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葉問門下第三代傳人:想和弟子把詠春拳傳遍紐西蘭

陳正信(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微信公眾號)

中國僑網11月20日電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微信公眾號消息, 詠春、太極聲名顯赫, 在海外傳授中國功夫的人們,

有些怎樣的經歷和體驗?

陳正信, 葉問門下第三代

陳正信, 英文名Bruce, 今年68歲, 出生於中國臺灣。 葉問宗師是他師父盧文錦的師父和親舅舅。 陳正信目前住在奧克蘭, 平日的工作就是教授詠春功夫。 “武術對我來說, 就是我的人生, 雖然先後從事一些工作, 但我這一生始終都在武術這條道路上。 ”

陳正信自小家境清寒, 12歲開始練武, 後來初中高中、當兵退伍、以及工作、移民、創業……至今從未間斷, 即使白天需要學習工作, 晚上也都在練拳教拳。

陳正信在正式拜入詠春門下之前, 曾練過柔道跆拳道, 在他看來, 自己能夠接觸到詠春也是一種緣份。 “那時, 我在工作中結識了一位香港客人, 彼此攀談聊天。 因我一直練武,

他便向我介紹詠春拳, 那天晚上他比劃著, 我很感興趣。 此後他就教了我一段時間, 直到他返回香港。 ”

在那之後, 他的同事說有一位師父非常神奇, 大家都傳說“閉著眼睛打不到”, 後來方知, 那是對“小念頭”等等的大眾誤傳(記者注:在盤手練習中雙方憑四手接觸, 通過感知對方動向而及時預斷、牽制格擋等)。

“我們的師父盧文錦從44歲開始教拳, 第一批弟子有十多人, 我們就在其中。 那時候, 拜師要跪下奉茶致禮, 還要有一個紀念品, 並且磕三個頭。 一般來說師父喝你的茶, 就是收你為徒了, 如果他不喝那就是不收。 也就是從那時起, 我正式進入詠春的門下。 ”

移民紐西蘭開始授拳

陳正信是申請商業移民到紐西蘭的, 他曾從事酒店工作,

從最基層員工做到管理多個部門的經理, 有20年從業經驗, 1989年到紐西蘭, 此後在這裡近30年時間, 他一直都在練武教武。

在那個年代的商業移民, 首先會給4年緩衝時間, 不要求立刻投資, 發有簽證可以自由出入境。 “當時我考慮過做汽車旅館, 價格約50萬紐幣, 但因為很多都是租借土地(lease hold), 出於成本的考慮, 不容易抉擇。 ”

在離開臺灣的時候, 陳正信已獨立授徒5年了, 有學員10多名, 於是在紐西蘭的考察期間, 他就同時教授詠春, 時間是1990年, 一切都是從車庫開始的。

目前紐西蘭有100多名學員, 高峰期同時有大約300人。 場館也增加到10個, 其中八個在紐西蘭, 一個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還有一個在New Caledonia(注:新赫里多尼亞, 位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島國)。

在紐西蘭這些年來, 陳正信也曾同時開辦餐廳14年, 白天工作夜晚授徒, 不過太累了, “我後來把生意售出轉而全心投入於授課, 目前師徒一起設館教學, 將來徹底退休準備由徒弟接掌。 ”

陳正信授拳的場館先後由三位白人徒弟和一位毛利徒弟開設有4間分館, 還有一位華人徒弟和常陳正信一起授課。 “所有開設分館的華洋徒弟都已學成出師, 可以獨當一面, 但我需要到場督導。 ”

“我們有一本師門傳承族譜, 翻開書來, 首先就是葉問的生平介紹和他的相片, 後面接下來的內容當中有李小龍的介紹與照片等, 也包括有我師傅的照片和介紹, 還有我本人, 等等。 全世界所有詠春拳教授者的通訊名錄都在這本譜系裡。 這本書於1989年出版,

裡面也有我當時在臺灣的徒弟。 在海外, 有很多人練習詠春, 書中也有一些其他同門所教授的外國弟子。 將來等這本族譜再更新, 我會把自己在紐西蘭的徒弟們加進去。 ”

把詠春傳到紐西蘭原住民那裡去

“我們很多個場地都有毛利學員在練拳。 我非常惋惜痛心的, 是一位毛利徒弟, 他因為心臟問題已經去世了。 ”

在陳正信看來他是非常好的一個人, 幫助過很多人, 包括毛利人當中的一些吸毒上癮者、不良青少年、弱勢群體等等, 在毛利族裡德高望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他跟我練了十多年詠春, 並且已經開了分館, 就在西區New Lynn, 我和他一起教學, 開辦了有七八年。 ”

他在世時幫助過很多人, 所以舉行葬禮那天有五六百人前來為他送行, “他躺在那裡的時候,身上蓋著的就是我們武館的道服和徽標,他和他的家族都對詠春非常尊重。當時大家列隊上前致禮,主持人對我說‘你是他的師父,所以請你第一個上前。’因此我和武館弟子們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那天也是我第一次接受毛利人的碰鼻禮,他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來行禮,當時的情景,讓我感動至深。”

他生前曾經想把詠春拳傳到毛利族人裡去,但是很可惜,這個理想還沒實現,他卻不幸離去。在世的時候,他教了不少毛利學生,應當有二十多人,也有很多毛利孩子。雖然有那麼多人跟著他學詠春,可是隨著他的去世,這些也許就此中斷了。

當被問及“弟子們,中外學員的比例如何,練武有無差異?”時,陳正信表示,學員裡的,華人和外國人的比例大約是一半對一半,教課完全用英語。

“教外國徒弟和華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外國徒弟很投入很執著,他們的個性是如果不喜歡那就直接不學了,因此留下來的人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不分華人洋人,我們很多弟子都長年練習不輟。”

孩子在武館練習(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微信公眾號)

在外國人徒弟裡,除了有毛利族人,有紐西蘭白人,曾經還持續多年有瑞士人專門飛來學拳,一住就是3個月,有的瑞士人年年都來。

這些年來,學習詠春的人既有不同的族裔,也有各行各業的人,員警、律師、木工、水電工等等。像員警其中,就有三四名白人、兩名華人,現在還有一位講廣東話的華人員警在學習。

有一位白人刑警至今練了28年。“當年我剛剛開始教課那時候就已經有他了,如今他也有60多歲,已經退休了,但被政府繼續聘請,專門調查販毒洗錢等罪案。”

學武之人容易好鬥嗎,詠春是否強調攻擊?

“攻擊或者不攻擊,在於‘人’——所謂我手中有槍,但我不會打你,但有人手中無槍,卻還想打人。所以要給予道德觀念的教育,在練武之前先練德,一定要傳授武德。”陳正信說“詠春對我來說就是人生,它改變我很多,給予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也對弟子們強調,武術是肢體交流,但人不可爭強好勝,要心存善念。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習武,就不會有暴力傾向。同時也需要知道,人性也是正常的,像有些人的心態是:你重拳打中我,我一定要報復回去,這也是一種人性的反應,因此在習武過程中要教化、要影響。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經由師父提點而逐漸改變反應和行事方式,重新磨練人的性情,這當中,有脾性,但更重要的是品性。”

習武可以見人,對學生的個性陳正信都瞭解清楚,因為教學要瞭解人性,“有教無類”,但要有分別,不光教武術,還要有武德。學員練習時從來不會好勇鬥狠,對練時師父也隨時關注,視情況而組合、分開等等,學員們大多平和,無論洋人還是華人,他們當中有些人也確實脾氣修養非常之好。

陳正信移民生活的開端

剛來紐西蘭時陳正信的英文不好,一講話就讓人發笑。漸漸地練習和提高,學員們英文好對自己也有所幫助,但也只是能夠溝通。

“當年剛移民來到時我很不適應,但還是要去學,因為要融入社會。先是參加短期英語班具備了一點概念,之後我家對面一位80多歲的白人老太太專門陪我練英語,每週六來我家坐2個小時,其實也是一種‘雞同鴨講’式各說各話。”陳正信回憶學英語的往事。

“她兒子住在二三十分鐘車程遠的地方,常請她吃麥當勞,我們每次練完英語就帶她去高級餐館,待遇還更好些(笑)。她生病住院了我常去看望,5年後她去世時還留下3000紐幣給我孩子,像對家人一樣,也是有緣。她丈夫很早去世,一人寡居,與我們感情很好,我非常懷念她,好鄰居真是讓人珍惜。”

陳正信直言自己遇到了好鄰居。“還有一家鄰居也是非常之好,那是一對80多歲的白人老夫妻,常把自己種的菜送到我們信箱,一打開信箱就看到塞滿了生菜、豆角、各種瓜類。”

怎麼看待詠春的海外傳播?

詠春對陳正信的影響很大,而陳正信來到紐西蘭後向華人、西方人和各族裔傳播發揚,開枝散葉,也可以讓更多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文化。在紐西蘭有很多很多的華人在進行這樣的傳播工作,像太極等等,還有很多其他各個方面各種文化傳統。

但是中國的傳道授業並非僅僅就是如此而已。“因此我們要教育傳播不同的思維,傳播這當中所包含著的與他們不同的中國文化——你正在練詠春拳,那麼中國文化你也要懂,比如尊師重道是什麼概念。再例如教育孩子們懂得,學拳之後不可在學校裡攻擊同學,向他們傳授有關的弟子規、三字經,這些也是一種武術道德。”

“傳授武術包括了很多內容,其中武德一定要先教。”陳正信強調,首先就是武術是用來防身和健體的,不是用來攻擊的,不可挑釁他人、惹是生非,這個最為基本。“我們所說的道德,是指日常生活要走正道,不可為非作歹,小處著眼包括不可喝醉鬧事擾亂公共秩序,以及講話要真實,不可說謊行騙,要從這些最最基本的開始教起。”

弟子們入門學武,陳正信就要幫助他們瞭解中國的這些文化和傳統,他們在外也會比較友善。“我們的外國弟子通過學習詠春,逐漸更深入接觸中國文化,無形中也都對華人族裔和中國文化更加地理解和友好,我認為這樣對社會有所幫助。移民之後,在新的國家面對新的人群,你要去瞭解他,也讓他瞭解你,這是一種我們所說的‘融入社會’。”(廓如)

“他躺在那裡的時候,身上蓋著的就是我們武館的道服和徽標,他和他的家族都對詠春非常尊重。當時大家列隊上前致禮,主持人對我說‘你是他的師父,所以請你第一個上前。’因此我和武館弟子們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那天也是我第一次接受毛利人的碰鼻禮,他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來行禮,當時的情景,讓我感動至深。”

他生前曾經想把詠春拳傳到毛利族人裡去,但是很可惜,這個理想還沒實現,他卻不幸離去。在世的時候,他教了不少毛利學生,應當有二十多人,也有很多毛利孩子。雖然有那麼多人跟著他學詠春,可是隨著他的去世,這些也許就此中斷了。

當被問及“弟子們,中外學員的比例如何,練武有無差異?”時,陳正信表示,學員裡的,華人和外國人的比例大約是一半對一半,教課完全用英語。

“教外國徒弟和華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外國徒弟很投入很執著,他們的個性是如果不喜歡那就直接不學了,因此留下來的人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不分華人洋人,我們很多弟子都長年練習不輟。”

孩子在武館練習(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微信公眾號)

在外國人徒弟裡,除了有毛利族人,有紐西蘭白人,曾經還持續多年有瑞士人專門飛來學拳,一住就是3個月,有的瑞士人年年都來。

這些年來,學習詠春的人既有不同的族裔,也有各行各業的人,員警、律師、木工、水電工等等。像員警其中,就有三四名白人、兩名華人,現在還有一位講廣東話的華人員警在學習。

有一位白人刑警至今練了28年。“當年我剛剛開始教課那時候就已經有他了,如今他也有60多歲,已經退休了,但被政府繼續聘請,專門調查販毒洗錢等罪案。”

學武之人容易好鬥嗎,詠春是否強調攻擊?

“攻擊或者不攻擊,在於‘人’——所謂我手中有槍,但我不會打你,但有人手中無槍,卻還想打人。所以要給予道德觀念的教育,在練武之前先練德,一定要傳授武德。”陳正信說“詠春對我來說就是人生,它改變我很多,給予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也對弟子們強調,武術是肢體交流,但人不可爭強好勝,要心存善念。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習武,就不會有暴力傾向。同時也需要知道,人性也是正常的,像有些人的心態是:你重拳打中我,我一定要報復回去,這也是一種人性的反應,因此在習武過程中要教化、要影響。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經由師父提點而逐漸改變反應和行事方式,重新磨練人的性情,這當中,有脾性,但更重要的是品性。”

習武可以見人,對學生的個性陳正信都瞭解清楚,因為教學要瞭解人性,“有教無類”,但要有分別,不光教武術,還要有武德。學員練習時從來不會好勇鬥狠,對練時師父也隨時關注,視情況而組合、分開等等,學員們大多平和,無論洋人還是華人,他們當中有些人也確實脾氣修養非常之好。

陳正信移民生活的開端

剛來紐西蘭時陳正信的英文不好,一講話就讓人發笑。漸漸地練習和提高,學員們英文好對自己也有所幫助,但也只是能夠溝通。

“當年剛移民來到時我很不適應,但還是要去學,因為要融入社會。先是參加短期英語班具備了一點概念,之後我家對面一位80多歲的白人老太太專門陪我練英語,每週六來我家坐2個小時,其實也是一種‘雞同鴨講’式各說各話。”陳正信回憶學英語的往事。

“她兒子住在二三十分鐘車程遠的地方,常請她吃麥當勞,我們每次練完英語就帶她去高級餐館,待遇還更好些(笑)。她生病住院了我常去看望,5年後她去世時還留下3000紐幣給我孩子,像對家人一樣,也是有緣。她丈夫很早去世,一人寡居,與我們感情很好,我非常懷念她,好鄰居真是讓人珍惜。”

陳正信直言自己遇到了好鄰居。“還有一家鄰居也是非常之好,那是一對80多歲的白人老夫妻,常把自己種的菜送到我們信箱,一打開信箱就看到塞滿了生菜、豆角、各種瓜類。”

怎麼看待詠春的海外傳播?

詠春對陳正信的影響很大,而陳正信來到紐西蘭後向華人、西方人和各族裔傳播發揚,開枝散葉,也可以讓更多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文化。在紐西蘭有很多很多的華人在進行這樣的傳播工作,像太極等等,還有很多其他各個方面各種文化傳統。

但是中國的傳道授業並非僅僅就是如此而已。“因此我們要教育傳播不同的思維,傳播這當中所包含著的與他們不同的中國文化——你正在練詠春拳,那麼中國文化你也要懂,比如尊師重道是什麼概念。再例如教育孩子們懂得,學拳之後不可在學校裡攻擊同學,向他們傳授有關的弟子規、三字經,這些也是一種武術道德。”

“傳授武術包括了很多內容,其中武德一定要先教。”陳正信強調,首先就是武術是用來防身和健體的,不是用來攻擊的,不可挑釁他人、惹是生非,這個最為基本。“我們所說的道德,是指日常生活要走正道,不可為非作歹,小處著眼包括不可喝醉鬧事擾亂公共秩序,以及講話要真實,不可說謊行騙,要從這些最最基本的開始教起。”

弟子們入門學武,陳正信就要幫助他們瞭解中國的這些文化和傳統,他們在外也會比較友善。“我們的外國弟子通過學習詠春,逐漸更深入接觸中國文化,無形中也都對華人族裔和中國文化更加地理解和友好,我認為這樣對社會有所幫助。移民之後,在新的國家面對新的人群,你要去瞭解他,也讓他瞭解你,這是一種我們所說的‘融入社會’。”(廓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