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限購接連出臺,“房子不是用來炒的”丨焦點眾議

2017年4月1日, 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橫空出世。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然而, 不同于當年人們爭相到深圳投資開工廠大搞實業的場景, 最先湧入雄安新區的是形形色色的炒房者。 為此,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別讓炒房矮化了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 文中告誡, 炒房“可能炒出個炸彈”, 靠炒房搭乘雄安新區這趟“春天專列”, 恐怕是會錯了意。

2016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 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為了抑制炒房, 自3月份以來, 全國層面新一輪更嚴厲的調控再起, 一二三四線城市全面出臺限購限貸政策。 統計顯示, 3月份全國共有41個省市出臺了67次調控, 其中涉及限購限貸的調整有33次。

密集的調控到底能不能攔得“炒房”的熱情?

趙克志:雄安不是大搞房地產開發, 更不是炒房淘金的地方

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

理解雄安新區的定位和職能, 需要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大局中來把握。 我理解, 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 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 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

其次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建設綠色低碳、資訊智慧、宜居宜業, 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城市。

再次是體制機制創新的高地和高端高新產業集聚地,

不是大搞房地產開發, 更不是炒房淘金的地方。

鄭永年:通過管控房地產(例如限購)已經不足以實現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平衡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央高層多次強調, “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

但現實剛好相反, 房子被用來炒, 而不是用來住。 這個趨勢越來越嚴峻, 在住房大量空置的同時, 房價繼續快速上漲。 去年年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中國經濟的幾個不平衡, 其中一個就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失衡。 房地產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顯然的, 不需要多說。 多年來, 政府千方百計採取各種限購政策, 但效果不佳。 限購只是暫時現象, 一旦放鬆, 泡沫變得更大, 不僅沒有消耗掉泡沫, 反而使得泡沫擴展得更快。

通過管控房地產(例如限購)已經不足以實現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平衡, 更不足以促成社會均衡地進步。 現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仍然是房地產本身, 而沒有把房地產置於城市化模式中來考量,

因此所出臺的舉措遠遠不夠。 要改變房地產的嚴峻形勢, 必須做一些大的改革舉措。 有幾個改革舉措可以考量:

第一, 實現“新三線計畫”, 把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 政府先行, 要把一些政府機構搬到二三線城市。 第二, 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政策。 第三, 二三線城市社會政策的改進。 隨著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 那裡的社會政策也可以跟進。 第四, 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

陶冬:貨幣政策趨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

這些年房地產都被當作支柱產業,被政府用來拉動經濟,被當作撬動GDP的杠杆,被政府用來穩增長。我認為,這種政策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防風險”提得比“穩增長”還重要,房地產的好日子可能也因此過得差不多了。

這些年來它的金融屬性遠遠超過其居住屬性,所以低租金回報、高空置率都不是問題,投資者志在投資回報。這和在股市上不看PE估值就沖進去,是一個道理。支持房地產投機的,是巨額的不絕的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十年大規模擴張信用,而銀行的金融仲介功能卻一路弱化,實體經濟無法吸收新增長的流動性,資本管制之下資金也難以流向海外資本市場,房價不升都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近明確指出,貨幣擴張週期已經接近尾部。這種表態對於央行來說實屬罕見,但是從“房子是用來住的”和防風險角度看又是必然的。由於“房子用來住”的權威性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迫切性,貨幣政策恐怕不會像過去幾年那樣朝令夕改,除非國內外形勢出現巨大變局,貨幣政策趨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秦朔:假如我們把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最寶貴的時間都配置在房價上漲的喜悅憂傷與患得患失中

《第一財經日報》前總編輯秦朔

房價越追越高,越高越追,但很多人包括權威專家都在說,中國居民部門的杠杆率還不高,還有空間。而事實上,2016年中國個人房貸高達5.68萬億元,占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的45%,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總額接近8萬億元,比2015年幾乎翻了一番,居民償付能力面臨著巨大考驗。

中國有無數聰明的大腦、勤奮的四肢、充沛的情感、正直的心靈,這才是我們這個國家一切千年大計、百年大計之所在。假如我們把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最寶貴的時間都配置在房價上漲的喜悅憂傷與患得患失中,我們真的將得到什麼,又將失去什麼?

李揚:從90年代末期到現在,房地產調控有哪一次成功了嗎?沒有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現在,房地產調控有哪一次成功了嗎?沒有。說明根本就沒搞對。房價高低本身並無問題,就如股價高低一樣,但應當回歸住房作為民生必需品的本質,由此出發思考調控問題。居民解決住房應當以租為主,而非以買為主。現實中,國內還是以買為主。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調查統計,2011年中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將近90%,遠超世界平均水準。

吳曉求:存量的M2顯而易見會倒逼房地產價格如此上漲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中國的M2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增長速度太快了,M2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長速度平均要高5~6個百分點。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的M2已經達160萬億元以上,而GDP是70多萬億元,M2和GDP相比較是2.1倍。

巨大的存量M2要購買資產,不會作為現金狀態出現,還有少量存在銀行,更多是追逐能夠帶來利潤的資產。可是中國金融體系提供的資產非常有限,股票又不敢買,債券也不多,可是錢又不能放在手上,放在手上貶值的速度很快,大家就開始買房子了,你會發現存量的M2顯而易見就會倒逼房地產價格如此上漲。

巴曙松:居民加杠杆主要是按揭貸款,買房後房價迅速上漲然後他再按揭,實際上這個風險轉嫁給了銀行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

根據去年底的資料估算,中國房產總量是270萬億元,而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市值加起來約70多萬億元。(房價)再漲10%能買下上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20%可以買下上交所和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30%可以買下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

居民加杠杆主要是按揭貸款,買房後房價迅速上漲然後他再按揭,實際上這個風險轉嫁給了銀行。市場形成這樣的共識其實是很可怕的,(房地產)和其他的資產類別的價格差異太大,這樣銀行其實也有很大的風險。

時寒冰:炒房行為已經把實業成本抬高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財經媒體人時寒冰

任何一次改革都一定有受益者和利益受損者。上世紀90年代初的“破三鐵”(“鐵飯碗”、“鐵工資”和“鐵交椅”)掀起的改革浪潮,犧牲了許多普通工人的利益,但推動了中國企業效率的提升,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而如今,炒房行為已經把實業成本抬高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中國經濟基礎動搖,實體經濟被逼入困境。而且,與炒房行為推動的房價上漲伴隨著的是貨幣的洶湧澎湃,中國的貨幣政策也被逼到了絕境,再無寬鬆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擊炒房,這意味著,目前手握巨量房產的人將成為接盤者,他們將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祭旗者。就如同沒有“破三鐵”就沒有中國經濟的騰飛一樣,沒有對炒房者的一次全面大洗劫,也不可能有中國經濟的涅槃重生。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政策正在給出的明確信號。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

這些年房地產都被當作支柱產業,被政府用來拉動經濟,被當作撬動GDP的杠杆,被政府用來穩增長。我認為,這種政策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防風險”提得比“穩增長”還重要,房地產的好日子可能也因此過得差不多了。

這些年來它的金融屬性遠遠超過其居住屬性,所以低租金回報、高空置率都不是問題,投資者志在投資回報。這和在股市上不看PE估值就沖進去,是一個道理。支持房地產投機的,是巨額的不絕的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十年大規模擴張信用,而銀行的金融仲介功能卻一路弱化,實體經濟無法吸收新增長的流動性,資本管制之下資金也難以流向海外資本市場,房價不升都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近明確指出,貨幣擴張週期已經接近尾部。這種表態對於央行來說實屬罕見,但是從“房子是用來住的”和防風險角度看又是必然的。由於“房子用來住”的權威性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迫切性,貨幣政策恐怕不會像過去幾年那樣朝令夕改,除非國內外形勢出現巨大變局,貨幣政策趨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秦朔:假如我們把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最寶貴的時間都配置在房價上漲的喜悅憂傷與患得患失中

《第一財經日報》前總編輯秦朔

房價越追越高,越高越追,但很多人包括權威專家都在說,中國居民部門的杠杆率還不高,還有空間。而事實上,2016年中國個人房貸高達5.68萬億元,占商業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的45%,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總額接近8萬億元,比2015年幾乎翻了一番,居民償付能力面臨著巨大考驗。

中國有無數聰明的大腦、勤奮的四肢、充沛的情感、正直的心靈,這才是我們這個國家一切千年大計、百年大計之所在。假如我們把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最寶貴的時間都配置在房價上漲的喜悅憂傷與患得患失中,我們真的將得到什麼,又將失去什麼?

李揚:從90年代末期到現在,房地產調控有哪一次成功了嗎?沒有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現在,房地產調控有哪一次成功了嗎?沒有。說明根本就沒搞對。房價高低本身並無問題,就如股價高低一樣,但應當回歸住房作為民生必需品的本質,由此出發思考調控問題。居民解決住房應當以租為主,而非以買為主。現實中,國內還是以買為主。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調查統計,2011年中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將近90%,遠超世界平均水準。

吳曉求:存量的M2顯而易見會倒逼房地產價格如此上漲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中國的M2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增長速度太快了,M2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長速度平均要高5~6個百分點。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的M2已經達160萬億元以上,而GDP是70多萬億元,M2和GDP相比較是2.1倍。

巨大的存量M2要購買資產,不會作為現金狀態出現,還有少量存在銀行,更多是追逐能夠帶來利潤的資產。可是中國金融體系提供的資產非常有限,股票又不敢買,債券也不多,可是錢又不能放在手上,放在手上貶值的速度很快,大家就開始買房子了,你會發現存量的M2顯而易見就會倒逼房地產價格如此上漲。

巴曙松:居民加杠杆主要是按揭貸款,買房後房價迅速上漲然後他再按揭,實際上這個風險轉嫁給了銀行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

根據去年底的資料估算,中國房產總量是270萬億元,而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市值加起來約70多萬億元。(房價)再漲10%能買下上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20%可以買下上交所和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30%可以買下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

居民加杠杆主要是按揭貸款,買房後房價迅速上漲然後他再按揭,實際上這個風險轉嫁給了銀行。市場形成這樣的共識其實是很可怕的,(房地產)和其他的資產類別的價格差異太大,這樣銀行其實也有很大的風險。

時寒冰:炒房行為已經把實業成本抬高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

財經媒體人時寒冰

任何一次改革都一定有受益者和利益受損者。上世紀90年代初的“破三鐵”(“鐵飯碗”、“鐵工資”和“鐵交椅”)掀起的改革浪潮,犧牲了許多普通工人的利益,但推動了中國企業效率的提升,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而如今,炒房行為已經把實業成本抬高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中國經濟基礎動搖,實體經濟被逼入困境。而且,與炒房行為推動的房價上漲伴隨著的是貨幣的洶湧澎湃,中國的貨幣政策也被逼到了絕境,再無寬鬆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擊炒房,這意味著,目前手握巨量房產的人將成為接盤者,他們將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祭旗者。就如同沒有“破三鐵”就沒有中國經濟的騰飛一樣,沒有對炒房者的一次全面大洗劫,也不可能有中國經濟的涅槃重生。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政策正在給出的明確信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