雲水庫終於修建完工。

(資料圖)

成長記

水庫的竣工除了緩解水災外,也成為重要的飲用水供應地。

1960年至1981年,水庫擔負著為京、津、冀地區全面供水的任務。

1982年以後,為了緩解北京市用水緊缺的局面,經國務院批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主要擔負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

1999年以來,本市經歷連年乾旱,設計庫容43億立方米的密雲水庫長期維持低水位運行,自2002年起,北京削減了工業供水,密雲水庫主要負責北京市的城市生活用水。

到2014年11月,蓄水量僅為8.817億立方米。當時,就連海拔最低的庫中島也露出了水面,漸漸地,荒草、林木在此落地生根。

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長江水千里馳援,擔負起城區七成飲用水的供水任務。

2015年底,密雲水庫反向輸水工程正式啟動,春夏秋三季,每天都有100立方米長江水經泵站提升,反向輸送至密雲,充實“水家底”。

於是,這兩年來,我們連續聽到“大水盆”越來越充盈的好消息:

2016年7月22日,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12億立方米;

2016年8月2日,蓄水量13.002億立方米,水庫水位達到138.68米;

2016年8月19日,突破14億立方米;

2016年9月20日,突破15億立方米;

2016年11月4日,突破16億立方米;

2017年6月11日,隨著蓄水量突破17億立方米,七個庫中島2000年以來首次被完全淹沒;

2017年7月17日,達到18.031億立方米;

2017年9月10日,水位達到143.99米,蓄水量19.006億立方米;

到今天的20億立方米,“大水盆”真是越裝越滿,水越長越高。

一大撥密雲水庫美圖即將襲來,將手機橫過來,盡情欣賞吧~

2009年5月密雲水庫 趙潭 攝

2011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1年12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攝

2012年1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2年3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攝

2012年11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3年3月密雲水庫-冬 李如升 攝

2013年12月候鳥故鄉—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3年12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4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4年11月金秋的密雲水庫 趙貴春 攝

2015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5年11月密雲水庫四季圖-冬 史瑞東 攝

2016年03月密雲水庫四季圖-春 史瑞東 攝

流經京津地區入渤海。河的上游勢高水急,下游河道狹窄,京津一帶約4000平方公里的地區,在汛期經常遭受水災,1949年就有600萬畝土地被淹,受災人口達100多萬。

新中國成立後,潮白河兩岸人民疏通河道、加固堤岸、展開大規模治理,災害雖大為減輕,但水患仍未得到根治。根據1949年到1956年的統計數字,8年中,潮白河下游順義、通州、寶坻等縣(區),受洪水危害的土地達3300多萬畝。

1958年,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快速發展,首都北京生產生活用水開始趨緊,為保證首都供水,當年6月,水利電力部會同河北、北京有關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議,9月動工修建密雲水庫。提議很快得到批准。

密雲水庫在建設過程中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在水庫修建期間,日理萬機的周總理6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幫助解決重大決策問題。1959年9月10日毛澤東更是乘車到密雲水庫視察工作。

(資料圖)

(資料圖)

在當時設備不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經過20多萬人的團結協作,1960年密雲水庫終於修建完工。

(資料圖)

成長記

水庫的竣工除了緩解水災外,也成為重要的飲用水供應地。

1960年至1981年,水庫擔負著為京、津、冀地區全面供水的任務。

1982年以後,為了緩解北京市用水緊缺的局面,經國務院批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主要擔負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

1999年以來,本市經歷連年乾旱,設計庫容43億立方米的密雲水庫長期維持低水位運行,自2002年起,北京削減了工業供水,密雲水庫主要負責北京市的城市生活用水。

到2014年11月,蓄水量僅為8.817億立方米。當時,就連海拔最低的庫中島也露出了水面,漸漸地,荒草、林木在此落地生根。

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長江水千里馳援,擔負起城區七成飲用水的供水任務。

2015年底,密雲水庫反向輸水工程正式啟動,春夏秋三季,每天都有100立方米長江水經泵站提升,反向輸送至密雲,充實“水家底”。

於是,這兩年來,我們連續聽到“大水盆”越來越充盈的好消息:

2016年7月22日,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12億立方米;

2016年8月2日,蓄水量13.002億立方米,水庫水位達到138.68米;

2016年8月19日,突破14億立方米;

2016年9月20日,突破15億立方米;

2016年11月4日,突破16億立方米;

2017年6月11日,隨著蓄水量突破17億立方米,七個庫中島2000年以來首次被完全淹沒;

2017年7月17日,達到18.031億立方米;

2017年9月10日,水位達到143.99米,蓄水量19.006億立方米;

到今天的20億立方米,“大水盆”真是越裝越滿,水越長越高。

一大撥密雲水庫美圖即將襲來,將手機橫過來,盡情欣賞吧~

2009年5月密雲水庫 趙潭 攝

2011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1年12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攝

2012年1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2年3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攝

2012年11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3年3月密雲水庫-冬 李如升 攝

2013年12月候鳥故鄉—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3年12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4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4年11月金秋的密雲水庫 趙貴春 攝

2015年10月密雲水庫 劉玉奎 攝

2015年11月密雲水庫四季圖-冬 史瑞東 攝

2016年03月密雲水庫四季圖-春 史瑞東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