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散文|劉書升:父親的小推車(外一篇)

來源 :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父親的小推車

作者:劉書升

陳毅元帥曾說過, 淮海戰役的勝利, 是山東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我父親的小推車,

不僅參加了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略大決戰, 而且在以後的漫漫歲月中也推出了我家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的家鄉位於美麗富饒的膠東半島。 小推車老家當地人也叫獨輪車。 改革開放以前, 作為當時農村的骨幹運輸平臺, 每個農戶家裡基本上都有一輛, 尤其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誰家擁有一輛這樣的小推車, 其風光決不亞於現在那些家裡有賓士、寶馬的“有車族”。

父親是一個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實農民, 平日裡他沉默無語, 只管低頭勞作。 披星早起下地, 月懸晚歸回家。 小時候, 我懵懂不知, 不明白父親怎麼會有使不完的勁?自己長大了, 才知道父親的偉大和可敬。 他的小推車隨著歷史的變遷和農村的變化, 演義了整整三代, 其歷史軌跡, 也呈現出波谷、波峰、波谷的辯證發展曲線, 這既客觀地反映了農村的發展變遷, 也真實地折射出父親不畏艱辛的生命歷程。

母親講, 父親很早用過的小推車是木制輪子, 輪子兩側用鐵片包夾而成, 車體笨重,

輪徑很大, 推起來十分費力, 由於輪軸跟木頭之間的摩擦, 走起來很遠就能聽到“吱悠、吱悠”有節奏的聲響。 即使這樣, 也遠勝過人挑肩扛, 省力出活。 誰家有了這樣一個小推車, 春耕、夏鋤、秋收就有了保證, 也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我的父親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身材魁梧、力大無比的猛男, 還是一個帥哥。 我的家鄉是丘陵地區, 大部分土地在山坡上, 農民上山勞作都要走一米寬、坡陡三十度以上的崎嶇山路, 春天往山上送去耕種用的糞土, 秋天向山下運送收穫的糧食, 都是用這種小推車推上推下的, 一個人推著這種木輪小爬上山坡, 在我們的村壯勞力中屈指可數, 而我父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那個艱辛的年代裡, 父親就是靠著他一身的硬朗和我家的那個第一代“機械化”,
苦難地走出困境, 艱難地養活著我們兄弟姊妹。

隨著我家經濟條件的好轉, 父親作出了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策, 把小推車的木制輪子換成橡膠輪子, 車體也作了改進, 整個小車輕便靈活了許多。

據母親回憶, 我家的小推車變成第二代小車後, 父親天天臉上掛滿笑容, 推起小車來, 腳下生風, 幹起活來更加歡快。 除了正常的地裡勞作, 父親也在冬季的農閒之餘跑跑運輸。 他早上四、五點鐘起床, 頂著凜冽刺骨的寒風, 到三十多裡外的地方推花生米。 父親能用胳膊夾起二百多斤重的麻袋包, 自己裝上兩大麻袋花生米後, 在一天內送到一百多裡外的港口裝船, 途中沒有柏油路, 阻力很大的沙石路。 他一個人推著車子爬好幾個長達一裡多地的陡坡, 再光腳踩著碎冰淌過兩條河流。 推重車上路時, 他穿著棉襖, 等到了港口, 上身就剩下一件薄襯衣。 而返回家的時間, 一般都在晚上八、九點鐘。 整整一個冬天, 父親天天如此, 風雨無阻。

父親晚年時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說當時我們村有一對兄弟,看到推花生米能掙錢,也要跟著大夥兒一起跑運輸。兄弟倆人合推一車,一個推,一個拉車。第一天推了兩麻袋貨,晚上十一點才回家,回家後累得話都說不清了,飯也不吃,倒頭便睡,第二天打死也不願再去了。

父親的第二代小推車最大的貢獻是,讓我家蓋起了房子。蓋房子用的所有石料,都是父親和舅舅從山上一車一車推下來的,填平高達四米深的地基用土,也是父親和不足十八歲的大姐用小車從村外推的。有一次,父親推著小車到一百五十裡外的地方買蓋房子用的石灰,天不亮離開家的時候,母親用一個葦草盒子裝了幾個玉米餅子,以供父親路上吃。到了晚上天都黑下來了,還不見父親回來,母親領著大姐來到村頭,娘倆在臘月的寒風中足足等了近兩個鐘頭,才見一團黑影由模糊而逐漸地清晰起來,黑暗中只能看到小推車和八百多斤石灰在緩慢地移動,父親高大的身軀完全被小車上摞得小山似的貨擋在後面。我不知道那麼重的貨,父親一個人是怎麼從那麼遠的路上推回來的。

父親在快六十歲的時候,用他的小推車推著我和哥哥去醫院看病。那年冬天,十六歲的哥哥被生產隊的馬車壓壞了腳脖子。父親用他的小推車推上哥哥去公社醫院給哥哥治腳,車的另一面加上我以保持平衡。那一天,路上很不好走,漫天飛舞的雪花夾著大風橫掃而來,加上路面異常地滑溜,父親的小推車幾次都險些翻下溝壑,父親也是不停的踉蹌,我坐在車子上明顯地感覺到父親低沉不停的大口喘息聲。那時我和哥哥的個頭已和父親差不多,卻讓六十歲的父親推著我們艱難跋涉在惡劣的天氣裡,心裡針紮般難受。後來,多少年過去了,每當我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有不滿情緒時,一個老人頂風冒雪推著兩個兒子的鏡頭就會浮現在我眼前,不痛快和委曲便會一閃而過。這個藏在內心深處的黑白默片一樣鏡頭,也是我後驅使寬慰和孝敬父親的一種動力。

現在,父親已九十歲了,不管第一代小推車,還是第二代小推車,他都已無力駕馭,而農村也基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小推車已退出歷史舞臺。可父親愛車的情結卻依然不減當年,他花錢請人,把小推車改造成了第三代,變成了類似小孩的玩具車,輪子的直徑不足三十公分,樣式也是建築工地上運沙子的小鐵車,但尺寸要小得多,他偶爾出門辦事,類似去街頭買菜都會推著它。有一次,我讓他來北京住上一段時間,他問我,能不能把他的小推車帶上。父親的話讓我哭笑不得,好言相勸,最後他婉拒了我的孝心。我想小推車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我可能永遠也體味不到,但是,我能深刻而清晰地感覺到,他永遠捨不得陪伴他生活勞作的小推車,也永遠捨不得一生為之奮鬥的那片土地。

父親是鐵匠

我的父親是打鐵的。而且在我們老家那邊是出了名、非常過硬的鐵匠。

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詞的人,他對別人的愛也好、恨也罷,很難從他的臉上找到痕跡。對於他年輕時的這段鐵匠生涯,他從來不對我們兄弟姊妹說。小的時候,我經常看見他打一些小的鐵器。我曾問過母親,父親心靈手巧地打鐵器的手藝從哪裡學的?母親說,父親年輕時曾打過許多年的鐵,是當地最出色的鐵匠。至此,我才知道父親原來是打鐵出身。

我童年時期的鐵匠鋪,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那種鐵匠鋪一般由四個人組成。把鉗手,一隻手拿著一個爐鉤子,調整爐內的火候和被燒的鐵塊,另一隻手拿著一個大鉗子,夾著鐵塊在鐵砧子上翻轉或調整角度,供錘手們猛力疾速地擊打,他對火候的把握和角度的調整要求極高,可是說是一個技術活,類似于整個鐵匠鋪的主持,或者說是一個導演式的人物。正錘手,雙手握有20斤重的大錘,大幅度地掄起,快速率地猛打,主要負責把鐵塊打成鐵器的雛形,這是整個鐵匠爐的主力,也可以說是主角式的人物,我父親就是一個出名的正錘手。邊錘手,也是雙手握有16斤重的大錘,跟隨或輔助正錘手有節奏地擊打,主要是修補式的打擊,是一個配角式的人物。小夥計,一手拉一個很大的風箱,一手不斷地加煤塊,始終保持爐火的高溫,是一個劇務式的人物。整個鐵匠鋪就是在這樣幾個人的密切配合、辛苦勞作下,一批批的鐵器被打磨成型,走上市場和生產生活之中。

鐵匠這個行當,對選才非常重視,也有很高的要求。我們這個家族的男兒,都是高大魁梧、力大無比型的,且頭腦也是夠用的,較為適合打鐵這種重體力活。據母親講,爺爺四、五歲時就成為一個孤兒,為了不受別人欺負,從小就披星戴月、署去寒來地習武,到了青年時,七、八個大漢是根本靠不上爺爺身邊的。父親和四叔本想跟爺爺習武,可是爺爺深知習武人的無奈和苦難,認為有一門技術活,方能有生存的條件,於是,爺爺讓他的一個本家侄子和我父親、四叔,一起找三十裡地之外的一個老鐵匠當了學徒。

老鐵匠測試了三個年輕人的力氣後,決定讓本家的伯伯主修把鉗,讓父親主修正錘,讓四叔主修邊錘,十來歲的哥仨開始了艱辛的學徒生涯。

那段時光,父親他們吃足了學徒工的苦頭,早上天不亮,爺爺就叫醒父親和四叔,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有時父親吃飯都拿不了筷子,手和胳膊腫得很厲害,以致無法握錘柄,更無法掄起20多斤重的大錘,這樣勢必招致老鐵匠的大罵甚至體罰,尤其是三伏天,每天在上千度的爐灶邊,汗是不停地流,水是不停地喝,那麼強壯的體魄幾近虛脫。經過三、四年非人的學徒生活,父親他們終於出徒了。老鐵匠要求他們留在那裡與他一起幹,可是家裡需要父親照顧,他不得不回家。

由於父親是打正錘的,鐵匠鋪裡固然少不了他,老鐵匠在挽留父親無果後,又開始做我本家伯伯的工作,本家伯伯還是很講兄弟情份的,明確告訴老鐵匠,如果我兄弟不願幹,我也不幹,最後,老鐵匠只能讓父親哥仨回去。

回到老家後,父親他們在爺爺的資助下,開了一個附近幾個村莊唯一的鐵匠鋪,開始了他們的鐵器生產,在當時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工業,抑或是一種製造業,哥仨幹得甚歡。記得前幾年,本家伯伯在世時對我說,當年他們哥仨打鐵時是怎樣的團結與快樂,老人家講起來眉飛色舞,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講述,有些情節還記憶猶新,我只能洗耳恭聽,為他們血濃於水的兄弟情而讚美。時光荏苒,當年打鐵的幾條好漢,只有我四叔還健在,可他也是近九旬的老人了。

由於父親他們都是本份老實人,服務物件也都是本村的父老鄉親,打鐵的利潤非常小,且遇到家境貧窮的人,打完的鐵器有時也就不要錢了,這樣下來,他們經營的鐵匠鋪只夠維持生計。隨著我們兄弟姊妹的出生或長大,家裡的生活負擔越來越重,僅靠打鐵已難以養活一家老小,不得已的父親只能放棄他的打鐵生涯,重操面對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為此,本家伯伯還反復做父親的工作,既對鐵匠鋪缺少一個過硬正錘手而無措,更為兄弟們幾年來的風風雨雨而留戀,可面對生活的艱辛,哥仨只能選擇分離。

就這樣,父親開始種地養活我們,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幾年,他才停止大規模、高強度的田間勞作。記得父親在八十歲前,還偶而打點小的鐵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九十歲時,也簡單地種點蔬菜。可以說,繁重的體力勞動伴隨著父親近一個世紀的人生。

父親他們的那個鐵匠鋪,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經歷了四十多年,中間更換了不知多少壯漢,更無法計算他們流了多少汗水。四叔在父親離開鐵匠鋪後的第二年,也參軍加入了東北野戰軍,開始了他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只有我本家伯伯是最後的堅守者,他是完整見證這個鐵匠鋪的唯一打鐵人。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日臻成熟和資訊化時代的款款而來,家鄉這種土式的鐵匠鋪已經很難再找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動控制的生產線成批量的生產。偶而回到老家能看到這種土式鐵匠鋪的旺旺爐火,聆聽一下兒時特有的叮鐺錘聲,那實為幸運,抑或又回到了無邪的童年,抑或又看到了父親寬厚臂膀上突出的腱子肉,對父親的想念和對往事的追夢一齊湧入腦海,既是享受,更是悲催。

(圖片:網路)

【近期好文推薦】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歡迎分享、點贊、留言!

本文編審:馬飛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nb@81.cn

風雨無阻。

父親晚年時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說當時我們村有一對兄弟,看到推花生米能掙錢,也要跟著大夥兒一起跑運輸。兄弟倆人合推一車,一個推,一個拉車。第一天推了兩麻袋貨,晚上十一點才回家,回家後累得話都說不清了,飯也不吃,倒頭便睡,第二天打死也不願再去了。

父親的第二代小推車最大的貢獻是,讓我家蓋起了房子。蓋房子用的所有石料,都是父親和舅舅從山上一車一車推下來的,填平高達四米深的地基用土,也是父親和不足十八歲的大姐用小車從村外推的。有一次,父親推著小車到一百五十裡外的地方買蓋房子用的石灰,天不亮離開家的時候,母親用一個葦草盒子裝了幾個玉米餅子,以供父親路上吃。到了晚上天都黑下來了,還不見父親回來,母親領著大姐來到村頭,娘倆在臘月的寒風中足足等了近兩個鐘頭,才見一團黑影由模糊而逐漸地清晰起來,黑暗中只能看到小推車和八百多斤石灰在緩慢地移動,父親高大的身軀完全被小車上摞得小山似的貨擋在後面。我不知道那麼重的貨,父親一個人是怎麼從那麼遠的路上推回來的。

父親在快六十歲的時候,用他的小推車推著我和哥哥去醫院看病。那年冬天,十六歲的哥哥被生產隊的馬車壓壞了腳脖子。父親用他的小推車推上哥哥去公社醫院給哥哥治腳,車的另一面加上我以保持平衡。那一天,路上很不好走,漫天飛舞的雪花夾著大風橫掃而來,加上路面異常地滑溜,父親的小推車幾次都險些翻下溝壑,父親也是不停的踉蹌,我坐在車子上明顯地感覺到父親低沉不停的大口喘息聲。那時我和哥哥的個頭已和父親差不多,卻讓六十歲的父親推著我們艱難跋涉在惡劣的天氣裡,心裡針紮般難受。後來,多少年過去了,每當我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有不滿情緒時,一個老人頂風冒雪推著兩個兒子的鏡頭就會浮現在我眼前,不痛快和委曲便會一閃而過。這個藏在內心深處的黑白默片一樣鏡頭,也是我後驅使寬慰和孝敬父親的一種動力。

現在,父親已九十歲了,不管第一代小推車,還是第二代小推車,他都已無力駕馭,而農村也基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小推車已退出歷史舞臺。可父親愛車的情結卻依然不減當年,他花錢請人,把小推車改造成了第三代,變成了類似小孩的玩具車,輪子的直徑不足三十公分,樣式也是建築工地上運沙子的小鐵車,但尺寸要小得多,他偶爾出門辦事,類似去街頭買菜都會推著它。有一次,我讓他來北京住上一段時間,他問我,能不能把他的小推車帶上。父親的話讓我哭笑不得,好言相勸,最後他婉拒了我的孝心。我想小推車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我可能永遠也體味不到,但是,我能深刻而清晰地感覺到,他永遠捨不得陪伴他生活勞作的小推車,也永遠捨不得一生為之奮鬥的那片土地。

父親是鐵匠

我的父親是打鐵的。而且在我們老家那邊是出了名、非常過硬的鐵匠。

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詞的人,他對別人的愛也好、恨也罷,很難從他的臉上找到痕跡。對於他年輕時的這段鐵匠生涯,他從來不對我們兄弟姊妹說。小的時候,我經常看見他打一些小的鐵器。我曾問過母親,父親心靈手巧地打鐵器的手藝從哪裡學的?母親說,父親年輕時曾打過許多年的鐵,是當地最出色的鐵匠。至此,我才知道父親原來是打鐵出身。

我童年時期的鐵匠鋪,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那種鐵匠鋪一般由四個人組成。把鉗手,一隻手拿著一個爐鉤子,調整爐內的火候和被燒的鐵塊,另一隻手拿著一個大鉗子,夾著鐵塊在鐵砧子上翻轉或調整角度,供錘手們猛力疾速地擊打,他對火候的把握和角度的調整要求極高,可是說是一個技術活,類似于整個鐵匠鋪的主持,或者說是一個導演式的人物。正錘手,雙手握有20斤重的大錘,大幅度地掄起,快速率地猛打,主要負責把鐵塊打成鐵器的雛形,這是整個鐵匠爐的主力,也可以說是主角式的人物,我父親就是一個出名的正錘手。邊錘手,也是雙手握有16斤重的大錘,跟隨或輔助正錘手有節奏地擊打,主要是修補式的打擊,是一個配角式的人物。小夥計,一手拉一個很大的風箱,一手不斷地加煤塊,始終保持爐火的高溫,是一個劇務式的人物。整個鐵匠鋪就是在這樣幾個人的密切配合、辛苦勞作下,一批批的鐵器被打磨成型,走上市場和生產生活之中。

鐵匠這個行當,對選才非常重視,也有很高的要求。我們這個家族的男兒,都是高大魁梧、力大無比型的,且頭腦也是夠用的,較為適合打鐵這種重體力活。據母親講,爺爺四、五歲時就成為一個孤兒,為了不受別人欺負,從小就披星戴月、署去寒來地習武,到了青年時,七、八個大漢是根本靠不上爺爺身邊的。父親和四叔本想跟爺爺習武,可是爺爺深知習武人的無奈和苦難,認為有一門技術活,方能有生存的條件,於是,爺爺讓他的一個本家侄子和我父親、四叔,一起找三十裡地之外的一個老鐵匠當了學徒。

老鐵匠測試了三個年輕人的力氣後,決定讓本家的伯伯主修把鉗,讓父親主修正錘,讓四叔主修邊錘,十來歲的哥仨開始了艱辛的學徒生涯。

那段時光,父親他們吃足了學徒工的苦頭,早上天不亮,爺爺就叫醒父親和四叔,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有時父親吃飯都拿不了筷子,手和胳膊腫得很厲害,以致無法握錘柄,更無法掄起20多斤重的大錘,這樣勢必招致老鐵匠的大罵甚至體罰,尤其是三伏天,每天在上千度的爐灶邊,汗是不停地流,水是不停地喝,那麼強壯的體魄幾近虛脫。經過三、四年非人的學徒生活,父親他們終於出徒了。老鐵匠要求他們留在那裡與他一起幹,可是家裡需要父親照顧,他不得不回家。

由於父親是打正錘的,鐵匠鋪裡固然少不了他,老鐵匠在挽留父親無果後,又開始做我本家伯伯的工作,本家伯伯還是很講兄弟情份的,明確告訴老鐵匠,如果我兄弟不願幹,我也不幹,最後,老鐵匠只能讓父親哥仨回去。

回到老家後,父親他們在爺爺的資助下,開了一個附近幾個村莊唯一的鐵匠鋪,開始了他們的鐵器生產,在當時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工業,抑或是一種製造業,哥仨幹得甚歡。記得前幾年,本家伯伯在世時對我說,當年他們哥仨打鐵時是怎樣的團結與快樂,老人家講起來眉飛色舞,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講述,有些情節還記憶猶新,我只能洗耳恭聽,為他們血濃於水的兄弟情而讚美。時光荏苒,當年打鐵的幾條好漢,只有我四叔還健在,可他也是近九旬的老人了。

由於父親他們都是本份老實人,服務物件也都是本村的父老鄉親,打鐵的利潤非常小,且遇到家境貧窮的人,打完的鐵器有時也就不要錢了,這樣下來,他們經營的鐵匠鋪只夠維持生計。隨著我們兄弟姊妹的出生或長大,家裡的生活負擔越來越重,僅靠打鐵已難以養活一家老小,不得已的父親只能放棄他的打鐵生涯,重操面對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為此,本家伯伯還反復做父親的工作,既對鐵匠鋪缺少一個過硬正錘手而無措,更為兄弟們幾年來的風風雨雨而留戀,可面對生活的艱辛,哥仨只能選擇分離。

就這樣,父親開始種地養活我們,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幾年,他才停止大規模、高強度的田間勞作。記得父親在八十歲前,還偶而打點小的鐵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九十歲時,也簡單地種點蔬菜。可以說,繁重的體力勞動伴隨著父親近一個世紀的人生。

父親他們的那個鐵匠鋪,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經歷了四十多年,中間更換了不知多少壯漢,更無法計算他們流了多少汗水。四叔在父親離開鐵匠鋪後的第二年,也參軍加入了東北野戰軍,開始了他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只有我本家伯伯是最後的堅守者,他是完整見證這個鐵匠鋪的唯一打鐵人。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日臻成熟和資訊化時代的款款而來,家鄉這種土式的鐵匠鋪已經很難再找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動控制的生產線成批量的生產。偶而回到老家能看到這種土式鐵匠鋪的旺旺爐火,聆聽一下兒時特有的叮鐺錘聲,那實為幸運,抑或又回到了無邪的童年,抑或又看到了父親寬厚臂膀上突出的腱子肉,對父親的想念和對往事的追夢一齊湧入腦海,既是享受,更是悲催。

(圖片:網路)

【近期好文推薦】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歡迎分享、點贊、留言!

本文編審:馬飛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nb@81.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