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陽、少陰同病臨床治療「385期」

今日練習

任某, 女, 33歲。

患者腰背疼痛已八九年, 近症見:常有頭昏、頭痛、目脹、下肢關節痛、手麻木、全身無力、四肢逆冷, 舌苔白潤, 脈沉細。

處方:__湯。

服上藥6劑, 腰痛稍減。 上方加味繼服1周後痛麻皆減。

效不更方, 繼服原方7劑。 痛麻已不明顯, 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答案下期公佈

上期答案:麻黃附子細辛東加味

注:答案非唯一, 僅供參考

上一期:桂枝麻黃各半湯的應用【384期】

上期原醫案

張某, 男, 50歲。 1987年1月3日診。

患者咳喘數年, 感寒即作, 今感受寒邪, 發熱惡寒, 頭痛頭脹, 胸悶氣短, 呼吸困難, 咳嗽痰多, 痰色白而帶泡沫, 面色蒼白, 體倦聲微, 無汗。 舌淡苔白, 脈沉而無力。

依據脈症, 系少陰、太陽同病, 故用助陽解表之麻黃附子細辛東加味治之。

處方:麻黃6克, 制附子7克(先煎), 細辛3克, 黨參12克, 雲茯苓5克, 清半夏10克, 陳皮15克。 水煎服。 3劑。

二診:藥後汗出熱退, 咳喘大見好轉, 精神振作, 諸症若失。 為鞏固療效改用苓桂術甘東加清半夏、肉桂,

又服用6劑, 諸症悉愈。 (孫潤齋醫案)

按語

本病例腎陽素虛而病痰飲有年, 今感受寒邪而觸發痼疾, 依據脈症辨析為太陽、少陰同病, 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東加溫經祛痰之品, 表裡兼治, 諸症若失。

後改用苓桂術甘東加化痰蠲飲、溫腎固腎之藥而善其後, 實為標本兼治之法也。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各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 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醫方集解》:以附子溫少陰之經, 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 以細辛腎經表藥聯屬其間, 是汗劑之重者。

《古方選注》:用麻黃發太陽之表汗, 細辛散少陰之浮熱, 相須為用。

欲其引麻黃入于少陰, 以出太陽陷入之邪, 尤借熟附合表裡以溫經, 外護太陽之剛氣, 內固少陰之腎根, 則津液內守, 而微陽不致外亡, 此從裡達表, 由陰出陽之劑也。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