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52)|習仲景從飲邪治喘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 瞭解更多動態

8月10日至10月10日, 第二屆“品讀中醫經典, 服務健康中國”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 投票系統在光明日報教育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微教育”開啟, 網友積極參與, 反響熱烈。 本次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由光明日報教育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主辦, 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承辦, 北京龍誠自然科學研究院、山西昂生醫藥集團張仲景學院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協辦。

喘症臨床多見, 其表現多為呼吸困難, 短促急迫, 甚至張口抬肩, 鼻翼煽動, 難以平臥, 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喘這一症狀的條文不勝枚舉, 其中有風寒外束, 肺氣失宣之喘:“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有邪熱壅肺之喘, 予麻杏石甘湯清熱宣肺、降氣平喘。 致喘之病機多樣, 而飲邪致喘臨床亦多見。

筆者思索從《傷寒雜病論》中可將飲邪致喘的病程分為三個階段。

1飲邪致喘

“諸痿喘嘔, 皆屬於上。 ”肺為嬌髒, 飲邪積聚於肺臟, 一方面飲邪為實邪易阻滯氣機, 以致肺氣宣降失司而喘, 一方面飲邪本身為陰邪, 性冷, 形寒飲冷則傷肺, 陰邪襲肺, 寒性收引凝滯, 肺主氣之功能失調而喘。 單純的飲邪致喘表現為咳喘急促, 不欲飲水或喜熱飲, 可伴隨咳吐清晰痰涎, 或口中唾液較多, 脈弦滑, 苔潤, 可罩有一層黏液。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雲:“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此處側重於飲, 指一定量水液停留於肺臟, 飲邪為陰邪, 多由陽氣虛弱, 氣化無力所致, 故以溫藥溫補陽氣助水運, 化水飲, 且喘為氣機上迫之象,

故治則宜溫化水飲、平降沖逆。

方如小青龍湯, “傷寒, 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 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 此寒氣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為飲邪停滯於肺作喘, 故以乾薑, 細辛, 半夏化飲, 桂枝平沖降逆, 麻黃宣肺平喘, 合奏化飲降逆之功。 此處的寒氣欲解為水飲已化之意。

乾薑, 味辛, 溫, 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 其味辛發散, 氣溫可溫化水飲, 可知乾薑溫肺散寒化飲, 入肺經, 則陰邪襲肺多用乾薑。 如治療虛寒肺痿的甘草乾薑湯, 用量多為三兩到四兩。 細辛, 味辛, 溫, 主咳逆。 可蠲飲除邪。 《本草經集注》謂其溫中, 利水道。 細辛辛入肺經, 溫能散寒、除飲邪, 咳逆上氣時可與乾薑、五味子配伍。 多用於飲邪較重而正氣尚未虧虛時。 其用量與乾薑, 桂枝配伍時用量較大, 多為三兩, 不可拘泥于細辛不過錢之說。 半夏具溫燥之性, 為燥濕化痰常用藥, 但水飲嚴重時, 與溫肺化飲之藥相伍, 化飲之力更著。 可用半升左右。 麻黃宣肺平喘、發越陽氣, “麻黃, 味苦, 溫, 止咳逆上氣”, 其入肺經宣肺平喘。 麻黃並非像乾薑細辛直接溫化水飲,

但飲邪襲肺可用麻黃治其標以平喘, 用量多為三兩至四兩。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 條文中未明確提出喘這一症狀, 但此方臨床用之治飲邪致咳喘效如桴鼓, 表現為咳喘而多痰, 即痰喘。 射干主咳逆上氣, 散結消滯。 其組方與小青龍湯有相似之處, 有所不同的是射干麻黃湯重在宣肺, 而小青龍湯可治療外寒內飲, 且臨床患者呼吸聲粗重, 喉中痰鳴音顯著時多用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湯中用生薑未用乾薑, 乾薑和生薑同屬一物, 但使用上仍有不同, 《本草疏證》:“曰寒者多用生薑, 曰冷者多用乾薑。 乾薑可代生薑, 生薑不可代乾薑。 ……咳則必用乾薑, 竟不得用生薑, 蓋咳為肺腑病,肺主斂不主散也。”故此方可用乾薑代生薑。

由此兩方可見,飲邪致喘則溫化水飲,飲邪上沖則降逆平喘。方可用小青龍湯及射干麻黃湯。藥物可用乾薑,半夏,細辛,麻黃,桂枝等化飲降逆平喘。

2飲邪挾熱

飲邪為陰邪,但患者病情多寒熱錯雜,如飲邪挾熱,患者可素體陽盛體質,又有飲邪襲肺,或飲邪久蘊而化熱。則兼見熱象,如舌紅,脈浮或數,煩躁。治則化飲清熱。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越婢加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肺脹即肺氣脹滿,多由風邪外襲,水飲內停,邪實氣閉,肺失宣降所致,其表現為喘而煩躁。故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散飲,降逆平喘,兼以清熱,方中麻黃宣肺平喘,半夏生薑溫肺化飲,石膏性涼透散可宣發鬱熱,大棗生薑炙甘草安中和脾。

小青龍加石膏湯為寒飲挾熱致喘,方由小青龍東加石膏組成。可見當肺中有鬱熱,多用石膏宣散鬱熱。“石膏其性涼而能散,有透肌解表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聖藥,無論內傷外感用之皆效”,可見,石膏為清透鬱熱首選藥物,受張錫純之影響,現臨床可15-50g酌情加減。

兩方不同之處在於越婢加半夏湯鬱熱更為嚴重,故麻黃和石膏用量均大於小青龍加石膏湯,配伍也有所不同。麻黃石膏兩藥相配發散水邪,清瀉鬱熱。但應注意兩藥比例。若石膏量大於麻黃,如越婢加半夏湯中石膏與麻黃比例為8:6時,則重在透鬱熱,而小青龍加石膏湯中石膏與麻黃比例為2:3,則重在化飲解表發汗,兼以瀉熱。

3飲邪挾虛

除寒熱錯雜外,病情複雜時常虛實夾雜。病人久病致虛,既有飲邪存在,又有正氣虛衰。或素體虛弱,複生飲邪,如此視虛實程度確定治法,扶正不可助邪,驅邪不可傷正。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複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木防己湯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便為飲邪致喘後期虛實夾雜病情複雜的代表方。水飲停留心肺胃脘,飲邪上迫肺,心陽不布,氣機不利則氣喘,此時飲邪不僅停留在肺臟,多侵襲他臟腑。心下痞堅為水飲停聚,面色黧黑為水飲上泛,而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已有正氣虛耗,其脈沉緊為水飲聚集,《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有“脈得諸沉,當責有水”,但此脈應按之少力,已現虛象,如此用木防己行膈間水飲,瀉經絡之濕邪,逐臟腑之水氣,以人參輔助正氣,扶正祛邪同施。若仍舊未愈可知病重藥輕,故加茯苓芒硝加大祛飲消積之力,以驅邪為主,而去石膏防其性涼再傷正氣。

待病情穩定後,再根據病情遣方用藥治之。

由上可知飲邪致喘表現多樣,但治則多化水飲為主,再根據病情加減,而疾病變化並非按照此三個階段傳變,似傷寒之傳變亦未嚴格六經順傳。可能疾病初始便為飲邪挾熱,或者疾病日久仍未耗傷正氣。故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飲邪致喘的治則治法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具體應用仍需要醫者權衡變通。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微教育

圖片:網路

統籌:陳鵬

製作:陳鵬

蓋咳為肺腑病,肺主斂不主散也。”故此方可用乾薑代生薑。

由此兩方可見,飲邪致喘則溫化水飲,飲邪上沖則降逆平喘。方可用小青龍湯及射干麻黃湯。藥物可用乾薑,半夏,細辛,麻黃,桂枝等化飲降逆平喘。

2飲邪挾熱

飲邪為陰邪,但患者病情多寒熱錯雜,如飲邪挾熱,患者可素體陽盛體質,又有飲邪襲肺,或飲邪久蘊而化熱。則兼見熱象,如舌紅,脈浮或數,煩躁。治則化飲清熱。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越婢加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肺脹即肺氣脹滿,多由風邪外襲,水飲內停,邪實氣閉,肺失宣降所致,其表現為喘而煩躁。故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散飲,降逆平喘,兼以清熱,方中麻黃宣肺平喘,半夏生薑溫肺化飲,石膏性涼透散可宣發鬱熱,大棗生薑炙甘草安中和脾。

小青龍加石膏湯為寒飲挾熱致喘,方由小青龍東加石膏組成。可見當肺中有鬱熱,多用石膏宣散鬱熱。“石膏其性涼而能散,有透肌解表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聖藥,無論內傷外感用之皆效”,可見,石膏為清透鬱熱首選藥物,受張錫純之影響,現臨床可15-50g酌情加減。

兩方不同之處在於越婢加半夏湯鬱熱更為嚴重,故麻黃和石膏用量均大於小青龍加石膏湯,配伍也有所不同。麻黃石膏兩藥相配發散水邪,清瀉鬱熱。但應注意兩藥比例。若石膏量大於麻黃,如越婢加半夏湯中石膏與麻黃比例為8:6時,則重在透鬱熱,而小青龍加石膏湯中石膏與麻黃比例為2:3,則重在化飲解表發汗,兼以瀉熱。

3飲邪挾虛

除寒熱錯雜外,病情複雜時常虛實夾雜。病人久病致虛,既有飲邪存在,又有正氣虛衰。或素體虛弱,複生飲邪,如此視虛實程度確定治法,扶正不可助邪,驅邪不可傷正。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複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木防己湯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便為飲邪致喘後期虛實夾雜病情複雜的代表方。水飲停留心肺胃脘,飲邪上迫肺,心陽不布,氣機不利則氣喘,此時飲邪不僅停留在肺臟,多侵襲他臟腑。心下痞堅為水飲停聚,面色黧黑為水飲上泛,而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已有正氣虛耗,其脈沉緊為水飲聚集,《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有“脈得諸沉,當責有水”,但此脈應按之少力,已現虛象,如此用木防己行膈間水飲,瀉經絡之濕邪,逐臟腑之水氣,以人參輔助正氣,扶正祛邪同施。若仍舊未愈可知病重藥輕,故加茯苓芒硝加大祛飲消積之力,以驅邪為主,而去石膏防其性涼再傷正氣。

待病情穩定後,再根據病情遣方用藥治之。

由上可知飲邪致喘表現多樣,但治則多化水飲為主,再根據病情加減,而疾病變化並非按照此三個階段傳變,似傷寒之傳變亦未嚴格六經順傳。可能疾病初始便為飲邪挾熱,或者疾病日久仍未耗傷正氣。故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飲邪致喘的治則治法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具體應用仍需要醫者權衡變通。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微教育

圖片:網路

統籌:陳鵬

製作:陳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